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永康
任何一个国家都重视本民族语言文字,重视母语教育。
于漪老师笃信“语言文字就是民族文化的根”,她发出振聋发聩之音,“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生命线,对外是展示,对内是凝聚。”“消灭一个民族首先要瓦解他的文化,而瓦解他的文化啊,首先要消灭他的文字。要消灭他的文字最最主要的是在学校。反之,一个民族要强大、要和谐,与民族政治、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有关”。数千年中国教育,既积累、传承了思想、文化、语言的皇皇巨著,又提炼、凝聚了孔子、陶行知、叶圣陶等教育家们的智慧,精粹之一就是语文教育思想与经验。语文教育要立德树人,就必须理解、发挥汉语文的优势,领会、把握汉语文的特点,遵循、落实汉语文的学习规律。
如何古为今用,于老师认为最根本最迫切的是把传统优秀的因子渗透到、运用到教学中,让语文课变得有效、立体、生动。我们仅以汉字的学习为例来管窥于老师的相关教学思想。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如高山,巍巍乎立于天地间;如扶桑神木,燦灿乎长于山水间。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集大成者与杰出代表。于老师一贯的态度是,守护好“语言文字”这一民族瑰宝。
汉字传承中华文化,养育民族精神。“昔者仓颉造书,天雨粟,鬼夜哭”,每一个汉字都融汇了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与创造。一个过了识字关的学生就可以阅读先秦诸子百家,跨越千年时光,直接跟先贤进行思想对话。为此,于老师说:“中华文化能传承几千年,汉字是功不可没的。”汉字“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与语文形成骨肉亲情,我们要珍惜、要传承。”。
汉字还启迪思维,带给我们美的愉悦。鲁迅先生认为汉字有“三美”,即声美、形美、意美,于老师对此有深刻的认知。她认为汉字包蕴了东方思维——具象、隐喻和会意。她曾这样讲述打开国标苏教版第一册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感受,“扑面而来的是汉语独特的美,母语浓浓的情,诗情画意,充盈其间。我惊喜万分,犹如步入画廊,山欢,水笑,鸟鸣,花放,一个个文字符号向我倾诉,盼我回应。置身于汉字文化浓郁的氛围之中,美不胜收。有人说,一个象形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指事字,图文并茂;一个形声字,音像俱备。这一点儿都不夸张。要把这方块汉字独特的美,在启蒙儿童的教科书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赢得儿童的喜爱与欢欣。”的确,汉字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这独一无二的文字,给了我们文化的自信,焉能不好好珍视与守护?
于老师提出要守护好“文字”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还因为汉字学习的现状、汉字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我们还没有充分认识汉字的价值与魅力,当下社会运用语言文字时有怪象,媒体用字也错漏百出,很多人写不好汉字,情感也淡漠。这也反应到了教育上,一些语文课,语文老师做精美的幻灯片,就是没有板书。于老师对此深感痛心,这种担心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并非杞人忧天,我们需要警惕,更需要有珍视的态度,今天读汉字、写汉字,当心怀感恩,心存敬畏。
对汉字教学的价值,很多人的认识停留在“认知价值”上:教汉字主要是会读、会认、会写和会用。这种“工具理性”思想在今天十分普遍,加之受应试影响,片面地认为汉字教学只是一项技术,其必然带来汉字教育功能的缺失,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对汉字情感淡漠。
于老师认为语文教育就是母语教育,于老师语言教学论的核心就是:立意是育人,立足点是语言,教学的关键是“统一”。以此来观照中小学汉字教学,教字音、字形、字义等知识技巧,当然需要,但发挥汉字教育功能,引导学生触摸有关汉字文化深层编码,恐怕更符合母语教育的初衷。
民族文化、精神文明的基因是随着语言文字的学习而融入孩子生命里的。融合汉字的认知功能与育人价值,道与术双轨并进、水乳交融,是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与使命。如何融而为一,于老师曾讲述高中赵老师“茕”字的教学故事,启迪我们:教师要有教字育人的意识,这是“循道”,还得手中有法,掌握教字育人的技术与艺术。赵老师就利用汉字“茕”与“穷”音同之特点,又扣住“茕”字易错处,即“一竖”,不能写成“撇”,弯下来、倒下来都是不对的,这就与做人脊梁要“直”联系了起来。这就是汉字的魅力,也直接造就了生动的教学艺术。
汉字育人,是音形义的教学融合了汉字的教育功能、文化功能:
1.认知功能:语文学习与认识事物相统一。有的与学生已有经验匹配,如学了“家”,孩子就会想到居住的温馨屋子、身边的可爱亲人等;有的则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如学习《将相和》,就会懂得“廉”“蔺”都是姓。
2.审美功能:汉字独一无二,其美育功能独特而强大。于老师说:“汉字的书写是平面的,同时,它又是多角度的。比如,有的字笔画是平行的,有的是横竖交叉的,每个笔画都有自己的特点,错综复杂的笔画组合起来又很优美,有的雍容华贵,有的非常娟秀。”无论仓颉造字之美,还是后人书写之美,都需要我们老师细心体味,才能授之以人。
3.发展思维功能:于老师认为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汉字本身是画,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探究某些字的意义,会发现中华文化的“思维基因”藏寓其中,大大增长智慧。
4.养育精神功能:汉字往往融汇着精神与思想。汉字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哲学,比如止戈为武,大国重器只为和平。
