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百年创新发展与经验启示

2021-10-29 07:37陈志发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德才兼备人才观人才资源

摘 要: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一贯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党的人才思想和人才工作发展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既积累了宝贵经验,也有过深刻教训。党的人才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尊重人才到视人才为“第一资源”,对人才价值认知持续深化;从“又红又专”到“德才兼备”,丰富发展了人才评价标准内涵;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实现了人才管理方式与时俱进;从就近育才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进了人才开发利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推进党管人才法治化建设,营造拴心留人的优质环境,把握人才发展规律,以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规模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关键词:人才观;人才资源;德才兼备;党管人才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21)04-00017-08

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重才爱才的优良传统,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百年历史进程中,一贯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梳理总结党的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百年发展歷程和宝贵经验,对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百年演进的探索历程

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发展历程中,由于党的中心任务、肩负历史使命、面临环境的不同,党的人才思想和人才工作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历史时期。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建立至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团结、吸收知识分子,注重培训军事人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1],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发动工农群众进行武装斗争,争取建立革命政权。因而,我们党高度重视团结和吸收各类人才,特别是军事人才。建党初期,尚处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自身的阶级力量还很弱小,迫切需要团结其他社会阶层,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党的人才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做好知识分子工作。所以,团结和争取广大知识分子成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点任务。毛泽东说过:“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同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结合在一起的;同样,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也只有跟共产党在一起,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2]1939年12月,毛泽东强调,在建立新中国的革命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3],1945年4月,他进一步强调:“广大革命知识分子对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在今后的斗争中,他们将起更大的作用。”[4]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非常重视军事等人才的建设。1927年8月南昌起义以后,由于急需开辟革命根据地和建立苏维埃政权,我们党尤其注重培养和训练军事人才,同时也重视培养和使用经济建设、群众工作、文化教育等专门人才。毛泽东指出:“革命战争的激烈发展,要求我们动员群众,立即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5]在战争尚在紧张进行的情况下,“革命战争是当前的中心任务,经济建设事业是为着它的,是围绕着它的,是服从于它的。”[6]毛泽东要求党的各级领导人才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修养,能够正确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为此,他强调,“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7],并加快取得革命的胜利。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争取、改造知识分子,计划调配党政人才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为适应当时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需要,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争取知识分子、团结各类人才的方针政策。毛泽东要求全国各级党和国家机关重视争取人才,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知识分子为新中国建设服务。基于此,我们党提出了“团结、教育、改造”[8]的特殊政策,对旧时代的知识分子采取“包下来”的方针。1957年,毛泽东指出:“一个阶级的政权,没有自己的知识分子那是不行的。”[9]他希望我国的知识分子重视学习、努力工作,逐步地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逐步地同工农群众打成一片,继续不断地前进,不能停滞、更不能退却。

这一时期,我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并按这种体制有计划地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党政领导人才。“1951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抽调3000名处级以上干部到国营工业部门工作,到1953年底全国有6.6万多名干部转入工业战线。”[10]1953年底,党中央作出《关于统一调配干部、团结改造原有技术人员及大量培养训练干部的决定》,“到1954年底全国科技干部由1951年的12.3万名增加到28万多名。”[11]随着各级党组织和地方人民政府相继建立,党政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探索建立党政领导人才的选拔任用方式成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从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开始,党的人才政策开始出现偏差和失误,知识分子的地位大幅下降。此后“文化大革命”十年,党的人才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被下放到农村工厂、“五七”干校,我国的人才队伍建设遭受重大挫折和损失,留给我们的教训极其深刻。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12月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培育科技人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逐步实行用市场机制来优化配置专业技术人才的新政策。邓小平深知“科学知识”和“技术人才”对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所以他认为:“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12]1988年9月,邓小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针对当时党政人才队伍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等突出问题,邓小平提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13]的要求,选拔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人才做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党的十二大以后,与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相适应,党中央调整干部管理范围,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各级党组织加大党政人才开发力度,一批年轻的党政人才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此,江泽民指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14],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15]。江泽民提出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第一资源”的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人才思想。《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于2002年5月正式颁布,这是我们党制定的第一个综合性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2002年12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要求形成各级党委统筹领导,组织部门具体落实,相关部门各尽其责的人才工作格局。2003年12月召开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胡锦涛指出,要“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16]我们党制定的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于2010年4月正式颁布实施,这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广集天下创新人才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7]“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18]。為此,2015年3月,党中央出台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就“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19]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2016年3月,党中央提出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目的在于着力推动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增强我国人才制度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统筹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着力造就规模宏大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20]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21]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22]的人才发展政策,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二、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百年演进的创新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探索实践中,党的人才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价值认知: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视人才为“第一资源”的持续深化

