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婷婷
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身居繁华,却又似远离尘嚣。
这条网友眼中的“重庆最美街巷”,因历史遗迹众多,成为重温红色记忆、感悟红岩精神的必到之处。
尤其是坐落在道路东端尽头的曾家岩50号旧址(周公馆),珍藏着一段段珍贵的革命历史记忆。
戴笠为邻在右,看南北过门人
9月的重庆,暑热尚未退去。在中山四路的周公馆门前,游客们顶着烈日,预约排队入馆参观。
时间倒回至1938年那个寒冷的冬天,周恩来刚抵达重庆,即将开启一段在渝的革命时光。
1938年10月,以武汉沦陷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这一年秋天,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在正确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科学分析抗战新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党对国统区工作的领导,巩固和发展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提议,全会作出撤销中共中央长江局,成立中共中央西南局(后改称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决定。同年12月中旬,周恩来经湖南、广西抵达重庆。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简称南方局)在重庆正式成立,以周恩来为书记,以周恩来、博古、凯丰、吴克坚、叶剑英、董必武为常委,开始全面领导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南部分)、江西、江苏、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等海外地区中共党组织,以及华南、西南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斗争。
《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中这样写道:“南方局的成立是中共中央为了适应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统一战线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贯彻党在六届六中全会上确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策略而作出的重要决定,标志着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将以国民党统治区政治中心重庆为依托,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向一个崭新的时期。”
曾家岩50号这幢小楼,就是南方局在重庆城内的主要办公地,由周恩来以个人名义租赁。
这座两进院、三层高的建筑,原本是赵少龙和赵佩珊夫妇的房产。1938年秋,为了躲避日机空袭,赵氏举家迁往乡下,将房子租给了时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的陈长蘅。
1939年2月,为了解决中共代表的住房紧张问题,而曾家岩地处市区,会客访友十分方便,有利于开展统战工作,邓颖超以周恩来的名义(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从陈长蘅手中转租了一层、三层和二层东侧的几间房屋,对外称“周公馆”,以此作为中共中央南方局部分机构所在地,成为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哨阵地。
不同于如今步出周公馆即为开阔的广场,彼时的周公馆大门外是一条幽深又狭窄的石板小巷。
大门左侧是国民党警察局派出所,右行不足百米,就是国民党军统局局长戴笠的公馆。军统特务甚至在路口开了一个小茶馆和修鞋铺,从早到晚轮流监视周公馆。
门外有军统局特务,门内还有国民党高官。
曾家岩50号内除被南方局租用的房屋外,其余分别租给了时任国民党中央抚恤委员会主任秘书刘瑶章,国民党上层人士端木恺,还有时任重庆市市长贺耀祖的夫人倪斐君领导的“战时妇女服务团”,形成了国共两党人士同进一个院、共住一栋楼的现象。但是,双方心存芥蒂,几乎没有往来。
今年5月,周公馆修缮竣工重新开放。在修缮完成的周公馆警卫室挂钟下方,一首1958年董必武再回周公馆时题下的小诗,被增设在了陈列之中。在这首小诗里,董必武戏称当年的周公馆为“三明治”,再现了当年南方局所处的惊险工作环境。
“八年抗日此栖身,‘三打维支笑语新,戴笠为邻居在右,总看南北过门人。”董必武在诗的下方还写下了自己对诗句的“注释”——“‘三打维支系英语译音面包夹火腿也,抗日时我们住一三两层,二层系国民党人居住。”
处置皖南事变,打退反共高潮
尽管内外环境都极其险恶,南方局的工作人员们依然从容不迫地开展着工作。
走进前院便可看到南方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此室原为董必武的办公室,其回延安后,成为文化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据记载,南方局组建时主要设立了组织部、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统战工作委员会、社会部、国际问题研究室、华侨工作组、敌后工作委员会,以及机要科、文书科等机构,且在这些机构基础上又设立了若干分支部门。
其中,南方局文委肩負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是,团结和领导进步文化人士开展抗日民主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具有广泛统一战线的文化运动。
