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施班四轮驱动双创型教学模式研究

2021-10-28 15:59何雨洋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22期
关键词:三区生源助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强国战略实施,各地深入推进教育公平,越来越多“大山”里的孩子走进大学校园。秉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理念,针对原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生源(以下简称“三区”)学生呈现的特点,如何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让来自“大山”的孩子回到乡村助力振兴,是我们探索的重点。

2015年,我院试点建设“苏施”(彝语:优秀青年人才)乡村振兴实验班,将院内不同专业的“三区”生源学生组建小班制,探索出以乡村振兴为导向,“党建工作引领、思创融合为要、项目任务带动、平台资源共享”四轮驱动双创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助力乡村五大振兴。解决了高校如何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相结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问题。解决了“三区”生源学生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乡村振兴需求“脱节”的问题,发挥了高校在乡村振兴中创新策源地的作用。解决了教学资源单一、实践平台偏少与人才质量需求高相矛盾的问题,实现了校政行企全平台教学联动的机制转变。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校高度重视、多学院、多平台、校内外资源对接下,学院试点推行“苏施”班“四轮”驱动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作用。具体方法如下:

学院将不同专业的“三区”生源学生组建小班制,探索出乡村振兴导向下“学生党建引领、思创融合为要、项目任务带动、平台资源共享”四轮驱动双创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项目任务带动”为重要举措,以“一个计划夯基础、四大项目抓特长”为具体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助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1党建工作引领,引导学生在“爱国爱民”中坚定理想信念。

1.1实施入党积极分子“六个一”工程:为帮助“三区”生源学生提升党性修养,打造苏施班入党积极分子“六个一”工程系列活动,号召每个入党积极分子签署一份履责承诺书、研读一本经典著作、帮助一位学习困难同学、走访一次红色基地、开展一周志愿服务、组织一次成长汇报,借助六位一体教育机制,提高学生理论学习水平和服务意识,做好源头把控,把好党员培养“入口关”。

1.2建立学生党员“五四六”加油站:抓牢学生党员常态化教育。坚持“五学”夯基础:开展集中研学、个人自学、交流述学、结对帮学、测试考学,在全体学生党员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搭建“四平台”助提高:创建、使用“寝室图书馆”、“先锋讲坛”、《旗帜》文集、“学习强国”APP,搭建多形式教育载体;开展“六服务”固实效:组织党员开展寝室安全巡查、学风督导、教学楼文明劝导、社区志愿活动、社会实践、朋辈帮扶六种服务活动,构建常态化的党员教育机制。

2思创融合为要,带领学生在“锤炼品德”中加强品德修养。

2.1建立课程思政工作室:形成学生干部、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辅导员的交流机制,有利于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防止课程思政建设两张皮现象,有利于真实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针对学生特点精准设计对症下药。工作室围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具体需求,个人价值观重要内核、行业精神传承内容挖掘思政元素,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充分发挥协同优势,打破专业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构建《土木工程学生培养课程思政矩阵》。

2.2在“名师班主任”计划上实施“1+N”企業导师制:“让名师站在班级学生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第一线”是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发现并坚持的宝贵经验。此外,学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机制,聘请了相关企业负责人担任学生企业导师,邀请导师到学院开展创新创业专题指导。

3项目任务带动,支持学生在“勇于创新”中练就过硬本领。

3.1一个计划夯基础:根据学生各年级各专业特点及学生实际,从大一行为习惯养成,大二素质能力培养,大三专业知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大四就业、考研、公考为重点,通过学习绩点提升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体系、科技竞赛指导机制、日常出勤监督制度,落细落实苏施创新培优计划,实现三区生源学生帮扶机制的精准性、班级学风工作的针对性、促进学生成长的多样性。

3.2四大项目抓特长:根据班级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组建“产业振兴分队”,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引导学生深挖家乡产业特色,找准痛点问题,邀请企业导师、创业专家指导孵化创业项目。实施“文化传承工程”,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支持学生通过主题研讨、网络平台等方式深挖乡村文化振兴需求,将“育人红木”文化学习纳入苏施班学生培养必修环节,将“育人红木”内核充分传播,增强学生家乡文化、学院文化认同感开设“智能建造课组”,助力乡村生态振兴。以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增设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等方向模块,突出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特色,贯通在设计、施工、管理信息化课程中,加强与计算机类课程的贯通与融合。打造“社会服务项目”,助力乡村组织振兴。联合法学院组建团队深入乡村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瞄准“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开展工作,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社区治理内生动力。

4平台资源共享,激励学生在“实学实干”中培养奋斗精神。

4.1开设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为激发学生崇尚科学、勇于创新、追求真知、迎接挑战的精神,学院启动了5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报,对部分具有较好研究前景和具备一定创新性、可行性和实用性的项目给予资助。

4.2校政行企共建乡村振兴服务基地:采取校地、校企共建等形式,在5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产业科研试验田正式挂牌,建立校地、校企合作研发、转化、推广、育人长效机制。

4.3开展基层人才培训:依托乡村振兴服务基地,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层次需求,发动苏施班导师队与学生团队共同制定培训方案,以三下乡等实践活动为契机,开展基层人才专题培训10余次。

5结语

立足原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生源超35%的实际,秉承“让每个学生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教育情怀,充分尊重学生特点,结合学生家乡建设需求,坚持让山区孩子走出大山不是目的,让其具有改变大山、建设大山的志向与本领,才是教育的意义。针对三区学生基础薄弱、视野不广、就业创业能力激发不足三大突出问题,提出了“学生党建引领、思创融合为要、乡村振兴导向、项目任务带动、平台资源共享”五位一体双创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青年人才扎根乡村创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助力乡村五大振兴。

作者简介:

何雨洋,1991.06,女,汉族,四川自贡,硕士研究生,讲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三区生源助力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欧几里得:助力几何学的独立与发展
助力乡村儿童阅读推广
科技助力等
小果蝇助力治疗孤独症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十三五期间高职人力资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跨省生源调控
创新创业人才“三区”联动培养体系探讨
财政政策在天津“三区”建设中的支持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