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模态语料库的赣南采茶剧夸张特点分析

2021-10-29 01:02蔡强黄涛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10期

蔡强 黄涛

摘 要:赣南采茶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文化和欣赏价值。笔者基于多模态语料库,借助Elan软件分析赣南采茶剧传统优秀剧目中的“夸张”艺术特点,研究发现:赣南采茶剧中的夸张数量多,持续时间长,分布广泛但不平衡,具体特点表现为功能多样、效果显著、源于生活、尺度合理、幽默活泼。据此建议,赣南采茶剧的传承和创新应兼顾其夸张特点,增强舞台表演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关键词:赣南采茶剧 夸张特点 多模态语料库

一、 引言

赣南采茶剧是江西赣南地区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地方戏剧,是在“采茶歌”和“采茶灯”的基础上,吸收赣南其他民间艺术如山歌、说唱、小调和地方戏曲大班音乐等逐步发展而来。其内容以反映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为主,载歌载舞,风趣幽默,不仅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还流传到赣中、赣东和闽粤湘等地。赣南采茶剧反映出客家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赣南采茶剧在音乐、舞蹈、戏剧语言等方面都独具特色。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创新,让这一地方戏剧“奇葩”在新时代大放异彩,有必要加强对其艺术特征的分析和研究。

二、赣南采茶剧艺术研究与戏剧夸张

近三十多年来,针对赣南采茶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综合介绍、主题探究、歌舞艺术发掘及传承等方面,涌现出《论赣南采茶戏的审美特质》《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独具特色的“三绝”——谈赣南民间舞中的三大表演技巧》《对赣南采茶戏传承的思考》等一批学术论文和《赣南客家采茶戏剧作艺术概论》《赣南客家采茶戏研究》等多部专著。这些研究对赣南采茶剧的源流、发展、艺术特点和创新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范围广、挖掘深,为该剧种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夸张是一种语言修辞。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说话上张皇夸大过于客观的事实处,名叫夸张辞。”王希杰在《汉语修辞学》中认为:“夸张,就是故意言过其实,或夸大事实,或缩小事实,目的是让对方对于说写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夸张手法的使用,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修辞主体的感情得到畅发,引发修辞受体的感情共鸣。戏曲是舞台表演艺术,其语言存在夸张成分,而且,戏曲专家认为,“戏曲艺术的夸张,广泛而大量地表现在表演动作、人物的感情表现方式、角色服装和化妆脸谱等方面……超常的笑声和哭声,以及唱、念、做、打的許多表演动作,都是夸张了的”。另外,“夸张,是充分利用艺术假定性,对戏曲各门类进行艺术变形,从而增强表现力、吸引力和戏剧美的重要艺术手段,能够更强烈地引发观众的欣赏兴趣和笑声”。

人们观看赣南采茶剧,直观感觉不少内容夸张强烈,然而本课题组查阅大量文献,却发现这一方面的研究几乎空缺。赣南采茶剧是否客观存在夸张?如果存在,其整体表现如何,有怎样的分布特征和具体作用?回答以上问题,分析赣南采茶剧夸张的艺术特点,对加深了解其表演程式、强化其艺术特色、传承与创新采茶剧都有较大的帮助。

三、多模态语料库研究方法

多模态语料库是把音频、视频和文字语料等多种信息进行集成处理,研究者通过多种模态方式进行标注、检索、统计等操作的电子数据库。国内外基于多模态语料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教学领域和特殊人群话语分析等专门领域。多模态语料库研究方法由于结合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分析,能够动态、系统、全面地掌握交际的内涵和进行意义解读,在语言学和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选取赣南采茶剧的传统优秀剧目代表,即俗称“四大金刚”的《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四姐反情》和“四小金刚”的《睄妹子》《钓 》《补皮鞋》《老少配》(江西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将其导入多模态分析软件Elan,创建一个近10小时的赣南采茶剧夸张特点多模态语料库。研究者观看视频,根据观察到的夸张表现在Elan中将模态类型定义为声音、文本、表情和动作四种类型,下一步对这些类型的层级进行定义,如在“声音”类型下就划分为“升高”“变尖”和“拖长”三个层级,类型和层级可随时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完成以上设置后,研究者根据视频内容对每个夸张标注相关内容,将其归入不同的层级。课题组多次查看标注结果并反复讨论、修正疑难点,之后对标注结果进行检索、分析和总结。

四、结果与讨论

Elan软件是由荷兰马普心理语言学研究所开发的一款音、视频分析工具,可对导入的音、视频材料多层级同步标注,能快速搜索和统计结果,实现对语言、动作、声音和图像等方面的全面分析。课题组参考戏剧专家的研究成果,将戏剧夸张确定为“超常的艺术变形”,逐一分辨、标注和检查、核对赣南采茶剧多模态语料库中的夸张,结果呈现如下。