前院还设有会客室兼会议室。在这里,南方局领导人曾会见各界人士和中外记者。
会客室门外的一部老电话引人注目,背后又有一段故事。
1941年1月上旬,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月17日,国民政府军委会发布所谓“通令”及新闻发言人“谈话”,污蔑新四军为“叛军”,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将军长叶挺交付军法审判。为此,周恩来在打给何应钦的电话中谴责何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次日凌晨,周恩来奋笔写下题词与挽诗:“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是对国民党顽固派反共分裂罪行的揭露与抗议。《新华日报》连夜刊印,在天亮前发往全城。
此后,中共中央决定对第二次反共高潮采取“政治上取全面攻势,军事上取守势”的方针,指示南方局“坚决反攻,跟踪游击,绝不游移,绝不妥协”。为此,南方局通过各种途径向国内外广泛揭露皖南事变真相。
通过南方局的广泛宣传,中共的严正立场得到社会各界的同情。经过南方局外事组的工作,美、英、苏等驻华使馆以及国际机构也了解了事变真相,逐渐对中共倾于同情和支持。
坚决态度和种种措施,促使蒋介石于3月6日在第二届国民参政会会议上做出“以后决无剿共之军事”的承诺。3月14日,蒋介石约请周恩来面谈,询问延安中共中央有何意见,表示愿意做出部分让步,以缓和两党关系的姿态。
至此,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周恩来等南方局领导人经过与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复较量,真正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最终达到了以斗争求团结、维系合作抗战大局的目的。
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是以军事反共开始的,虽然一度给新四军造成严重损失,但这一反共军事行动,却使国民党顽固派在道义上输了理,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通過这一事件,广大中间势力彻底丢掉了对国民党的幻想,在政治上进一步向中共靠拢。由此,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国民党的地位开始下降,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日益上升。
亲做红烧狮子头,招待文化界人士
后院是南方局的核心住址。左侧一楼是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办公室兼卧室,十几平方米大小,陈设非常简单——办公桌椅、一张床、两三件旧式家具。门口墙上挂着一组周恩来夫妇的照片:有周恩来在此办公的工作照,还有二人1940年在重庆纪念结婚15周年的留影。每张照片中,他们都面带微笑。
周公馆内为参观者准备了留言簿,留言大多彰显了对革命前辈的敬仰和钦佩,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感恩和憧憬。而其中一句留言,尤其令人动容:“怀念总理,永远记得总理对邓颖超奶奶说过的话:我一生都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唯独对你,我希望有来生。”
在周公馆小院的角落里,还有一个小厨房。当年,周恩来曾亲自下厨烹饪红烧狮子头,招待前往周公馆的文化界人士,一时间被传为佳话。
周恩来出生于江苏淮安,淮扬名菜红烧狮子头是其喜欢的一道家乡菜。来到重庆后,工作繁忙的周恩来很难有机会到厨房展示厨艺。然而1941年冬季,他却走进厨房,再次拿起了锅铲。
当时,由于年初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世界的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在重庆的所有进步人士心头都有沉甸甸的压抑感。
为了打破沉闷,南方局根据进步文化人士建议,决定以戏剧演出作为斗争突破口。在阳翰笙、郭沫若的努力下,迅速组建了中华剧艺社,以陈白尘《大地回春》话剧的公演拉开了“重庆雾季戏剧”演出的大幕。
山城气氛终于活跃起来,周恩来十分高兴,便提出请当时在重庆的文艺界朋友们到周公馆玩,吃顿饭犒劳大家,并明确对人们说:“只要不是坏人,一律欢迎去周公馆。”
请客的消息一传出,人们便奔走相告,不管是被请到的,还是没被请到的,得到消息后都不约而同赶到了周公馆。
到场的有阳翰笙、陈白尘、郑君里、舒绣文、白杨、张瑞芳、秦怡等一百多人,将整个楼底四间房子和一个小天井塞得满满的。周公馆内条件艰苦,桌凳、碗筷都不够,但客人们不以为意,谈笑风生。
请客的周恩来也端出了他拿手的家乡菜——红烧狮子头。文艺界的朋友们见这道菜肴色、味、形俱佳,又是周恩来亲手所做,筷子一起指向“狮子头”,很快便一扫而光。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进步人士共同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红烧狮子头”无疑是生动写照。
1946年5月,周恩来、董必武先后率中共代表团、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大部分人员离开重庆前往南京,曾家岩50号又成为中共代表团驻渝联络处和公开的中共四川省委机关驻地。
发生在这里的故事鲜明如昨,在新时代里,依然是激励人们奋进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