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理想人格对学生和教师的重要影响探析

2021-10-29 14:53王思雨
成才之路 2021年33期
关键词:人格塑造语文教学应用

摘 要:孟子以“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等作为修身方法,使理想人格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孟子的理想人格,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孟子的理想人格、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论与人格修养的契合、以孟子的理想人格思想涵养青少年的人格、孟子的理想人格对于教师自身素养提升的启发、现代教育体系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五方面,探讨孟子理想人格对学生和教师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理想人格;语文教学;人格塑造;应用

中图分类号:G651;G65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33-0061-03

作者简介:王思雨(1998-),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一、孟子的理想人格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孟子认为人心有四端,从这四端引发、充扩、实践之后,才有“仁、义、礼、智”这四种确定的善出现。因此,他一再使用“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来描写人性,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端”。教师作为有识之士,不仅要在学术上有造诣,在品德上也要有所修养。

1.持志养气

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气质要靠内在修养才得以形成,养“浩然之气”,方能成为大丈夫。人的心中要有理想、有信念,并为此不懈奋斗。“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必须将确立志向作为基础。志气是人最重要的品格之一,是完美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气并非人生而就有,需要在后天的环境和磨难中不断塑造。慢慢成就大气候。因此“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实现,首先要立志,然后通过修养不断升华。

2.动心忍性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能肩负重任的人,在面对生活中苦难的时候能够坚守本心,无惧不乱。这样的人心绪平和,有宽广的胸怀和坚韧的意志,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站稳脚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存心养性

“存心养性”翻译过来就是要保持自己本来的善心。孟子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君子需要不断地以仁德来修身养性,使其保存自己的“善心”,不失去这种本心,就是所谓的能够“存心”。反之,对于自己的善心不加拘束,放任自流就是“放心”。成就理想人格的第一步就是“求放心”,找回自己本来的善心。存心养性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寡欲”。孟子言:“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欲望不多却还失去自己善心的人,虽然有,但也是极少数的。孟子认为欲望和善性一样,人生来就有,喜欢美食,喜欢美景,这些都是人性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如果过度沉迷于享乐,就会失去善心。孟子所谓寡欲是希望把欲望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进而扩充,由此实现教育的人格化。

“存心养性”总体反映出孟子对于努力的肯定。人可能出身地位很低,但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主动追求,可能会改变现实。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品行的践行从来不是强制的约束和规范压迫,而是主体意识的“觉醒”。这种认识在任何时代都应该被借鉴吸收,它与孔子的“仁”有异曲同工之妙,对每个人的人格塑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是指人既要遵守“仁、义、礼、智、信”的基本规范,也要对物欲有着清晰的辨别和取舍。

4.反求诸己

这是孟子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领悟到的对于人际关系的思考,也是人的本质。也就是说,人格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这里面的问题“反求诸己”是孟子的主张。孟子言:“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指出在人格的构造上要注重自身的反思,要学会从他人的立场出发,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想法,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审视自己。同时,孟子强调“知耻”“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知耻”是“反求诸己”的心理前提。“知耻”会使人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自身的不足,同时这也是“反求诸己”的结果。这就是孟子提倡的“发现问题,反思自己,引导自己”道德规范,利用这些古人的思想,学生会深刻地体会到反思在人际关系中重要的地位。

二、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论与人格修养的契合

本文通过分析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四方面的要求与学生人格塑造的异曲同工之处,得出学生人格塑造与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修养有着以下共同特征。

1.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生的人格修养,不能仅仅依靠外在监督,更要依靠学生自觉的行为约束。学生要在教师传授和自我学习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塑造特别重视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就要求學生必须不断磨砺、监督自己,从而成为“完美”的人。

2.要勤于反思

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教育家赞科夫也说过:“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的总结,没有对自己经验寻根究底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就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勤于反思,并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德。

三、以孟子的理想人格思想涵养青少年的人格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有理想、有抱负,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能振兴。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也对青少年的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有知识、有能力,还要学会做人,使自己成为品德高尚、言行合一的人。因此,学生要深刻领会孟子理论的精华,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追求与国家事业结合在一起

猜你喜欢
人格塑造语文教学应用
不忘初心 幸福前行
公安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与思想政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