(一)夸张艺术的整体特征

课题组最终将语料库中的夸张归结为声音、文本、表情和动作四种模态类型,之后进行层级定义,进一步分类和细化。具体而言,在声音方面分为“升高”“变尖”和“拖长”三种,在文本(语言)方面分为“扩大”“缩小”两种,在表情方面分为“愤怒”“惊讶”“快乐”“轻蔑”“害怕”和“悲伤”六种,在动作方面分为“身形”“手势”“脚步”和“互动”四种。根据Elan统计的数据,声音、文本、表情和动作四种模态类型的夸张标注数量分别为126、65、177和266次,总标注时长分别为752.299、464.324、4466.837和5111.555秒。其中标注数量最多、总标注时长最长的是动作,占总时长的3.584%;排列其后的是表情,占总时长的2.088%。由此可见,与戏曲专家对夸张的基本论述相一致,赣南采茶剧中同样客观存在夸张,其持续时间长,大量而广泛地表现在动作、表情、声音和文本等多方面。

(二)夸张艺术的分布特征

赣南采茶剧的夸张分布状况可从标注的数量、时长和密度考察,相关信息从Elan软件的“查看”工具获得,其“标注表格”“标注统计”和“标注密度图”有详细、直观的呈现。

在标注的数量方面,“动作”“表情”“声音”和“文本”类型依次递减,分别为266、177、126和65次。具体到层级,“身形”“(声音)升高”“(语言)扩大”“愤怒(表情)”“快乐(表情)”和“互动”的标注数量较多,分别为139、67、60、54、52和48次,而在“(文本语言)缩小”“(声音)变尖”和“轻蔑”与“害怕”等表情方面,标注数量较少,甚至只是个位数。

在标注的时长方面,各种“夸张”类型的总标注时长也和数量一样呈递减趋势。具体到层级,“身形”“快乐”“互动”“脚步”和“悲伤”等夸张的总标注时长较长,分别为2734.937、2483.481、1512.343、726.353和723.115秒。“(语言)缩小”“(声音)变尖”“轻蔑”与“害怕”等夸张类型的总标注时长较短,只有一百多秒甚至几十秒。因此,赣南采茶剧中的夸张分布体现出较大的不平衡: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层级之间,以及在同一类型的不同层级之间,标注的数量和时长存在较大差异。“标注密度图”也同样反映出这一显著特点。另外,不同剧目中的夸张表现也不一样,如《钓 》和《四姐反情》存在较多“动作”类型的“身形”和“脚步”夸张,《上广东》有较多“表情”夸张。

赣南采茶剧的夸张分布还有一个特征,具体表现为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夸张时有重合,它们往往同时出现在某一个时段的表演中。如在《补皮鞋》中,大娘发现阿祥哥用黄麻补皮鞋,说道:“你躁气,我还更躁气,还有哪个补皮鞋用黄麻补?!”大娘同时表现出“(动作)手势”“(声音)升高”和“(表情)愤怒”方面的夸张,感情得到强化,达到生动形象的表演效果。

(三)赣南采茶剧的夸张特点分析

课题组通过Elan软件将夸张细节标注之后,利用其搜索、统计等功能对结果进行仔细查看和分析,最终提炼出赣南采茶剧的夸张特点。

1.功能多样,效果显著

剧目中出现的每一个夸张所起的主要作用,从最初标注开始就一一分辨并注明,最终发现集中体现在强化感情、刻画人物、强调语气和烘托气氛四方面。搜索出它们的频数分别为212、196、132和104次,具体落在不同的类型和层级方面。总体而言,强化感情的作用大部分由夸张的表情体现,刻画人物的作用大部分由夸张的动作表现,语气的强调大部分由夸张的声音和动作实现,气氛的烘托有近一半也落在夸张的动作方面。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夫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他认为世界内在的微妙往往难以用精确的语言清楚地表达,具体的事物虽容易描写,但用有力的言辞更能体现其真相。集中观察赣南采茶剧中的夸张标注,我们发现它们同样具备“壮辞可得喻其真”的效果,文本(语言)的夸张,声音、表情和动作的夸张,都能够使原来抽象、含蓄的东西形象、具体、感性地凸显出来,从而帮助观众深入认识剧中人物,体会情感,使观众身临其境,产生强烈共鸣。在《大劝夫》中,丈夫刘一出场时的逍遥、得意表情,想象有“四脚妹子”陪伴时的蹦跳身形,咒骂、抱怨妻子的高声叫嚷,还有大量挥扇打妻子的手势,活灵活现地刻画出刘一的“浪子”习性,让人看了又气又恨。另外,刘一妻子深夜给丈夫做鞋时的叹哭,尤其是在剧末上吊前的哭诉,声声泣血,哀婉悱恻。在三言两语就能讲完的情节中,演员既精细又突出的表情展现出人物内心的深情和悲苦,在观众面前表露无遗,让人为之震撼。丈夫刘一的“浪子回头”也显得更加合情合理,从而与“大劝夫”的主题遥相呼应,凸显出教育意义。

2.生活底色,尺度合理

不少专家在论及戏剧夸张时都很重视其“尺度”问题,强调戏剧表演中的夸张要适度,“过犹不及”会对表演的效果造成负面影响。赣南采茶剧中的夸张数量多,持续时间长,分布广泛,夸张的内容和表演是否精准到位,“超常”“变形”的表现与真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是否适度,直接影响到表演的艺术效果。

