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当代综艺节目传播的新样态表达

2021-10-29 04:59彭心悦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接受美学综艺节目受众

摘 要:在综艺作品尊崇娱乐至上,过于同质化之后,近年来可以看到许多综艺开始转变角度,不断追求在美学效果上的新样态表达,在接受美学视角下研究典例《上新了故宫》,可以发现其创作时运用了历史性思维方式和非对象性思维方式,并且重视文本接受,消除作品与观众的二元对立,无限延展了作品的存在与展示效果。同时可以窥见接受美学的研究范式、期待视域、召唤结构等观点仍具有时代气息。

关键词:接受美学 受众 期待视域 综艺节目

一、现状分析:综艺发展中的问题和研究意义

“艺术是指诉诸人们五官感觉的包含想象、情感及思想的媒介与符号形式,例如常见的音乐、舞蹈、文学、绘画、书法、电影、电视艺术等门类。”a《上新了故宫》(以下简称《上新了》)正属于电视艺术这一门类。在美学艺术角度上,《上新了》取得了传播手段、传播内容、传播客体、传播创新等几方面的成功。

接受美学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盛行,以现象学、解释学和存在主义为理论基础,将读者引入历史与文本之中,在此之前,各种文论重点关注的仍是作品是什么、怎样创作作品等问题,而接受美学将“读者”当作中心纳入理论范围,使读者作为独立属性和理论核心,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范式。《上新了》作为接受美学的一个典型范例,其成功的原因也与聚焦于观众密不可分。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仍有制作者“执着”于“娱乐需求”,甚至利用明星来制造紧张刺激的看点,在娱乐的背后是受众思想性的降低与精神生活的凋零被无视和忽略。“他们关心的是给观众留下印象,而不是给观众留下观点,而这正是电视所擅长的。”b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些综艺算不上是成功的,如何真正提升节目本身的价值和成为引导大众的有用力量,是值得制作者去思考的,这也是分析一些优秀综艺作品成功经验的必要性。

接受理论更多的是一种美学理论,作为“读者反应批评”的突出代表,姚斯的“接受研究”和伊瑟尔的“反应研究”都将研究的核心实现了“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转变,而姚斯更是关注作品的历史性,认为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研究应作为文学作品存在史的研究来实施。在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上新了》的创作理念和传播形式后,当下更多综艺节目便可以从中得到借鉴并做出新的改变。

二、案例分析:以接受美学看《上新了》

(一)传播手段:形式创新呈现别样价值

在姚斯看来,文学作品的存在史有三方面,其一是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相关性历史,这种相关性是新形式取代旧形式以获得文学性的历史,即强调对以往的突破和更新,主张新的发展的东西,作品应以新形式进入大众视野。《上新了》就有许多十分吸引人的新元素。

首先,参与嘉宾作为“配置”,对于节目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上新了》采用“明星+专家”的阵容,每一期邀请不同的明星来共同完成任务,如高晓松、热依扎、魏晨等,他们都是观众喜爱的制作人或演员,具有良好的口碑,充满活力且极具探索精神,他们与在故宫深处默默守护的专家学者和匠人师傅进行互动,让娱乐性兼具权威知识性,避免太过死板僵硬、完全说理或全程娱乐化,形成了个性化和风格化。

其次,巧妙运用御猫拟人化作为节目旁白。综艺节目因为时间的限制,往往利用旁白来使零散的片段更加完整,《上新了》的御猫旁白不仅符合年轻人崇尚的“萌文化”潮流,而且有效地使普遍性存在的旁白因其差异性脱颖而出,用御猫的活泼有趣成就了独特新颖的旁白。

最后,在每次解说文物时,节目都运用现代新技术为其加上特效,让细节更突显;或使元素动起来,让看似乏味的物件更生动有趣。各种力量的加盟也让探秘队伍更加强大,如为文创产品设计提供智力支持的大学生队伍,又如解答疑难的小机器人阿尔法蛋。《上新了》以艺术思维为主,技术手段为辅,实现了作品与技术以及历史与新興的完美结合。

由分析看出,《上新了》运用以上手段将节目信息传递给观众,并成功引起舆论的关注。姚斯主张考察文学作品要有历时性和共时性两方面,即作品与历史时刻的关系和与当下时刻的关系,而不管是将《上新了》放置于综艺节目整个发展历程中,还是置于当下众多综艺节目的对比当中,其都有不可比拟的改进、突破和创新。《上新了》新样态的传播手段无疑成为其走红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传播内容:让历史故事焕然一新

