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傅立鱼(1882—1945),字新德,号西河,出生于安徽英山县(今湖北英山县)。1899年考取秀才,1900年于安徽大学肄业,旋以公费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明治大学分校。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归国后,历任安徽省视学官、巡抚部院参议;辛亥革命期间,参加安徽、江苏等省的革命军事行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任外交部参事;国民党二次革命时,在天津日租界创办《新春秋报》,因发表激烈反对袁世凯的言论而遭通缉。
1913年秋,傅立鱼逃亡到大连,准备去上海时,应一位日本友人的邀请而留在大连。
在大连期间,尤其是五四运动后,傅立鱼高擎新思想新文化的宣传大旗,在《泰东日报》《新文化》等报刊介绍、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些报刊成为东北地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要阵地之一。
逃亡途中遇知己
在大连,经苍谷箕藏介绍,傅立鱼认识日本著名汉学家金子雪斋。在和傅立鱼会面前,金子雪斋曾偶然看到一篇署名“笠渔”的文章,甚为欣赏。“笠渔”正是傅立鱼的笔名。因此,他和傅立鱼会面后,大有相见恨晚之心,力劝傅立鱼到他供职的报社当编辑长。
金子雪斋从小喜欢中国经史,17岁就埋头苦研中国儒学,后得到中国著名儒学家王治本的悉心教导,漢学造诣颇深。1893年2月,他在札幌担任《北门新报》编辑,主持撰写时事评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金子雪斋被征为随军翻译,尔后奉职于台湾,不久弃职回到东京,继续研究汉学,并设立振东学会,亲自讲解中国儒学,吸引了一批留学日本的中国革命党人,与黄兴、宋教仁、张继等结下友谊。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金子雪斋再次被征为随军翻译,后被要求负责搜集、窃取中国机密情报。他称病拒绝,到大连开办振东学社,后又创办日文《辽东新报》。1908年10月,应大连华商公议会之聘,金子雪斋任大连第一份中文报纸《泰东日报》的社长兼编辑长。
起初,傅立鱼对于金子雪斋的盛邀存有疑虑。虽然他已经了解到金子雪斋是一位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日本友人,其主办的《泰东日报》,凡中国人不能讲、不敢讲之事,都会以委婉笔调公诸报端,因而颇受欢迎。但他还是跟金子雪斋约法三章:一是《泰东日报》是中国人办的报纸,必须为中国人说话;二是遇有两国争端及民间纠纷,是非曲直,必须服从真理;三是担任编辑长是暂时的,一有讨伐袁世凯的机会要放行前去。金子雪斋都予答应。后来,傅立鱼了解到金子雪斋与中国革命党人的友谊后,俩人的关系密切起来。
发出时代的呼唤
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递交企图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的无理要求(即“二十一条”),强迫中国接受,引起中国人民的公愤,金子雪斋支持傅立鱼撰文,让他该怎样发社论就怎样写。后来发生大规模排日和抵制日货运动,金子雪斋对此表明自己的立场和看法,认为这是中国人不得已而为之,日本是侵略者或侵略主义。金子雪斋的人格和气节赢得了傅立鱼的尊敬。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泰东日报》陆续登载李大钊、陈独秀等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撰写的文章,成为东北地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要阵地之一。
同年11月28日至12月 10日,《泰东日报》连续刊载由美国记者撰写的、报道苏联十月革命的纪实性专文《六个月间的李宁》(注:“李宁”即列宁,当时的音译)。该文章是东北地区中文报纸最早观点鲜明地报道苏联十月革命的文章,对于正处在迷茫中的国人特别是青年有很好的点醒作用。它能够被翻译出来并见诸报端,有赖于傅立鱼的努力和金子雪斋的支持。