课题组分析了Elan软件中汇集在一起的夸张标注,发现赣南采茶剧中的夸张,无论属于声音、文本、表情和动作哪一种类型,在内容方面都跟当地实际生活密不可分,充满了烟火气息。举例来说,文本(话语)方面有“运气来了门板都挡不住”,“甘久唔曾(那么久没有)见表哥,脑盖想痛眼望穿”,“吃糠吃粥吃黄连,要比蜜糖还要甜”等。动作方面,《四姐反情》中四哥出场时左盼右顾、与四姐成功约定后得意蹦跳、摸黑赶路时狼狈不堪、抵达四姐家后偷偷摸摸……这些夸张的表现都来源于生活,反映出生活的真实。观众对这些细节耳熟能详,拉近了他们与表演之间的距离,唤起观众对真实生活的记忆与情感。但这些内容却不是照搬照抄真实的生活,而是更加集中、突出和强化具体生活细节的本质特征,从而达到既合乎情理,又能引人注目甚至发人深省的效果。究其原因,赣南采茶剧传统剧目的主题“全部是表现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爱情生活,没有一个宫廷戏,也没有一个才子佳人戏”。比如动作夸张方面的“矮子步”,由生角或丑角表演,形成“男矮女高”“丑中见美”的滑稽现象。追溯其源头,“‘矮子步的形象特征是原始‘登山步的外形模拟。古时茶农上山采茶,到低矮的茶丛中摘茶,以及在狭矮的茶棚里炒茶,都是一个双腿弯曲的劳动过程。‘矮子步是由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逐步发展形成”。当然,作为具體执行者的戏剧演员和导演,他们对夸张内容的理解和表现至关重要。事实上,演员和导演都熟悉本地的语言、文化和习俗,对夸张的程度拿捏非常到位。

3.表现幽默,气氛活跃

通过查看Elan的“标注表格”,发现在十五个层级的夸张中,除了标注数量很少的“悲伤”“害怕”“轻蔑”和部分“愤怒”之外,其余层级大部分都烘托出轻松幽默、欢快活泼的气氛。“快乐”层级,人物笑逐颜开,欢快非常;“脚步”层级,生角或丑角的“矮子步”异于常态,滑稽透顶;“互动”层级,角色们打闹争抢,极尽能事。其他层级如“(声音)升高/变尖/拖长”“身形”“(语言)扩大”,甚至表达“惊讶”“轻蔑”和“愤怒”的层级,大部分夸张都体现出这一气氛特征。原因在于其内容贴近现实,生活气息浓郁,观众本来就熟悉它们,加上演出过程中过度的夸大变形,观众一方面感到亲切,另一方面也常常忍俊不禁,会心一笑。《卖杂货》中,在相互认出是小时候的玩伴后,王老板说要送阿麻古一件杂货作为礼物,假装大方地叫阿麻古在杂货笼中任意挑选“喜欢什么就拿什么”;同时又耍花招把黄的金鸡说成“比狗屎都不如”,结果阿麻古没要“最抵钱的黑色马口铁”,却选了“最便宜”的金鸡。王老板大惊失色,大叫:“哎呀,你还蛮识得货啊,这黄的都是金子做的哇!”观众看到王老板一系列夸张的表情,体会到他的小气、虚伪和心痛,不免要哑然失笑。紧接着再看到阿麻古一脸的不屑,重重数落起“王狗牯”“还讲什么老朋老友,青梅竹马,舍不得,舍不得就不要演什么狗屎文(冒充大方)”,这时候观众在大呼痛快、过瘾之余,也会觉得这段表演真实可信,气氛轻松搞笑。

五、结语

戏剧舞台上角色与观众距离较远,夸张的表演能使观众看得清、听得明。本研究通过多模态语料库对赣南采茶剧中的夸张进行具体分析,结果显示:赣南采茶剧中的夸张数量多、持续时间长、分布广泛但不平衡,其具体特点表现为功能多样且效果显著、源于生活、尺度合理、幽默活泼。以上结果是针对赣南采茶剧中的传统优秀剧目进行研究得出,反映出该剧表演程式和艺术的一大特点。由此提醒我们,在继承和创新赣南采茶剧时,有必要在声音、文本、表情和动作等模态类型方面兼顾其夸张的特点,以增强舞台表演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黄玉英.江南一枝花——谈赣南采茶戏[J].戏曲艺术,1998(3):75-77.

[2] 郭起华,钟俊昆. 30年来赣南采茶戏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5):3-7.

[3]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04.

[4]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237.

[5] 杨鑫铭,韩佩贞.戏曲音乐概论[D].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13.

[6] 陈爱国.歌尽桃花扇底风——戏曲艺术的现代解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15.

[7] 顾曰国.论言思情貌整一原则与鲜活话语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3(4):1-19.

[8] 刘勰.文心雕龙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9:480.

[9] 黄玉英,龚文瑞,王爱生.赣南客家采茶戏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82-83.

[10] 王敏.江西赣南采茶戏歌舞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43.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5年)规划项目“赣南采茶剧多模态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5YY09)

作 者: 蔡强,江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翻译;黄涛,江西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