以关键人物串联历史事件

2021-10-30 17:52金飞
关键词:梁启超

金飞

摘要:以关键人物为线索,串联起相关历史事件,有助于破解教学内容多而教学时间有限的难题。通过研读教材内容和学术研究成果,《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关键人物梁启超的思考与实践为线索,引导学生认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透视清末民初大时代的变化。

关键词:北洋军阀;梁启超;关键人物;历史事件

以关键人物为线索,串联起相关历史事件,有助于破解教学内容多而教学时间有限的难题。相比初中教材有关北洋军阀统治的内容,统编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增加了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帝制、中国参加“一战”、提倡国货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等内容。通过研读教材内容和研究学术成果,笔者在教学设计时,将本课的教学立意确定为:以关键人物梁启超的思考与实践为线索,透视清末民初大时代的变化。

一、教学设计:以梁启超的视角透视北洋军阀的统治

首先,教师借助《少年中国说》的朗诵引入作者梁启超的介绍——“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是我们观察晚清民国的一面镜子。这节课,我们通过梁启超来认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从而导入本课。

(一)北洋政治:艰难的共和之路

教师引入:“清帝退位后,热心时政的梁启超选择了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积极投身到民主共和的实践中。1912年2月15日,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2月23日,梁启超致信袁世凯,积极为民初政治走向建言献策,主张依靠袁世凯实行‘开明专制,建立‘强有力政府。但结果如何呢?”

接下来,教师出示袁世凯称帝后的一张图片(如图1所示)与节选自梁启超《袁政府伪造民意密电书后》中的史料(如图2所示)。

自国体问题发生以来,所谓讨论者,皆袁氏自討自论;所谓赞成者,皆袁氏自赞自成;所谓请愿者,皆袁氏自请自愿;所谓表决者,皆袁氏自表自决;所谓推戴者,皆袁氏自推自戴……是故此次阴谋一切表里之责任,皆应由袁氏一人完全负之,可断言也。

结合图1与图2,教师提问:

(1)梁启超这段言论针对的事件是什么?

(2)针对袁世凯称帝,梁启超是怎样予以回击的?面对袁世凯称帝,梁启超、蔡锷等人发起了什么运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涉及袁世凯从开明专制走向复辟帝制的过程,也呈现了梁启超对袁世凯从支持到反对的转变历程——民国初年,梁启超与袁世凯合作,希望实现其共和政治的理想,随着袁世凯称帝野心的不断暴露,梁启超从苦心劝告到公开举起护国大旗,为捍卫共和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两张图片呈现的史料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亲历者梁启超眼中相互矛盾的一幕:民初共和政治展现出的美好前景和残酷的社会现实。梁启超对袁世凯从充满希望到走向失望,折射了从袁世凯复辟帝制到护国战争爆发的历史事件。]

教师过渡:“袁世凯帝制覆灭之后,中国社会进入北洋军阀混战的动荡时期。这期间,梁启超又有哪些思考与实践呢?”

教师播放张勋复辟的影视片段,出示图3。

若曰建帝号,则政自肃,则清季政象何若,我国民应未健忘,今日蔽罪共和,过去罪将焉蔽……且此次首造逆谋之人,非贪黩无厌之武夫,即大言不惭之书生,于政局甘苦毫无所知……是故就外交论,就财政论,就军事论,此滑稽政府皆绝无可以苟延性命之理。

——梁启超《反对复辟电》

其(参加“一战”)根本义乃在因应世界大势而为我国家熟筹将来,所以自处之途。第一,从积极进取方面言之,非乘此时有所自表见,不足奋进,以求侧身于国际团体之林。第二,从消极维持现状言之,非与周遭关系密切之国同其利害,不复能蒙均势之庇。必深明乎此两义,然后问题之价值乃得而讨论也。

——梁启超《外交方针质言》

结合两份史料,教师提问:

(1)梁启超如何看待张勋复辟帝制?又是如何评价他的老师康有为推动帝制复辟的?

(2)梁启超为何力主中国参加“一战”?中国参加“一战”引发了国内什么运动?“一战”后,中国外交有哪些进展?