1920年3月,日本资本家和田笃郎强占金州三十里堡3000亩左右的水田,当地广大农民无法生活,很多农民到大连街道游行示威。傅立鱼对此事非常关注,向金子雪斋表示要为这些农民鸣不平。于是,《泰东日报》不仅刊载多篇报道支持斗争并揭露真相的文章,还发表社论《为三十里堡三千农民向山县关东长官乞命》。金子雪斋不仅支持,还陪同傅立鱼赶赴旅顺面见关东厅当局,转呈农民请愿书,指控日本资本家勾结日本官府恃强掠夺农田的行为。当气急败坏的和田笃郎以“损害名誉罪”将傅立鱼告上法庭时,金子雪斋又亲赴法庭为傅立鱼辩护。经过长达3年的争讼,中国农民终于胜诉,三十里堡所有被占的水田都得到一定的补偿金。
当年,泰东日报社聚集了大批爱国进步人士和革命志士。关向应(中共早期军事领导人)1922年从商科学校毕业后,曾在泰东日报社工作。清末秀才毕宗武之子毕庶元曾担任泰东日报社主笔,后因撰文抨击日本侵略,被殖民当局驱逐出境。曾任中共大连特支宣传委员的吴晓天,以泰东日报社编辑的身份为掩护开展工作。
创建青年会
五四运动后,国人日益觉醒,开始寻求自身解放和富国强民之路。
1920年7月1日,傅立鱼联系陈德麟、王建堂等一批有识之士,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创建大连中华青年会(以下简称“青年会”),宗旨是“专以辅导青年发挥德育、智育、体育,养成高尚优美之人格,服务社会”,傅立鱼被推举为会长。
青年会是大连地区第一个青年爱国进步团体,它的成立标志着具有民族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和不甘当亡国奴的爱国人士的新觉醒。其下设有学校、讲演、体育、武术、交际、出版、救济、童子军等8个部门。
1921年1月起,青年会讲演部在每个星期日举办讲演活动,定名为“星期讲坛”。每次讲演一般都在报纸上刊登广告,讲演内容广泛,既有古今中外的人类社会、自然科学、卫生知识,又有道德修养、妇女解放、游记见闻、时事评论等,主题与青年会宗旨相联系。讲演者除青年会的工作人员,也曾邀请胡适、汪精卫、孙科、欧阳予倩等社会各界名流。共产党人李震瀛、秦茂轩分别在1924年和1925年应邀发表关于《中国与世界》等题目的讲演。据记载,至1926年,星期讲坛共举办201次,对开阔大连人民的视野、激发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传播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1923年元旦后,青年会创立简易图书馆,除《共产党宣言》《社会科学概论》《列宁传》《三民主义》等书籍,还订阅《新青年》《新中国》《新潮》《觉悟》等国内外著名报刊。
1926年1月,共青团大连地委书记杨志云和傅景阳在联名写给中共北方区委的信中道:“中华青年会的星期讲坛,完全由我们把持……曾有很多青年来信问我们怎样和到何处去加入共产党。此种情形,都是由星期讲坛的影响。”(中共大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大连中华青年会史料集》)
发行《新文化》会刊
青年会成立后请求许可出版会刊,申请一年之久,日本殖民机关大连民政署才于1923年初勉强允许傅立鱼以个人名义出版刊物。傅立鱼将刊物定名为《新文化》,同年7月1日正式出版。孙中山先生欣然为创刊号题词“宣传文化”。
《新文化》为月刊,是当时东北地区独一无二的进步刊物,以“发挥中国固有文化之精神,吸收西洋文化之精髓”“开发文化”“改革文化”“谋东北三省文化之发展”“不至为外来文化所风靡”为宗旨,开辟时事评论、哲学、经济学、史学、文学、青年修养等栏目,每期以傅立鱼撰写的《时事评论》为卷首,以《青年会会务记事》为卷尾。其用稿大部分从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地征来,有时也转载国内外报刊上的文章;特约撰稿人主要是全国各界知名人士,如梁启超、胡适、马寅初、杨杏佛、陶行知、郁达夫等;曾登载共产党人李大钊的《史学与哲学》《史学概论》、恽代英的《民治的教育为现代必要之问题》《妇女解放运动的由来和其影响》、萧楚女的《民治的教育为现在必要之问题》等文章;发表过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文章,如朱枕薪译《俄国一九一七年十一月社会革命之回忆》《俄罗斯之赤心》,吴云译《苏俄之新印象》等,此外,还发表支持国共合作和唤醒同胞不受帝国主义奴役的文章。
当年,《新文化》不仅在东北三省发行,还发行到上海、北京、石家庄、汉口、广州等地,不独在大连,在全国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从1924年第三卷第四号起,《新文化》改名为《青年翼》,1925年1月正式成为青年会会刊,到1928年8月被大连日本殖民当局停刊,总计出版7卷67册。
