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术前高危风险指标评估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

2021-10-30 02:05李晓静徐荣胜
齐鲁护理杂志 2021年20期
关键词:预见性置换术髋关节

董 敏,李晓静,徐荣胜

(安阳市人民医院 河南安阳455000)

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和生活质量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而老年人大多存在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疾病,极易发生髋部骨折等情况[1]。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易出现静脉栓塞、出血、感染、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其中较常见的并发症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DVT是指深静脉内血液不能正常进行凝结,造成静脉腔不完全或完全阻塞而最终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2]。患者及家属对血栓知识了解较少,临床配合度较低,且老年患者多合并其他疾病,术中耐受性较差,针对术前高危因素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3]。基于术前高危风险指标评估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指在护理前及护理过程中预先判断和评估患者实际病情,根据预测出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将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护理,减少术后并发症,达到减轻患者痛苦和促进早日康复的目的[4]。本研究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基于术前高危风险指标评估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6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我院创伤骨科接受治疗的106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纳入标准:行髋关节置换术;无感觉、运动、认知、语言障碍;配合度较高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已存在DVT者;有酒精、药物、毒品依赖史者;对麻醉、镇痛药物有不良反应者;存在消化道溃疡、胃肠道出血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观察组男29例、女24例,年龄65~80(76.43±2.31)岁;手术原因:骨盆外伤6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0例,股骨胫骨折27例,难复性髋关节脱位2例。对照组男27例、女26例,年龄67~80(76.52±2.19)岁;手术原因:骨盆外伤5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9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1例,股骨胫骨折25例,难复性髋关节脱位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签署医院伦理委员会出具的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基础预防护理、教育指导、饮食指导等。

1.2.2 观察组 实施基于术前高危风险指标评估的预见性护理干预。①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身体体征、病情等,对存在静脉曲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DVT高危因素患者给予重点关注,鼓励患者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合并病,术前做好身体检查,告知患者及家属DVT原因及不良后果,引起重视。②术中: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情况,同时评估对患者的影响,注意适当补液、补血等,避免因失血量较大而导致血液黏稠。③术后:再次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DVT风险等级对患者进行分组,优先对高级别风险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包括药物使用、饮食护理、康复锻炼、体位护理等。告知患者术后取平卧位,适当抬高患肢,可放置软枕,达到使静脉顺畅回流的目的,同时注意避免髋关节过度伸屈,针对DVT高危患者可辅助弹力袜进行预防。护理人员定期观察和记录患肢温度、颜色、周径、感觉、运动、足背动脉搏动、疼痛情况等。当患肢出现肿胀、发红、疼痛等不良症状时,护理人员应及时检查和判断是否为DVT。患肢温度维持在稳定状态,避免因热敷造成患肢局部耗氧量上升。为保证患者营养摄入,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多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同时减少刺激、辛辣、高盐、高脂类食物摄入,饮水量2000 ml/d,保持大便通畅;术后及时为患者补血、补液,遵医嘱让患者服用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钠等抗凝类药物,注意观察服药后有无切口引流、黏膜出血、牙龈出血等情况。患者术后清醒可进行简单膝、踝关节康复训练,踝关节及跖趾关节伸屈,辅助压力循环泵及CPM机训练,帮助患者逐渐恢复各项运动机能。患者经过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下肢血液逐渐回流,但训练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屈髋过度,以免影响术髋关节功能恢复。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率。②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24、48、72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数越高表明疼痛越严重。③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24、48、72 h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测。④比较两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采用Harries评分[5]标准评估髋关节功能,包括关节度、功能、畸形、疼痛四个方面。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一般,<70分为差。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⑤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切口感染、尿路感染、出血、压力性损伤。⑥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包括业务水平、服务态度、护理质量、病区环境,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满意度越高。

2 结果

2.1 两组下肢DVT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下肢DVT 3例(5.66%),对照组发生下肢DVT 12例(22.64%),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970,P<0.05)。

2.2 两组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

2.4 两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例)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6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髋关节属球窝关节,也是人体中较大的关节,起支配下肢运动和承受人体上半身重量的作用,具有骨密度高、血运丰富的特点[6]。老年人由于体内钙质流失,易发生骨折,其中髋部骨折较常见,为解决这一问题,目前临床多采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置换术指使用人工假体代替病变髋关节,以达到改善髋关节功能、矫正髋关节畸形及缓解患者疼痛的目的。但该手术较为复杂,手术耗时较长,患者多为老年人,对疼痛、手术操作、麻醉的耐受性较差,还会造成体内活性物质和内源性递质的释放,引起血流动力学、免疫、机体代谢等生理功能紊乱。DVT作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原因为血液高度凝结、静脉管壁损伤、血流缓慢等[7]。因此,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DVT意义重大。基于术前高危风险指标评估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参考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疾病类型及严重程度等,全面评估手术风险程度,进行风险分级,并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促进患者术后康复[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4、48、72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基于术前高危风险指标评估的预见性干预从患者护理需求、手术耐受性、营养状态、合并疾病出发,同时针对不同风险级别患者判断护理重点并制定不同类型的干预方案,对阻断病情发展、减轻患者痛苦具有积极意义。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基于术前高危风险指标评估的预见性干预作为一种有效、科学的整体干预模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防患于未然,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危险事件引起重视,提前预防,术前、术中、术后都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及时为患者补液、补血,服用抗凝药物,监测患肢,协助患者取正确体位,指导合理饮食,进行康复锻炼等,可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DVT的发生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有关,针对以上可预见性致病因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见性干预,加快了患者术后康复进程,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基于术前高危风险指标评估的预见性干预可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DVT发生,减轻患者疼痛,恢复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改善髋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预见性置换术髋关节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有髋关节手术史的全髋置换术与单纯全髋置换术比较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接种新冠疫苗中的应用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分析
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