[设计意图:与初中教材相比,统编高中教材增加了张勋复辟帝制、中国参加“一战”等内容,要引导学生重点突破。对于张勋复辟,梁启超立场鲜明;立足时局,梁启超积极推动中国参加“一战”,希望中国借参战之机,提高国际地位。梁启超还亲赴欧洲,声援中国代表团,并与国内各方人士积极互动,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上述材料的设计,串联起了从张勋复辟帝制到中国对德奥宣战的历史事件,有助于学生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

(二)北洋经济:机遇与困境并存

对于北洋时期的经济发展这一知识点,教师先讲述以下背景: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大量的钱财用于军阀混战,使得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作为财政总长的梁启超,一直热心实业,希望在经济发展领域有所作为。北洋政府也积极制订各种经济法规,推动了民国经济的发展。

之后,教师出示1902—1927年民族工业发展状况图(如图4所示)和节选自李炜光《梁启超:中国公共财政的启蒙师与先行者》中的材料(如图5所示)。

梁启超担任财长虽短暂,仍不失时机地鼓励民间实业的发展。1912年,刚刚从日本学成回国的范旭东找到师友梁启超,谈了自己投资生产精盐的想法。梁启超热情支持,带头筹资。1915年,久大公司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精盐。时承清盐政旧制,销售权归盐商把持,久大产品运销受其钳制,原料渠道亦被阻断。紧急关头,又是梁启超鼎力相助。1917年,财政总长及盐务署督办梁启超下令,久大产品进销扬子江一带五个口岸,进而扩至长江流域之湘、鄂、皖、赣地区无阻,久大事业从此蒸蒸日上。中国近代史上,“久大精盐”的地位非同小可,有了它,才结束了中国人“食土民族”的历史。其间,梁启超功不可没。

结合图4和图5,教师提问:

(1)梁启超是如何支持民族工业发展的?

(2)结合课本内容,概括:“一战”之后,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如何?

[設计意图:初中教材指出,“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发展受挫。但统编高中教材中的材料指出,“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而之前注册的有146个。这实际上就提出一个问题:“一战”以后,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到底怎样?是否就停滞不前了?该环节引入的一则图片史料以及一则文字史料,展现了财政总长梁启超对民族工业发展的扶持。图片表明,“一战”后,民族工业继续快速发展。1919—1922年,无论新增工厂数,还是创办资产总额,都超过了“一战”期间的数据;1923—1927年创办资产总额接近“一战”期间的经济数据,而新增工厂数则超过了“一战”期间。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借助梁启超的所作所为,客观分析“一战”后民族工业发展机遇与困境并存的状态。]

(三)北洋文化: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

教学北洋时期的文化成就时,教师可先用前面的知识点作为铺垫:“民国以来的军阀割据局面,为新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军阀大多是大老粗,割据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没有文化专制,学术界可以自由讨论。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使得张謇等爱国实业家热心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最终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之后,教师再引入关键人物梁启超的活动——“作为知名学者的梁启超,积极投身到这场文化盛宴中。”接下来,教师播放《觉醒年代》中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片段,并出示节选自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的一段史料(如图6所示)。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结合影视片段与图6材料,教师提问:梁启超是怎样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的?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适时总结:“一战”后,梁启超游历欧洲,在目睹西方文明弊端后,对中国发展出路有了新的思考。此时,教师再出示梁启超《欧游心影录》中的一段言论(如图7所示):

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反倒带来许多灾难……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这便是最近思潮变迁一个大关键了。(自注:读者切勿误会,因此菲薄科学;我绝不承认科学破产,不过也不承认科学万能罢了。)……我们国家有个绝大责任横在前途。什么责任呢?是拿西洋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

结合图7,教师提问:

(1)“一战”后,梁启超如何看待中西文化?

(2)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对国人寻求民族出路的探索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很多学生只会笼统地回答“推动思想解放”,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受当时思想自由的社会氛围。呈现图6,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梁启超的观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以来国人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是民国建立后新制度与旧心理之间矛盾引发的文化探索。图7意在说明“一战”爆发对梁启超、陈独秀等人救国道路选择的影响。梁启超对中西文化的审慎态度值得我们反思,这些思想有着穿越时空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为国人寻求民族出路提供了新的机会,各种思想主张的盛行从不同角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进而要让学生理解,国人最终转向马克思主义是经过选择和比较的结果,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最后,教师小结:梁启超是晚清民国社会转型之际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言行是认识北洋军阀统治特征的一面镜子。他的一生,思想多变。变化的背后,彰显的是忧国忧民、与时俱进的道德风范。直到今天,他对于时局的很多评论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值得后人不断地回味与沉思。

