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倩 谢杨
内容摘要:顾之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在语文教材建设中的突出贡献为我国基础教育界所瞩目。他的语文课程观、教材观、教师观,对我国语文新课程建设和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认真研究顾之川语文教育思想对我国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和教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顾之川 语文 教育思想
新课改后,教育研究者们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教材内容的选择与使用以及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的讨论高涨。本文主要研究了语文大家顾之川先生提出的语文教育方面的观点,包括课程观、教材观以及教师观。希望通过对顾先生思想的研究对当代语文教学有所启示。
一.语文课程观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虽然语文学科历史悠久,但是对于语文的性质究竟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始终没有定论。在这样的形势下,顾之川先生根据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客观的分析以往对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定性,明确提出了:“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顾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语文这一学习工具,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一基础工具,培养其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
新课改过后,很多语文教育研究者认为语文就是一门人文课,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其内在价值和意义的集中体现,甚至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对立起来,认为工具性的观念导致语文教育人文价值的严重流失。
在不断的讨论与变革下,顾老先生的《语文工具论》应运而生。顾之川先生从中国人文传统、人文论产生的背景出发,深入剖析了人文论的局限性,进而明确了人文论和语文教育的关系,提出了许多旗帜鲜明的观点。比如,人文论“混淆了教育与语文的界限”,“工具论由于准确揭示了语文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因而能够成为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他还认为,语文工具论并不反对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语文课一定是重视学生的发展和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文性是整个教育的总目标,而并非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育应以学习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为基本任务。
(二)语文课程的目的
语文教育想要有所发展必须要明确语文课程的目的,明确语文课程想要培养什么杨的人。顾先生认为:“学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孩子学做人,国家把教育的根本任务定位在‘立德树人,阅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中寻找到人生困惑的答案,写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表现人生。”
学生是我国未来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同时这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无论是语言的积累,思维的提高,还是审美的提升,语文教育都起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和课本上的知识教育相比,精神教育来的更加重要。学生人格的锻炼与个性的培养都来源于精神教育,语文教师应把立德树人的根本理论深植于心。
二.语文教材观
(一)语文教材研究价值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大计,教材为先。顾先生在《新中国语文教材70年》中回顾了我国语文教材70年以来的改革创新历程。语文教材编写工作者肩负着新使命,任重道远,理当对中华母语心存敬畏,勇于担当,主动适应时代和社会变化,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改进语文教材,创新教材呈现方式,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顾之川先生1994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就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不仅参与编写或主编人教版多套初中、高中语文教材,还结合教材编写实践,担任过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负责人,主持过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科研课题“中学语文教材研究”。顾之川先生编写教科书的理论和实践,是他的语文教材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顾之川先生指出:“只有对现行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有一个正确而清醒的认识,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提出语文教材的改革对策。”
(二)语文教材的使用艺术
叶圣陶说:“教科书,工具也,工具自当期其尽善,而如何使用工具,以达到所悬之目标,则视工具尤为重要。”“课本是一种工具或凭借,但不是唯一的工具或凭借。”教材是教科书编者对于语文课程的预设,而语文课程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也就是说,教科书其实更多的只是教师所使用的工具,而如何使用比工具本身更重要。就此,顾先生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用教材教,不是教语文教材。
顾先生认为,教材是语文教学的线索,语文教师时刻谨记“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语文教材”。同时,顾先生也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包括三个要点,一是课程不等于教材,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课程不只是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材等“文本课程”,更是需要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实践课程”。二是教学需要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教材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学内容应远远大于教材。语文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适合用作语文教学的材料又是广泛多样的。三是教材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学生。教材充其量只是提供了一条教学线索或凭借。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素材”,没有也不可能告诉我們“怎样教”,如何用这些“教学素材”烹制出一道道美味佳肴,需要教师的人文素养、专业功底与教学智慧。
第二,使用语文教材要具体分析。
教材是教师教书的凭借,但教材的使用并不是完全相同的。顾先生从三个角度分析了语文教材的使用。首先,不同学段的教材使用方式方法不同。如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师,对语文教材的期待和要求不同,使用方式当然不同。其次,语文教材的编法不同,教师使用教材的方式方法不同。比如,综合型教材和分编型教材,对教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使用起来也不一样。最后,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和教学能力不同,使用教材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同。有的名师自己动手编教材,如上海段力佩、辽宁的欧阳代娜、江苏洪宗礼等,都在语文界传为佳话。
第三,要善于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顾之川先生用4个词语概括了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分别是:整合、取舍、补充、纠错。整合即对教材整体把握,融会贯通,要求教师由“教学准备”到“教材研究”,研究教材“为什么”这样编排,具有怎样的“学理”依据,在摸清“教情”与“学情”的基础上,确定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要从不同学段、教科书内部、不同学科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取舍要求教师在读懂教材,明确“教什么”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有所为有所不为”。教材无法兼顾班上的每个学生,需要教师通过自己的判断,根据学生的“学情”,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确定合用的教学方法。补充是指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教材上面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老师有选择性的加以补充。纠错就是,对于教材上面的少数差错我们需要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总之,教师使用语文教材,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语文教材。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要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语文教师观
(一)语文教师的精神学习
顾之川先生认为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而且更要有教学的艺术。各家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风格各异,但他们的教学经历和学术特点却不谋而合,可以给吾辈多方面的引导。
一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想要在教育事业有所成绩,首先就是热爱教育事业。既然选择了语文教学,传道授业解惑便是终身的任务。
二是勤奋学习,锲而不舍。宽厚的文化素养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的前提。不论工作多繁忙,都要坚持学习,刻苦钻研。
三是继承传统,开阔创新。我国有着悠久的语文教育历史,吸取前人宝贵意见是必要的。与此同时,在前辈们迈出那一百步的前提下,我们要迈出那一百零一步。
(二)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语文教育本就是探索性、专业性、创造性极强的活动。顾先生认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热爱语文教学,还热爱学生,他会努力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对他国优秀文化的吸纳。在阅读与写作的实践中“学得”语文,培养学生语文运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在教学上,则是要懂得诱导启发的艺术,要做学生的引路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语文。顾之川先生认为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以学生为本。语文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学习如何教学,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总而言之,顾之川的语文教育思想涵盖了他对于语文课程、语文教材以及语文教师等很多方面的观点,这些思想内容对当代语文教育有着非凡的意义,对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顾之川:《顾之川语文教育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2]顾之川:《顾之川语文教育新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6年版.
[3]顾之川:《顾之川语文人生随笔》,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省苏州高新区达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