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跨学科课程建设的区域本土化实践研究

2021-10-29 01:07孙赤婴褚克斌吴志群孙群英王朝平黄瑞花
教育·教学科研 2021年9期
关键词:奉贤区跨学科区域

孙赤婴 褚克斌 吴志群 孙群英 王朝平 黄瑞花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动因

1.全球普遍重视

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注重跨学科课程研究。尽管称谓各不相同,如:自然社会研究、技术实践、动手做、综合活动实践等,但是许多地区的跨学科课程已经形成了特色和模式。《浅谈国外跨学科课程的特色与模式》(山东师范大学—季风)一文认为:课程设置明确,内涵有力贯彻,外部条件优越……形成了亚太模式、欧洲模式、美国模式等。

2.课改推进需要

上海市对于跨学科课程的研究,是自1998年起,部分学校以校本课程进行跨学科学习的探索。虽然校本课程在许多方面与跨学科课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经验可以借鉴到跨学科课程的实施之中,但是许多校本课程不具有跨学科学习的性质,所以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指出“跨学科课程”建设要持续提高其专业性。

从上海市绿色指标测试分析报告中发现,我区部分学生的科学探究题、综合分析题解答情况堪忧,区域科学测试成绩偏弱。2014年奉贤区对持续了6年的校本课程研究进行成果梳理,评审并通过了101门“区特色课程”,其中理工类的跨学科课程仅9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千百年的人类社会改革的实践中被不断地证明着它的正确性。

国家在课程教学改革中也在不断地强化理工类的发展,并提出了跨学科课程的实施。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2017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要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开设到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要素,体现了跨学科学习的特征。但是,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资源上具有较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千差万别。综合实践活动以跨学科的活动形式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这对区域的教研部门提出了跨学科课程建设的指导与管理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从区域的角度去探索跨学科课程的实施,并形成可推广性的区域经验。

(二)研究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需要地方教研部门统筹管理和指导。

2019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提出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STEM包含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不同学科的跨学科学习,也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导向一致。STEM为主导的跨学科课程以目标为导向,借助本土资源优势,将不同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在任务或问题的引领下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强调问题的真实解决,倡导“做中学”,凸显工程活动的实践和过程,强调创新与创造力培养,注重知识的跨学科迁徙及其与学习者之间的关联,以过程与终极目标对课程进行评价。

1.区域跨学科课程的现状研究

厘清区域跨学科课程的开展现状,以教育学院相关学科教研员为核心组建指导团队,研制访谈、问卷工具,通过访谈、问卷等调研方式,了解目前区域中小学跨学科课程实施、管理、评价、培训等现状,掌握在区域内推进跨学科课程实施的基础和资源,基于本项目研究目标,制定合理的研究对策。

2.区域跨学科课程的推进研究

建设具有区域本土化的跨学科课程。建立具有区域本土特色的跨学科课程实施、管理、评价和培训机制,形成跨学科课程的区域性指导纲要,提升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以STEM为主导的跨学科课程研究,基于各类学校不同的资源进行跨学科课程的探索。致力于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保障跨学科课程的实践。形成基于本土资源为主的跨学科课程案例,辐射、引领,形成推广经验。

(三)研究价值

1.跨学科课程是面向生活世界的学习

跨学科课程将学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融合,引导学生走进生活领域和真实世界,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实际生活、深入社会,学而不厌、做而不累,促使学生热爱生活、形成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和生活态度。

2.跨学科课程是以问题为驱动的学习

与学科课程相比,跨学科课程更强调以“问题中心”,整合相关学科知识、研究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综合性實际问题的能力。跨学科学习涉及多学科的知识,以及与他人在社会中交流、合作等技能、技巧。研究活动中学生需要走进社区、走向田野,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获得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

3.跨学科课程是不断开放生成的学习

跨学科课程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变大,生成的信息更丰富。学生成为教学资源的生成者和构成者,思维变得更活跃。教师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学校与社区的资源、条件等情况来建构课程内容。在实践中随着学生认识和体验的不断加深,新的问题会不断生成,原有目标、内容、程序等也会发生更新和完善。师生在跨学科课程建设中是教学相长的,都会超越原有知识的局限,生成未知的新的世界。

4.跨学科课程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要求。跨学科课程创设适应学生主动发展需要的学习环境,在学习中学会选择,在活动中认识社会,在参与中发展自我。通过综合、开放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在对问题的思辨、探索、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跨学科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文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在价值取向、内容选取还是功能指向上,都彰显了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调研研究基础