兴办学校
傅立鱼发现大连地区只有十几处可以让中国儿童上的小学,无中学;90%以上的适龄儿童不能入学,能够入学就读者,也是学习日本语、日本地理和历史。傅立鱼感到有必要提倡创办社会教育团体,组织中国青少年和工人群众识字读书,学习新文化、新思想。
青年会成立后,将教育作为“今日救中国之第一要义”。其《章程》规定“本会会员如果实无资力缴纳学费”“二年以上学业优秀,体格强健无疾病者”“如欲向他处求学而无资力者”,经董事会同意,会长可酌量减免其学费或酌量资助其学费。这些规定使大连许多贫困家庭的子弟得到进学校受教育的机会。
青年会兴办的学校分设初小、高小、初中和成人夜学,最兴盛时期,中小学和夜学各设9个班,还免费开办贫民识字班,学生总数有2000余人。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观念,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其教材均采用上海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的关内通用课本,学校还供给学生关内出版的进步刊物和课外读物,如《新青年》《儿童世界》《小朋友》《华盛顿》和《林肯》等,增长青少年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青年会学校毕业生总计有2000余人。其中不少人升入天津南开中学等内地学府;有的进入黄埔军校,投身国民革命;有的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
尚武修道
傅立鱼大声疾呼:“古往今来,民族兴亡,国家盛衰,无一不是国民元气的消长,而整日诗酒自娱,游情放逸,国家必定倾覆,民族衰亡。反之,其国民皆尚武修道,加强身心锻炼修养,使国民之身体强壮,精神刚健,则国家定欲隆盛。”(《大连中华青年会史料集》)在他的大力倡导下,青年会先后成立武术班、游泳队、足球队等,经常举办表演赛和对抗赛。大连的近代体育由此兴起,涌现出刘长春、史兴隆等优秀运动员,他们由青年会的赛场走向全国和世界体坛。
1920年7月23日,青年会在老虎滩举行海上游泳表演,傅立鱼率领15位表演者,在上千名市民新奇的目光中纵身跃入大海,这次活动开倡导新风之先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1905年,日本继沙俄殖民统治大连地区后,每年5月份的第一个星期日开一次运动会,但是禁止中国人参加。青年会成立后,傅立鱼等爱国人士决定从1922年开始,在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举行中国人自己的运动会。
1922年5月14日,中华第一届陆上运动大会隆重开幕,参加的团体有10余个,参赛运动员500余名。到1924年第三届时,参加的团体达23个,其中日本人办的金州公学堂、旅顺公学堂,沙河口公学会以及电铁青年团等工人团体均报名参加。更可喜的是,进德女学校的女学生冲破传统势力的束缚,也来参加比赛。男女运动员人数有1100余名。
1923年8月26日,青年会举行第一次中华水上运动大会,到1926年第四次水上运动大会时,一些项目已经超过当地日本人的最好成绩。1926年,日本殖民统治当局举行“满铁”游泳大会,邀请青年會的选手参加比赛,这是大连的中国人第一次与日本人在水上公开进行较量,青年会选手不负众望,夺得6项冠军。
青年会成立的足球队,是大连足球发展史上第一支具有现代意义的足球队。该队后来相继获得1932年至1937年日本殖民主义者组织的各项足球赛冠军,提振了大连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与日本殖民者进行足球比赛中,经常可以看到大连居民箪食壶浆,为足球队送来饭食、水和慰问品,气急败坏的日本殖民当局后来干脆解散了这支球队。
爱国反帝
因欣赏傅立鱼的才华和组织活动能力,日本人以高官厚禄极力拉拢,1921年聘任傅立鱼为日本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嘱托,旋又聘为大连市役所议员和南满洲教育会编辑委员、满蒙文化协会顾问等职,傅立鱼由此成为大连社会名流。但是,傅立鱼的表现却让他们大失所望,《泰东日报》在数次被处罚后仍然我行我素。
当时在大连以工人的名义公开结社是不允许的,因此,1923年12月,大连满铁沙河口工场华人工学会(1924年更名为大连中华工学会、简称“工学会”)聘请金子雪斋和傅立鱼为顾问,出面向殖民当局办理合法手续。这是大连地区第一个工会组织,从此大连工人运动进入有领导、有组织的阶段。