《上新了》本着复兴优秀传统的目的,内容以突出一期一件历史精品为主,带领观众走进国宝的故事,将枯燥的历史以综艺形式的情景剧来呈现,这是传统与新兴的结合。姚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显示为紧密相关的双重历史,其一是上一部分提及的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相关性历史,其二则是作品存在与一般社会历史的相关史,即作品要与历史结合统一,历史意识和美学意识要结合统一。《上新了》便是用美来呈现历史,并且在体现美学时充分尊重历史。

《韩熙载夜宴图》、陶俑、故宫建筑……一件件优秀的国宝级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美。“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c在李泽厚的笔下,美不仅在于过去作品所被创作出来的那个时代,而且应该是指向未来的,它贯穿了整个人类。作品里巨大的美的力量是可以引起共鸣的。正如接受美学所称:作品是一种历史性存在,向未来的理解呈现无限开放的意义显现过程。因此说,《上新了》做到了内容上的美。

节目总制片人刘兵表示:“我们跟着故宫的专家老师一起梳理研究成果,并以影像的形式将这些知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输出给大众。”他的话中有两个信息,一是邀请专业学者对每一件艺术品的仿制都真实还原,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中解读,尊重相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给节目增加了历史厚重感,这体现了历史意识。另外还指出了拍摄的重要性,只要是影视节目,视觉上的效果都不可忽视。《上新了》以故宫这令人向往的景点作为拍摄背景,加以柔和的光线,合适的色彩,极具美感的比例,每件国宝出场时的震撼光影,摄影师们蹲拍、扎马步拍、边走边拍等多种独特的拍摄角度,创造出大片效果,在展现内容美的同时也达到了形式美。

节目以艺术新思维来描绘历史,避免了“自足艺术”的误区,即艺术不仅仅具有其怎样反映社会的功能,还应该有给人以审美愉快的功能。《上新了》的美学意识和历史意识达到完美结合,使故宫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了新的魅力。

(三)传播客体:观众期待视域的改变和情感的共鸣

文学作品的存在史的第三方面是作品与接受相互作用的历史,这在姚斯接受美学中极为重要。在作品存在的过程中,读者不是被动而是主动的,所谓“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是接受美学意义上的读者,读者参与了文学作品的存在,甚至决定了作品存在。作家写出来的“文本”,还不能称其为作品,它还只是潜在的文学,而真正的文学作品,是读者阅读后的文本。总体来说,离开了读者的作品就像离开了水的鱼,是没有生命的。不为观众而创作,不被观众所喜爱的影视综艺,也是没有意义的。

无数观众写下评论:“共情力强,很喜欢这种文化类节目,让更多的人能了解故宫历史,从而传承中华文化。”“比起自己去故宫游玩时,只能感叹故宫的宏伟壮观,经过节目对故宫深层的讲解,让我们更能体会到这座经过百年风雨锤炼的故宫背后,聚集着古代帝王的大智慧与劳动人民的小心酸。”接受美学认为,只要作品不被行动主体接受、获取,它始终只能是未完成的可能存在,所以接受是最本质的。对于历史,观众是想要去了解的,但又惧于历史的枯燥繁杂或因工作后的疲惫从书中逃离,而《上新了》利用大众喜爱的文化综艺形式播出,立足于比个人视域更为主要的、占主导地位的公共视域,向大众推广阅读,提高了文学接受在一定时期内的深度与广度,让观众在放松之余获得历史的涵养,传统经典也在其中展现生命力,成功达到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这是《上新了》的又一成功要素。