2014年,在时任副区长倪闽景的指导下,奉贤区教育研究中心成立项目组,开始以“STEM”教育为主导的跨学科课程研究。

1.成立研究团队

2014年,由教育学院副院长兼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孙赤婴领衔,自然、科学、物理、劳技、信息科学、数学、探究、拓展研究等多学科的13位教研员组成项目研究组。融合区域校本课程开展的经验,学习STEM教育理念,发挥教研部門的指导力统筹各方资源,开展区域本土化的实践研究。针对项目开展的区域管理与指导的问题、机制、策略,逐步形成工作原则、工作机制。

2.评估研究基础

项目组选取奉贤区11所学校的教学管理者、教师进行跨学科课程建设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卷419份。问卷设计涉及了跨学科课程开发的概念认知、开发意愿、开展经历与心得以及跨学科课程的开展建议等。大部分学校对跨学科学习非常重视:教师有主动学习和开发的兴趣,有着为学生创编优质课程的愿望;学生们对跨学科学习兴趣浓厚。但是许多课程由于缺乏专业指导,还不成熟。学校还需要寻求更多的资源,深入研究与实践,不断提升跨学科课程建设水平。

2014年进行的奉贤区特色课程评审,全区共有101门课程被评为区特色课程进行表彰,并汇编成《奉贤区校本特色课程掠影(二)》。

从表1显示的统计结果来看,理工类跨学科课程的数量仅仅有9门,如壁挂设计与制作、变废为宝巧手做等课程,约占总数的8.9%。这些课程能较好地尝试着融入STEM元素,凸显工程与实践活动。但是数量较少,这为区域推进跨学科课程建设提供经验的同时,也提出严峻的挑战。

(二)开展实践研究

1.课题引领,构建课程体系

项目推进需要以课题为系统引领。奉贤区教育研究中心2013年立项了市一般课题《区域中小学校本课程的管理与指导的实践研究》,2020年《STEM视野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本土化实践研究》再度成功立项为市一般课题。期间,项目组坚持了10多年的区域课程发展的课题、项目研究。围绕两个市级课题,梳理区域在课程建设、实施、管理、评价以及保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形成系统的符合区情又具有引领作用的指导机制和实践策略。

2017年起,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中考改革方案中跨学科案例分析的要求,项目组着力于研发跨学科课程,提升区域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跨学科课程以区域的薄弱环节——理工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倡导项目学习,以STEM教育为指导,将学生置于生活真实情境并选择性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融合多学科知识,以工程实践的方式解决问题,形成系列跨学科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多维合作,建设课程资源

与高校、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寻找跨学科课程的研究方向。东南大学是科学教师的“国培基地”,2015年项目组赴东南大学参观了“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及STEM课程资源成果展,与“汉博”研究中心主任叶兆宁教授领衔的团队就跨学科课程建设与开发进行了互动交流。其后,项目组教研员赴上海、北京、南京、无锡、杭州、深圳等一些在课程实践方面突出的高校、中小学、STEM教育机构进行学习,深化了对跨学科课程的认识。带着学习经验,教研员分工蹲点试点学校,指导教师进行跨学科学习的实践活动。通过团队合作,思考设计、动手制作、操作试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课程实践中成长。仅2015至2018年,项目组组织市、区级课程研讨、实践展示活动30余场。

跨学科课程开展的关键在于优质师资。在副区长倪闽景的支持下,2015年起,区教育学院与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合作开展了STEM教育、跨学科课程等培训。培训活动邀请了诸多课程专家亲临奉贤区,如加拿大伦敦国际学院STEM中心主任William Neal、东南大学叶兆宁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郑太年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季隽博士、比特实验室创始人曹伟勋博士、上海STEM云中心张逸中博士等。这些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区域教师跨学科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能力,具有启发性的活动案例为学校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奠定了基础。

区域推进跨学科课程建设,需要充分挖掘本土所具有的课程资源,这样既有利于继承传统优势又有效降低课程开发成本,比如奉贤区的“贤文化”“桥文化”“海塘文化”等。依托以这些本土课程资源改进原有的课程设计,在校本课程中融入STEM理念、开发融合性的跨学科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内化学科知识、拓展实施途径、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围绕奉贤区积极创建“东方美谷”的区域目标,指导学校结合校本课程,与企业建立产学互动关系,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生态的STEM跨学科课程,培养更多的跨学科教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