傅立鱼后又相继被大连中华印刷职工联合会、中华觉民学校聘为顾问。
1924年8月31日,大连青年会、工学会、中华印刷职工联合会、中华增智学校、中铁青年团、埠头青年团、中华觉民学校等群众团体代表召开会议,宣布成立大连中华团体有志联合会,一致推举傅立鱼为委员长。办事处设在中华青年会会馆。该会宗旨是“以谋大连中国人各团体之亲睦及合作,以重团体”。
大连中华团体有志联合会是大连最早建立的具有反帝统一战线性质的中华社团。该会成立后,大连各中华团体的全市性活动均以它的名义发起和组织,大连人民爱国反帝斗争力量因此而极大地增强。
同年10月29日,孙科一行完成孙中山交给的与奉军首领张作霖洽谈任务后,应傅立鱼邀请到大连青年会作客,孙科发表即兴演说,并向青年会捐助大洋500元。尔后,傅立鱼向孙科介绍大连的情况,孙科谈了广州的政局和孙中山筹建革命武装的问题。
1925年3月12日,北上和谈的孙中山先生在北平逝世。傅立鱼得到消息后,立即发出唁电,组织悼念活动。
5月30日,上海2000余名学生为抗议日本纱厂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的暴行,举行反帝示威游行,英国租界巡捕开枪镇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次日,《泰东日报》以《举国愤怒之上海,外人无理枪杀华人大事件》的文章,揭露惨案的真相。日本殖民当局禁止发售当天的报纸,加强了对工厂、车站、码头的警戒和监视。大连特别团支部接到团中央的指示,要求立即组织“三罢”(罢工、罢市、罢课),由于时间仓促,日本殖民当局控制得严密,工作未能如期开展。工学会委员长傅景阳电请傅立鱼出面指导。傅立鱼欣然同意,立即从熊岳城返回大连。
6月15日,大连中华团体有志联合会召开代表会议,成立沪案后援会,选举傅立鱼、傅景阳、杨志云等9人组成执行委员会,傅立鱼为主任委员。会议决定举行游行示威、散发传单、开追悼会和募集捐款支援上海工人。
6月21日,沪案后援会举行五卅殉难诸烈士追悼大会。会后分路游行,沿街呼喊口号,散发传单,在全市范围内为五卅殉难诸烈士募捐。1个月的时间内,收到各界捐款11648元,分4批汇寄上海总工会。
日本殖民统治当局对此大为震怒,决定除掉金子雪斋,给傅立鱼一个下马威。他们收买金子雪斋的佣人,在其午睡前必喝的开水中放入毒药。1925年8月28日中午,金子雪斋无病暴卒于家中。傅立鱼挥笔写下祭文《呜呼金子雪斋先生》。
1926年2月,国民党大连市党部在中共大连特别支部协助下成立,傅立鱼被聘为顾问。
3月21日,由大连中华团体有志联合会发起孙中山先生逝世1周年纪念会。4月28日,中共大连地委通过工学会领导满洲福纺株式会社(简称“福纺”)工人大罢工,此时,失去金子雪斋帮助的傅立鱼虽然势单力薄,但他没有退缩,领导《泰东日报》支持福纺工人反对日本资本家的斗争,并对此进行跟踪报道,直到8月大罢工取得胜利为止。其间,皇姑屯事件發生,傅立鱼暗中支持张学良“改旗易帜”。同时,傅立鱼还接待途经大连到苏联的瞿秋白、蔡和森等共产党人。
青年会所组织的活动,内容和方法新颖,符合中国百姓的心愿,加入青年会和前来学习的人十分踊跃,到1927年,会员已由最初的400余名,增至3000余名。
坚持反日宣传
由于青年会坚持不懈的同日本殖民统治当局进行斗争,因此屡遭日本警察的监视、破坏、迫害,在青年会成立6周年纪念大会上,傅立鱼愤慨地告诉大家:“余与同人无一日不在恶战苦斗之中。”(《大连市政协辛亥革命文汇》)
1928年7月22日,日本殖民统治当局以“扰乱东三省为目的,组织政治秘密结社,策划种种阴谋”的罪名,逮捕傅立鱼,拟判处死刑,后因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怕激起民变,改为关押15天后驱逐出境。
傅立鱼在离开大连之前,剃须明志,来到青年会学校操场告别,他深情地鼓励大家好好学习,勿忘祖国,大连是中国的领土。
8月17日,大连各界人士前往码头送别傅立鱼。
傅立鱼离开大连后,依然挂念着大连和东三省。1929年,傅立鱼在北京创办《新中华报》,继续进行反日宣传。1931年,傅立鱼应邀到天津《大公报》从事经营管理工作。九一八事变后,傅立鱼主动募捐支持东北的抗日义勇军。
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8月1日,日本殖民统治当局以“时事关系,中华二字已属不合”为由,将青年会的“中华”二字去掉,改名为大连青年会,亲日派把握领导权。至此,大连中华青年会名不存,实亦亡。
1933年,傅立鱼因病辞职隐居。1945年,傅立鱼病逝,终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