人才的使用价值是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多次要求尊重知识、团结知识分子,“一切知识分子,只要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著有成绩的,应受到尊重。”[23]他特别强调,必须克服不善于团结知识分子、不尊重知识分子劳动的缺点。1956年1月,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指出,“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24]“文革”结束以后,针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的现象,邓小平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25]要把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当作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从思想感情上尊重他们,把他们当作宝贵财富,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之后,邓小平及时把人才问题作为当时“最重要”的一条提出来,他强调“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26]

党的十四大以后,党中央把人才问题和人才工作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联系起来,将人才资源提高到“第一资源”的高度来认识、把人才问题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兴盛的关键来看待。江泽民提出必须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27]基于此,江泽民要求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要重点抓好培养和引进优秀科技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党的十六大以后,“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28]党中央适时提出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29];要使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视人才为“第一资源”,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才重要价值认知是一以贯之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二)人才评价标准:从“又红又专”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创新发展

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甄别人才?这是关系到人才素质、人才质量的核心问题。“又红又专”人才标准是由毛泽东首倡的。毛泽东早就提出人才素质是“德”与“才”的有机统一体,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的前提下,还要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实用的业务工作能力。毛泽东指出,“搞工业的、搞农业的、搞商业的、搞文教的,都要学一点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30]他提醒各级领导干部,如果放松了政治和思想工作,经济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迷失方向、甚至走到邪路上去。在毛泽东看来,只有政治和业务达到了辩证统一,才算是新中国的合格人才。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将“又红又专”标准具体化,明确和丰富了“红”和“专”的具体内容。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倡导知识分子要又红又专,鼓励知识分子改造旧的世界观、树立新的世界观,现在“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科学技术大军”[31],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邓小平所说的“红”,是指能够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够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贡献,他所说的“专”,是指在社会分工中应当具有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

人才标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由于工作战线、事业领域的不同,德和才的要求也都应该结合实际加以具体化。”[32]江泽民根据时代发展的新变化,丰富和发展了人才标准的具体内容。对于科技人才,江泽民指出,“科技人才要注重德才兼备”[33],要以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求实创新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34]。进入新世纪,胡锦涛明确提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标准。胡锦涛指出,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35]这四个方面作为评价人才的主要标准,其中“德”是放在第一位的。为什么要把“德”放在首要位置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36]不同类型的人才,对于“德”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对党政领导人才来说,“德”的要求更高、更严,更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政治标准。从“又红又专”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重大创新和发展进步。

(三)人才管理方式: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的与时俱进

以什么方式管理人才直接影响人才作用的有效发挥。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们党特别重视党政干部队伍建设,把专业技术人才也纳入党政干部管理体系。新中国成立之初,党政干部的选拔任用方式仍然沿袭革命战争年代的做法,国家机关党政干部的选任大多是由上级领导机关和上级领导提名推荐的;各条战线的专业技术人才也是由组织人事部门实行计划调配。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党管干部”方式对当时的人才管理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更是强化了这种人才管理方式,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适合战争年代那种“一揽子”管理干部的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用计划经济手段管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才资源明显不适合,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用行政手段管理人才的弊端日益凸显。