2017年的奉贤区第22届教学节主题为“优化课程设计,提升育人品质”,目标是加强学校课程建设,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助推区域教育实现建设“自然、活力、和润”的“南上海品质教育区”发展目标。教学节开展了学校优秀课程方案、学校特色课程、特色课程网站等评选活动。其中,经过材料初审、面试、课程实地考察,共评选出了148门区特色课程。相比2014年的统计,科技类、动手制作类、以及综合类共有41门课程,占整体27.7%。经历3年的师资培育,一批教师在区培训后,以兴趣班、拓展课、330等形式在学校开展实践活动,如智能机器人、轴承的秘密、砖桥等课程,逐渐形成了一批优质的跨学科课程。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我区跨学科课程的研究、实践经历了8年时间,研究区域跨学科课程管理与指导的问题、策略、机制,确定了“学校是主体、发展为根本、管理有差异、指导见实效、资源要利用”的工作原则,通过“建立专业组织、制订管理制度、探索管理策略”完善了工作实施的机制,以“区校合作、项目共享、平台建设”等实践策略强化课程管理与指导中的区域行动,发挥区教育研究中心的指导力,统筹各方资源,形成区域共建共研共享范式。

(一)形成项目研究路径

在理论指导与实践的积累下,形成了本项目的研究路径(图2):

在对长达10年多的区域校本课程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基础上,从STEM视野、理工类的跨学科课程视角,对已有校本课程向跨学科课程发展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在充分挖掘本土资源的基础上,以行动研究法指导、推进跨学科课程的实践。在大量案例剖析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区域本土化特色的跨学科课程。

课题组加强团队组织架构,驱动项目开展。奉贤区教育学院教研中心成立了“1+2+2+X”跨学科课程教研团队(如图3):

课题研究采用“一领二助三实践”的模式,课题负责人副院长孙赤婴领衔课题研究。高校教授、专家就国内外跨学科课程、STEM教育等资源与技术作专业指导,教研员们始终保持着探索热情,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在课题的研究中还得到基层校长等教学管理者的大力支持,比如上海市奉贤区洪庙小学的何春秀校长就是代表之一,积极带动一线教师设计跨学科课程能力目标序列、制定主题探究活动规范要求,提升了学校课程规划、建设、实施与管理能力。

通过项目实践,将STEM教育等跨学科理念有机融入中小学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建设、教师培训中,指导学校建设本土化跨学科课程。组织与引领区域教师在项目化学习、课堂实践、同行交流、典型课例共享等活动中提高跨学科专业素质,让课程丰盈生命,让实践伴随成长,推进区域跨学科课程的建设。

(二)形成本土化课程

1.探索课程建设模式

跨学科课程的本土化开发需要时间的积淀。从已开发的课程来看,有的至今已经有8年以上的时间,而有的还刚刚起步;有的来源于已有的校本课程的转变,有的来源于科技活动的变形;有的来源于学科课堂教学引发的疑问,有的来源于乡土的特色资源……但无论怎样的课程,都希望提升学生综合学习素养。

经过研究与实践,我们形成了以理工科类为主导的跨学科课程本土化建设模式(如图4):

跨学科课程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

在课程开发阶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以南上海品质课程的创建为目标研发课程,充分解读课程内涵、特征及其发展前景、未来的规模,对影响跨学科课程建设的因素,如活动场所、活动素材、人员因素等进行积极建构。指导课程开发者进行事实情景、课程资源、课程活动、物化成果等设计。

项目组制定区域跨学科课程指导方案,将实践活动与学校文化、社团文化、科创活动、劳动教育等相整合。把跨学科课程建设、师资培训与空间建设同步推进,完成了教育学院创新实验室建设,为区域学员培训搭建跨学科学习环境。

在课程实施阶段,即主体性研究与实践阶段,以单个子课程或多个子课程实施的形式,基于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实践研究,在不断策划与实践的过程中完成对内容选择的研究、系列课程资源编写的研究,并予以课程实施,即活动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的研究。

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以案例剖析的形式聚焦问题,获得跨学科课程本土化推进的评估。在课程评价阶段,以问题驱动为出发点,推进实施策略、实施机制、课程创新,形成课程发展闭环,进而迭代更新出富有区域特色、利用本土化资源的跨学科课程,进行推广,形成南上海跨学科品质课程。

2.搭建课程师训平台

我们探索促进跨学科课程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核心策略,即借助多方资源搭建教师培训平台,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与高校等深度合作,提高教师跨学科学习理论和实践的认识。2015年9月开始,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与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高等院校签订合作培训协议,开展跨学科教师培训项目,至今累计26个培训班次,约1300多人次接受培训,通过通识培训、教学观摩、案例研讨等方式,提高跨学科课程教师的专业素质。