二、设计思考:历史教学需有“立”有“破”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这一课主要呈现1912—1928年的中国历史。这段历史时间跨度比较小,如果能以具体人物或事件为线索串起一堂课,历史课会变得既不枯燥又彰显理性。因此,笔者试图以梁启超这位在历史上比较活跃、学生也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串起所有知识,这样便于引导学生理解这段比较纷乱的历史,适合中学生的思维水平。於以传指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倡导‘叙史见人‘以人系事,不仅是为了展现历史进程中人的情感、行为、智慧、思想等,也是为了穿透历史认识过程中人的态度、立场、观念及其内含的逻辑。”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关注历史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为”,感受人物所处的那个时代,从而更加亲近历史。回顾本节课的设计过程,笔者以为,历史教学需有“立”有“破”:

(一)“立”足时代条件,减少“后见之明”

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后,梁启超致信袁世凯,主张实行“开明专制”。袁世凯复辟帝制后,梁启超公开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有力地揭露了袁世凯“开历史倒车”的阴谋。不同的思考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但学生对梁启超不断变化的态度可能会产生困惑,教学中应该如何处理?答案还是在时代大环境中。历史学家通过对比1904年梁启超所撰《新大陆游记》与1920年所撰《欧游心影录》,发现了“两个梁启超”——“激烈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梁启超”和“高度称颂中国传统文化的梁启超”。对于历史人物前后矛盾的思想,我们不能停留在对历史人物“矛盾性思维的一般批评,不应止于‘早年激进、晚年保守的皮相之议”,而应当进一步透析他们“对于传统文化从‘离异到‘回归的心路历程报告着怎样的时代消息”。因为他们同时面临西方实现现代化和出现“后现代”问题的矛盾现象,所以“中国人(特别是知识精英)一方面要摒弃东亚固有的‘前现代性,以谋求文化的现代转型;另一方面,又要克服主要由西方智慧导致的现代文明病,此刻,以原始综合为特征的东亚智慧又显现出其‘后现代启示功能”。读懂了这一时代特点,也就读懂了历史人物的多变甚至局限。

(二)打“破”思维定式,评价客观公正

提到北洋军阀,我们往往批评其黑暗残暴、分裂割据。但实际上,笔者发现,2017年7月印刷的统编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的标题为“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但2020年7月,则将这一标题改为了“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去掉“黑暗”两字,旨在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客观认识北洋政府的统治。同样地,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对北洋军阀的评价也更加客观公正。对此,教学中要有所体现。比如,提到北洋政治,很多人只会想到军阀割据。本节课的设计则表明,复辟帝制只是历史插曲,民主则是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在外交领域,北洋政府也挽回了一定利权。提到北洋经济,很多人只会想到军阀混战,使得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实际上,这一时期的經济发展也并非停滞不前,由于完善的经济法规的制定、企业家的努力、特定的国内外环境等原因,民国初年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学家杜恂诚先生在《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一书中呈现的经济数据表明,“经济奇迹并没有在战后立即消失”,而是呈现机遇与困境并存的状态。本节课的设计也对此进行了挖掘。另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言论相对自由,知识分子为寻找国家出路积极建言献策,使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因此,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既是政党政治乱象丛生、帝制复辟一再上演、军阀割据纷争的时期,又是一个共和不断成长、民族工业蓬勃发展、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外交利权不断挽回的时期,是中国急剧转型的时期。我们不应该囿于固有观点,给北洋军阀的统治贴上反动、保守、落后等标签,而应该结合时代背景予以客观评价。

参考文献:

[1] 易鑫鼎.梁启超选集(上)[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2] 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3] 陈康衡.正确理解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由一道读图思考题引发的思考[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11).

[4] 李炜光.梁启超:中国公共财政的启蒙师与先行者[J].政法论坛,2011(4).

[5]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6] 梁启超,陈书良.梁启超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7] 於以传.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的教研实施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9(11).

[8] 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9] 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10] 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11]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2] 郑师渠.欧战前后:国人的现代性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3] 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多学科渗透教学研究”(编号:Ca/2016/02/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堂回放

猜你喜欢
梁启超
梁启超故乡乡名异说考辨
梁启超:体谅他人是一种修养
梁启超的开场白
梁启超:“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
《梁启超论教育》
梁启超接受劝告
这是我唯一的选择
梁启超童年趣事
梁启超三拒红颜
有感梁启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