5.激发创造功能: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表音文字需要不断造出新词,而汉字有强大联想能力,熟字就可以组成一个个新词,且容易理解与记忆,如黑客、代沟、网购等。由此来看,汉字的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传统语文教育中,识字写字始终是重点之一。学习汉字的过程,也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民族情感的过程。因此,我们教识字、写字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教学生识字、写字的同时,要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更要培育孩子的中国心、民族情。具体来说,需做好如下工作:
1.教师要多些汉字文化积淀,自己也要写一手好字
语文老师多些文化积淀,写下的一笔一划,讲解的一字一词,都浸染着历史的传承,也将通过学生带着情感的温度闪耀于世。
于老师特别重视教师书写。她讲:“同样是方块字,写起来却是千姿百态。一个字犹如一幅画,有粗,有细,有直,有曲;结构的方式多种多样,上下的,左右的,内外的,各部分之间讲究比例,讲究间架,讲究匀称,讲究整体美。”语文老师字写得好,不但能指导到位,而且能讲出汉字美在何处。学生入耳入目,心驰神往,倍感汉字的魅力,学起来、写起来就更有兴趣与动力了。
现在,语文教师普通话好了,但写字有较大提升空间。孩子写不好字,书写潦草,语文教师不能说没有责任。因此,练一手好字,以字示范,不仅需要,而且迫切。教师自己的字好了,就更能做好于漪先生提出的“一笔一画教写字”。“一笔一画”的第一层面是书写要一笔一画,笔笔不可马虎。“一笔一画”的第二层面是教写字要认真、严格,明确课标要求,常抓、抓紧、抓实,切实帮助每个孩子写好汉字。
2.教师要着力培育学生对汉字的情感
于老师极其重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是小学。2016年上海市德智融合研讨活动中,她多次强调小学语文教学落实德智融合,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喜欢新鲜、新奇、能刺激思维的事物,因此小学识字教学更要力求方法多样,激活学习动机,培育学习情感。
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情感,重点是丰富学生对汉字的认知。教学字音、字形等,既要借助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等知识,又要利用象形等,引发想象,激活思维。知之愈多,知之愈深,学生就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想学,对汉字感兴趣、生真情。
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情感,关键是搞活“字义”教学。字义教学是识字教学的难点,“要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浓厚的感情,不能停留在字形的辨识、字音的读准上,更要在字义上下功夫。”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时常有简单机械之弊,即满足于查字典读意思。字义往往融合了字音与字形,汉字教学,特别是学习易错字,更要在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比如“寇”作为生字出现在《狼牙山五壮士》。“寇”是这一课生字中的重点,其字形难点——最后四画,就要“重锤敲打”,充分发挥汉字特点与优势。我们在教学时,先出示了金文的“寇”字,这是多么形象的一幅画:一个人手持器械,跑到屋子里来打主人。最妙的是这个字的最后四画,是一只手拿着棒子准备打人。学生一看,字形记住了,字义也懂了。《说文解字》解释“寇,暴也”。寇,就是这样暴力的入侵者,怎能不叫人愤怒,叫人痛恨呢?“日寇”,就是跑到中国国土上的入侵者,我们当然要“抗日”,五壮士為了保护主力和人民群众,当然要把敌人引上狼牙山,浴血奋战。最后的时刻,他们毅然选择了牺牲,也决不向日寇“低下高贵的头颅”。可见,“寇”,是一个会说话、有温度的字,它带着血与火,点燃了刚毅与仇恨,教学生爱憎分明。也正因为这些情感的伴随,“寇”字字形的学习就变得生动而有效。
3.教师要发掘文化资源,教活每一个汉字
如何利用汉字特点及其丰富的文化积淀,为改进识字教学所用?于老师认为要全身心投入,用生命去歌唱。
例而言之,“和”这个字一年级就会了,此后学生经常跟它见面。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有篇课文《将相和》。2016年11月,我在执教上海市“德智融合”主题研讨课时发现《说文解字》里把“和”诠释为“相应也”。多好的“相应”啊!教学时,从题目入手,学生理解“将相和”就是将相和好。学完第一个故事渑池之会,老师指出“和”有“相应”的意思,请同学们回头想想,将相二人是怎样相应的?学生说,蔺相如在外交场合唇枪舌剑,而廉颇带着军队在边境做好了抵御准备,这二人行为“相应”,即协力,这是“和”;第二个故事负荆请罪,抓住两人的话语朗读、比较,学生体会到蔺相如想的是“我们”,也就是赵国的利益;而廉颇多考虑“我”,即个人名利,挑起将相不和,好在后来也想到了国家利益,于是幡然醒悟,上门请罪,这是跟蔺相如的另一种“相应”,思想上一致,即同心,这也是“和”。同心协力,这是学生读懂的“和”的新意,也是“和”的路径与秘密。
那一刻,我们的孩子小眼发光,因为他们突然发现:和,哪里只是一个字,它分明还是一种思想。跟很多汉字一样,有着神奇的光芒,闪烁着我们民族的思想,蕴藏着我们民族的智慧。此时,和,是一个有高度的词。学生这样温习一个熟字,一定是充满陌生感的;当他们经历了,也一定会喜悦满怀。这种喜悦,就如同美丽的遇见。这种遇见,只能通过语文来实现。一旦遇见,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甚至醍醐灌顶,可能成为终生的一种遇见,遇见自己的乡土,遇见自己的家国。
语文课程是以母语教学为主体内容的课程,要牢牢立足于民族语言的深厚文化土壤,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这是于漪老师关于语文教学的梦想,也是汉字学习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