与科技教育公司、STEM专业机构、国内外专家合作,指导STEM等跨学科课程建设。2015年第一批中小学跨学科课程师资培训启动后,部分学校与上海STEM云中心等合作,开启多学科融合的跨学科课程开发之路。2016年5月举行了“课程改革注活力,不拘一格育人才”奉贤区STEM教育推进大会,聘请加拿大伦敦国际学院STEM中心主任William Neal为奉贤区STEM教育研究指导专家,区域学校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等20多家单位的专家进行跨学科课程合作,通过培训、研究、实践、交流,开展跨学科课程在学校的推进。

3.形成课程开发机制

2009年,奉贤区教育局在区第十四届教学节上强调以“全面课程,校本特色”的课程观推进区域课程建设,“学校特色品牌发展”工作组内设在区教育研究中心:开展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校长、教导主任全员培训,强化学校领导的课程意识;通过评选学生研究性学习案例、汇编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集,将综合实践活动内在的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等几大领域相整合。

2015年,按照《奉贤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项目方案》要求,奉贤区教育局实施“星光計划”项目推动学校自主发展。其中对试点STEM课程作了特别强调:依托驻奉高校以及区内外先进企业、现代农业园区等资源优势,共建“创新实验室”,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在《奉贤区关于全面建设南上海品质教育区若干意见》中,将“学校特色品牌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南上海品质教育区的十大重点项目之一。基于理工科跨学科课程的建设的特点,区教育局在资源适配、环境建设(尤其是信息化环境)、课程资源共享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支持。

区项目组指导各校开展“基于跨学科课程的创新实验室建设”及“体现本土特色学习环境的创设”研讨活动,指导学校以新建、改建或扩建的方式在校园中建立可满足跨学科课程需要的新型学习空间。例如,指导洪庙小学完成法布尔创新实验室跨学科空间建设,为学生建立了一个亲近自然环境的生态基地;指导奉贤中学结合科创实验大楼,把科创专项课程与中学理化生课程实验室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支持学生深度学习。

奉贤区的古建筑古村落、传统民风民俗、海湾旅游区,都是富有本土特色的区域资源。依托地域文化和乡土资源,建构课程,有利于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跨学科课程并且节约开发成本。在课程研究实践过程中,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及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提高对所学知识的专注力。学生也更容易迸发灵感和火花,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肇文学校古城文化体验馆、肖塘中学的百草园、柘林学校海塘文化创新实验室等均是依托乡土特色资源,基于跨学科课程建设的需要而开发的创新实验室。

本土化资源开发涌现出“洪小小蜜蜂”“胡桥滚灯”“肖塘百草园”“江山砖桥”“齐贤风筝”“肖塘小学京剧”“西渡机器人”等一批具有区域引领、辐射的课程。2017年11月,奉贤中学和奉教院附小被评为上海市普教系统“一校一品”特色学校。奉贤区江海第一小学、奉贤区肖塘小学分别以“纸艺”与“戏曲”入选第四届上海普教系统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特色学校。青村小学的“校园泥吧”跨学科课程在第四届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中荣获特等奖。

2020年奉贤区教育局发布《关于公布首批“品牌”计划培育学校(项目)的通知》,成立了以区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的奉贤教育特色发展“品牌”计划项目评审(指导)工作组,共分科创活动组、跨学科综合(STEM)等9大组开展评审活动。目前,全区90%以上的学校建立至少一项特色品牌项目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一个个项目,像一个个“支点”撬动学校的创新,不断激发每一所学校的发展活力,促进学校自主、创新、特色发展。

四、效果与反思

1.课程团队得到培养

项目组13位教研员成为了区域跨学科课程研究的指导者与实践者,并带领着一批教师致力于跨学科課程的实践。自2015年起,累计约26班次,1300多人次接受了系列的培训。唐军平、夏春妹、陆叶青、韦栋等一批老师获得了“跨学科教育”高级教师职称,奉贤中学的翁燕燕老师获得正高级教师职称,夏爽等老师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教师。在2019年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活动中,我区理工类学科获得了6个一等奖,这些获奖教师都多次接受过区域STEM教育、跨学科课程等专项培训。在2017、2021年奉贤区卓越教师评审中,项目组多名教研员获得“名教师”称号;培训班多名教师获得奉贤区“名师”“特长名师”称号。2020年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组织的“全国跨学科与教师专业成长”论坛,在86个入围奖案例中,我区获得10个。