同时,姚斯认为,阅读所谓先锋艺术作品时的状况,是作品与读者既有的期待视域不一致甚至产生冲突,而作者要做的是打破原有视域,使新的阅读经验提高到意识层面以此构成新的期待视域,这时作品成为可理解的对象,读者的期待视域对象化过程正式完成。故此,仅仅关注观众视域是不夠的,还要求达到观赏视域打破的结果。介绍文物时,绝不是传递表面的浅层信息,这不会让观众迅速理解国宝文物的深刻内涵,而应帮助观众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者的人生经历,知道其流传至今的原因、途径和故事,这样才能真正明白文物所表达的含义。《上新了》先是在展示文物的过程中唤起了观众对解密过程和结局的期待,即唤起“中间与终结”的期待,而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每件文物含义的个人理解是多样性的,在期待最终解密的过程中,观众会产生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当节目最后给出最真实的答案时会达到超出观众自己心理感受和观赏期待的效果,观众的期待视域就会得到满足、超越、失望,或者反驳。爱德华·布洛曾提出:“艺术作品之能否感动我们,它那感动的程度如何,似乎是它与我们的理性和感情特点,以及与我们的经验的特殊性互相吻合的完美程度如何直接成正比例的。”d当嘉宾演绎历史场景时,就使观众对文物作品有了直观、具体的了解,有助于理解其思想内涵,唤起观众们对历史原有的影像和曾经的观影记忆,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在接受理论中,作品的社会功能和美学价值只有通过读者或观众的具体化阅读才能实现,因为作品本身是为广大读者或观众阅读而创作的。具体化阅读指的就是读者或观众对作品的深度理解,视野和经验得到延伸,产生了新的认识,即打破了原有期待视域,构成了新的期待视域,得到“创新期待”(朱立元将“创新期待”定义为读者试图调整他们的视野去接受不符合原先认知水平的新鲜事物)。

让观众能够对节目作品做出永无止境的解读,让观众从节目中获得新的体验与感受,这是《上新了》成功的关键所在。

(四)传播创新:文创爆款成就节目的独具匠心

接受美学另一代表人物伊瑟尔强调反应机制,将作品的具体化包含在作品存在之中。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生活和经验来认识作品并填补作品的“空白”,加入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使之具体化。所以,读者对文本的接受,就是对文本的一种个性化再创造,这种再创造能力是文学作品实现其价值的必要过程。《上新了》利用了观众这种再创造能力,使古老的作品价值再次得到提升,也使节目本身的价值得到提升。

古老文物变为文创产品,是《上新了》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每一期探秘结束后,节目都以本期的文物为基础设计文创产品,不仅新品开发员和设计团队参与其中,而且更多的是动员观众们参与故宫的文创设计。在观众了解每一件文物作品的信息和故事之后,便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融入作品再创造之中,这就是填补观众“空白”的过程。

姚斯如此看待文学与社会的功能性联系:只有当文学被接受并转化成一种社会实践而影响社会构成时,文学的存在才最终实现。《阅读行为》中提到伊瑟尔的隐在读者概念更接近接受美学的最优内核,把读者概念贯彻到创作,这是伊瑟尔的高明之处。在对传统作品的再创造中,除了原有的传统文化元素,创作者会加入自身审美角度和其所处的时代潮流,客体对于这些作品的理解就被呈现出来了。正如“文本的隐在读者”内涵:文本有一个各种结构要素构建的一个世界,需要读者对这些结构要素做出反应并从中获得新的意义,如果没有读者的参与,这个世界将不会存在。所以,文创的创作过程也是打破传统的“文本自足”,实现“文本的隐在读者”的过程。

节目从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审美设计的有机融合中衍生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将深厚的文化内涵以文创的形式走进人们生活各处,文化不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冷冰冰的文物。这种古为今用的方法,为综艺节目找到了新方向。

三、结语

从接受美学视角研究《上新了》, 不难发现以下几点启示:抓住历史性,抓住时代性,抓住受众体验。这不仅使节目内容变得有底蕴,有沉淀,有内涵,而且让观众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思想上的提升,既打造了文化精品,又迎合了观众喜好。随着价值多元化,在制作影视综艺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当寻找正确方向,把握读者之维与历史之维,使作品具有社会和文化双重价值上的正确引领作用,使作品具有思想深度、精神高度和文化厚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上新了》无疑成为这一领域的先驱者之一。消费热度过去之后,只有真正实用、良心的作品才能长留人们心间。

a 王一川:《艺术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页。

b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页。

c 李泽厚:《美的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前言。

d 朱立元:《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58页。

参考文献:

[1]伊瑟尔.阅读行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2]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 李泽厚.美的历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黄瑜文,王亿本.文化类综艺节目传播策略研究——以《上新了·故宫》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7).

[6] 于波,杜晨博.综艺节目的作品性质辨析[J].私法,2017(2).

[7] 宋泽华.伊瑟尔“隐含读者”概念的现象学渊源及解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

作 者: 彭心悦,华南师范大学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接受美学综艺节目受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新时期电视综艺节目发展问题及未来趋势
从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看综艺节目的流行
探析韩国综艺节目大势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如何赢得市场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