党的十六大以后,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强调要切实加强党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组织领导,第一次提出了“党管人才”的根本原则。这是我们党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作出的重大决策。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大局、管统筹、管服务;其目的是更好地统筹人才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统筹人才工作的各个方面,把人才管好用活;其重点是做好制定宏观方略、整合协调力量的工作,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并充分施展才华的环境。进入21世纪后,国际人才流动日益增强,各国人才争夺日趋激烈,我国人才工作国际化局面日渐明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37]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这是党的人才工作与时俱进的新要求,是对党的组织路线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党对人才工作重要性认识的深化与提升的表现。

(四)人才开发利用:从就近就地选才育才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扩展升华

以就近就地教育培养人才为重点,是我们党人才思想的重要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无产阶级自己的科技人才队伍。毛泽东多次强调指出,各级党组织“要有培养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计划”[38]。我们党一方面对旧知识分子加强教育和改造,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队伍,另一方面选派大批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生去苏联及东欧几个主要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先进技术,造就出许多科技人才。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进入以和平与发展为两大主题的新时期,我们党更加重视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独特作用,在培养高端科技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教育培养普遍存在着专业设置不合理、层次搭配失衡、培养模式单一等弊端,没有根据每个人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这不仅导致了人才的应有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而且造成了大量“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的现象。

进入21世纪,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改变着人类社会的许多产业及其产品,随着多媒体技术,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使用和普及,人才开发利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近距离开发向远距离开发转变、由国内使用向国际利用转变。为此,江泽民明确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39],加快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体制机制。胡锦涛进一步强调,要“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40],创造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人才问题放在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来考虑,深刻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41]“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关于人才理论、人才工作、人才政策的重大创新,是做好新时代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工作的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

三、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百年演进的经验启示

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百年发展历史,可获得以下经验启示。

(一)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构建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

党管人才原则,是党的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是党执政兴国的制度安排,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管人才”既延续了“党管干部”的优良传统,又开辟了“党管干部”新的发展空间。

构建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党管人才,核心是党领导人才工作。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優势、组织优势和思想教育优势,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最大限度地把各类人才有效地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要充分发挥党委(党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本地区、本单位人才工作的领导,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42]新格局。

把握人才发展正确方向。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焦重大发展战略,加强对各方面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注重在政治引领上下功夫,着眼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统一领导,为执政兴国提供人才保障把好政治方向。加强在组织协调上下功夫,着眼形成人才工作整体合力,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高效开展人才工作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人才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在思想引领上下功夫,着眼最大限度聚才用才,加强人才的思想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各类人才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严密党的组织体系,着力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推进党管人才法治化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必然要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管理人才。要促进用人制度的改革、用人制度的健全、人才环境的改善,都保证在法治轨道上进行,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破解人才发展难题、推动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能力。要坚持按法律、按政策、按制度开展人才工作,通过出台法律法规、制定政策方针、完善制度规章等手段,破除影响人才发展的瓶颈制约。要把依法管理人才工作的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实绩考核的指标体系,造成人才工作失误和人才大量流失应追究领导责任。

(二)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营造人才辈出的优质环境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国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谁能赢得人才,谁就能赢得未来。只有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才能有效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优质环境。

营造重才爱才的社会环境。通过改革和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吸纳和稳定人才,为各级各类人才提供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和适宜的事业发展空间,使“英雄有用武之地”。要深入推进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大力破除人才流动的障碍和壁垒,为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营造拴心留人的宜居环境。想要留住人才,就必须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为人才生存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要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实际困难,使各类人才拴住心、留得住,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发挥所长。要建立和完善促进人才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为人才职业发展创造必要的后续支持、更多的深造机会,形成“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的良性发展态势。

营造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要坚持人才以用为本的原则,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畅通人才身份转换通道,完善人才引进和使用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培育好、利用好各类人才。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良性竞争的制度环境,探索实施以知识、技术、专利等多种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健全有利于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能的政策导向,真正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希望。