2018年1月,实践成果《奉贤区推进STEM教育的实践研究》在“上海市2017年度区教研室主任论坛”中荣获“常春藤金奖”,代表上海市教研室在第九届长三角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论坛中作主题发言。在“测评也是学习”2019考试评价国际研讨会、上海课改30年校本课程论坛、全国品质课程现场会、上海市项目化与跨学科学习论坛等重大活动中项目组交流发言约15人次。

奉贤区跨学科课程团队成员在历练中成长。项目组的阶段成果以案例、论文形式在“上海教研”微信公众号、《上海教育》《现代教学》《教育传播与技术》《中国科技教育》推送及刊登,向国内外各方人士分享奉贤区跨学科课程建设经验。《蔚蓝的天空》等9个跨学科课程被评为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网络课程,全市共享;其中,《人防伴我行》《风筝》跨学科课程被评为上海市最受学生欢迎的网络课程。《“全面课程校本特色”——校本课程的区域管理与指导》《区域推进校本特色——校本特色课程科目设计与实践》(中学卷)(小学卷)、《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整体规划:STEM视野下区域本土化实践研究》四本编著正式出版。全国各地的同行慕名来奉贤区学习取经,吸收和借鉴以STEM为主导的跨学科课程建设经验,在全国形成较为广泛的影响。

但相比已接受跨学科课程培训的1300人次来看,能较好地从事跨学科课程实践的教师比例还不够高,区域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发展不平衡,且教师流动性也影响着学校跨学科课程的发展。

2.课程建设得到推进

奉贤区教育学院于2014年结合《奉贤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项目方案》成立STEM项目研究组,2015年向上海市教委基教处成功申报了《奉贤区STEM课程建设与开发实践研究》《奉贤区STEM创新实验室》两大项目,在上海率先全区开展STEM教育试点工作,也由此开启了中小学跨学科课程建设的区域本土化实践之路。

奉贤区教育研究中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益,因地制宜建构了多元化的共享平台及工作网络,建立了资源培训平台、成果展示平台、互联网+教研平台三个交流平台;建立了资源联盟体共享网、镇教管办共享网、示范校共享网、特色教师共享网等工作网络。这些平台与工作网络及时解决了区域学校跨学科课程发展不平衡、薄弱学校课程资源短缺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共享优质资源。

在实践的基础上,以区域龙头课题引领,形成了20多项子课题组成的课题群,极大地丰富了区域跨学科课程。通过8年研究与实践,一批具有学校特色、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已日趋成熟,57个跨学科本土案例被编入孙赤婴主编的《中学STEM跨学科案例集》《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案例集》,尤其是以STEM理念为主导的理工科跨学科课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表2:

2019年经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推荐,洪庙小学“法布实验室”、江山小学“砖桥”接受了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私立学校联合会校长团的访问,并就STEM理念下的理工类跨学科课程实践进行交流与互动。法布尔实验室是依托校园本土资源开发的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砖桥是以奉贤素有“桥乡”之称的乡土资源而开发的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来宾们高度赞扬奉贤的跨学科课程改革成果。

经过课程学习,学生全国、市级获奖160多项,如奉贤中学学生的《太空探测器》《智能循轨器》等项目在2019年全国电子制作大赛高中组一等奖,汇贤中学在“2018FPSPI未来问题解决全国活动展评行动计划展示”中获得初中组第一名。学生在各类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与实践中解决问题、创造作品、产生新知识,从而产生新的理解,创造出新的意义,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2021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批准奉贤区为“上海市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试点区”。

时代对于教育的要求在不断地发展,跨学科课程的本土化实践也随之会有更高的要求。至今为止我国中小学最广泛应用的课程模式还是分科模式,要让学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提前准备,他们必须超越学科的界限进行学习,课程改革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对学生跨学科综合素养的要求将波及中小学各学科。

开展跨学科课程建设,在奉贤区已经走了一段较长的路。基于国家课程方案对跨学科课程所提出的新要求,如何结合前期经验,充分挖掘区域特色资源,继续将STEM教育融合于本土化跨学科课程的建设中,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创新素养培育,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热爱科学,热爱奉贤,为国家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奉贤区教育研究中心跨学科课程课题组将结合基础教育“双新”(新课程、新教材)推进、《奉贤区创新推进课程教学行动计划》推进,就“校本课程、STEM教育、跨学科课程”展开新一轮的融合研究,期望将区域课程改革引向纵深发展。

猜你喜欢
奉贤区跨学科区域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奉贤区金汇镇:“联”字特色谱写人大工作新篇章
基于改进潜能模型的养老机构空间可达性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分割区域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擦桌子
奉贤区骨干河道主要污染物分析及对策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