(三)注重把握人才发展规律,开创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人才作为一种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自然要受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基于此,既要发挥市场经济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提高政府宏观人才治理能力,二者形成互补效应。

市场竞争成就人才。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也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动力。只有把各类人才放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里,适应市场环境、善用竞争手段,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竞争成才的前提是人才可以自由流动。因此,要清除户籍、身份、学历等制约障碍,打破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壁垒,让人才公平自由地参与竞争。竞争必然有失败,要宽容竞争失败。竞争有利于用好人才,但不能“唯竞争”取人,更不能以一时成败论英雄。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应当容得下竞争中的失败,为总结经验教训、最终取得成功创造条件。

人才发挥作用的效果必须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和人民群众的评判。因此,一个人要想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就必须主动深入实践、深入群众,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和深化理论认识,锤炼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社会实践的历练是人才成长的基本途径。要创造条件激励有志才俊到基层一线经受锻炼,让他们到艰苦边远地区、急难险重岗位上勇挑重任、建功立业。

长远规划培树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加强党管人才工作,首先应该通过加强和改进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顶层设计,认真做好人才发展长远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善于运用战略思维、系统观念谋划和推动人才工作发展。人才成长不可能一蹴即至,也不会一帆风顺。因此,必须用长远眼光培树人才,立足当前、持续用力,既要重视人才“量”的积累,更要注重人才“质”的提升。人才成长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会经历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因此,要特别注意把握人才的最佳成长期、抓住人才成长的“黄金期”,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四)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加快创新型人才开发利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成人才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要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着力培养规模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适应时代发展,制定重大人才政策。党管人才最有力、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领导制定重大的人才政策。要通过政策创新不断解决人才发展难题。通过特定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运用特殊政策破解国内高层次人才难以崭露头角现状,在吸引、培养、团结更多优秀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实行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扩大市场和社会组织引才渠道和规模,淡化政府主导引才用才观念,规避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在我国引才上制造的风险”[43],切实维护好国内、国外人才安全。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人才发展制度创新。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人才开发利用,重点是开发创新人才,根本是构建创新制度体系。要在加快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方面力求大的突破,改進政府人才管理方式,推进人才开发利用机制、评价激励机制、选拔任用机制、流动配置机制、服务保障机制的改革创新,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要在发挥市场配置人才的决定性作用方面力求大的突破,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成果、不同等第的工作绩效制定相应的奖励标准和激励政策,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

坚持需求导向,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要积极推进创新创造创业教育,真正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大力倡导创新文化,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切实改进高端人才科研经费资助的方式和支持的模式,改变课题项目申报、评审、论证、评价等过程中部分不切实际、不合时宜的做法。要以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善用全球创新资源,精准引进“高精尖缺”人才,要特别重视加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统筹和融合发展,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

[2] [38]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56、310.

[3]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8、533.

[4] [2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2.

[5]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8、123.

[8] [24]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61、162.

[9] [30]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89、448.

[10] [11]李建华.党政领导人才开发战略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26、26-27

[12] [13][2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8、380、92.

[14]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

[15] [32][39]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19、27、290.

[16] [28][35][40]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4、124、130、129.

[17] [18]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29、656.

[19] [3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27、173.

[20]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

[21] [29][4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0.

[2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1.

[25] [3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1、91.

[27] [33][34]江澤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35、436、436.

[37] 习近平.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N].人民日报,2016-05-07.

[42] 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7.

[43] 孙学玉.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N].学习时报,2021-02-24.

责任编辑:王天海

收稿日期:2021-08-02

作者简介:陈志发,中共南京市委江北新区工作委员会党校、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才管理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政党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17FDJ001)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德才兼备人才观人才资源
新时代青年编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科研院所科研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看干部以德为先,德才兼备
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周丽现象”研究
浅谈《三国演义》
学生游戏的德育价值及游戏活动研究
高校人才资源主权论
人才资源与企业经济的关联性探究
人才资源开发的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