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婷婷
在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很难不被墙上一幅靓丽的风景画所吸引。画面上,美丽的山城中,一列轨道列车在浓浓春色中疾驰……
这幅画对于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居民来说,还有另外一层寓意——基层立法联系点这列“民意直通车”,承载着群众所提的立法意见建议,驶向立法机关。
26条群众意见被写入法规
“一年来,参与立法征询的群众越来越多、主人翁精神越来越浓、民主法治意识越来越强、提供的意见越来越精准。”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党委第一书记、中心湾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负责人彭利娟说。
去年5月,中心湾社区成为市人大常委会首批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为了将这列“民意直通车”开得又快又好,“列车长”彭利娟付出了大量心血,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行了生动的诠释。
“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工作,在摸索中前行。”彭利娟介绍,截至2021年9月,中心湾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通过召开意见征集座谈会28次,依托“E党建”小程序、工作微信群在线征集立法意见10余次,先后完成了市人大常委会交办的《重庆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重庆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等10余部法规草案的意见征集工作,归纳整理各类意见建议80余条,被完全采纳14条、部分采纳12条。
“我很高兴,没想到我的建议能被采纳。”蒲裕昌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也是基层立法联系点信息采集员。在中心湾社区,像蒲裕昌这样的信息采集员还有很多。他们行走在大街小巷,深入企业和社区,聆听最基层最真实的声音、最原汁原味的民意表达,再向基层立法联系点传递。
一直以来,广场舞扰民是蒲裕昌的“心结”。收到《重庆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征求意见任务后,他仔细阅读条例草案并走访群众后提出,“建议条例草案第十五条增加一款,即广场舞应在允许的场地限时进行,要控制音量,不干扰他人。”后来,他的建议被市人大常委会采纳,写入了条例中。
同为信息采集员的姚华全,也在我市文明行为促进立法的过程中,提出了要主动为老弱病残群众让座的建议,最后也被采纳了。姚华全高兴地说:“这充分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
打通民意征集“最后一公里”
立法意见征询工作,少不了采集员们的兢兢业业,更少不了联系点采取各项举措提供的坚实保障。
为建设好阵地,中心湾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依托中心湾社区人大代表工作站,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建成室内面积达200余平方米,可满足社区“展、育、议、办”多功能诉求的场所,并建设了室外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民意会客厅”。同时,在居民楼栋院坝、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公园、物管小区等场所设立法信息采集点,推动立法阵地与居民生活空间高度融合,辐射带动整个辖区。
为组建起一支专群结合的队伍,中心湾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分别与沙坪坝区法院、检察院、司法局以及重庆大学法学院、中钦国彦律师事务所等单位达成共建协议,共同组建专业人才队伍;立足地区实际,在以“特钢能人坊”为带动的原特钢家属区和以“党建+物业”为带动的新楼盘小区,分别培育“能人”信息采集员315名、物业信息采集员248名,专群结合广泛收集立法意见建议。
同时,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规则》《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办法(试行)》,中心湾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联系点工作规则,建立民意收集联动制度和工作人员培训制度等,确保民意收集“广”、民意反映“准”。
此外,中心湾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还在线上通过街道自行开发的“E党建”小程序、工作微信群等,掌上征集立法意见建议;线下通过座谈会、走访调研、立法建议收集箱等广泛收集群众及辖区社会单位的立法建议,让“智慧化+铁脚板”共同服务于立法信息收集。
中心湾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还探索形成了“三甄三译”六步工作法。即“一甄”,甄别法规草案征集意见范围;“一译”,解读法规草案内容及调研重点;“二甄”,甄别具体意见建议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二译”,给予建议必要的补充和阐释;“三甄”,上报立法意见建议报告;“三译”,宣讲和解读已出台的正式法规。
近期,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拓展基层立法联系点,在沙坪坝区设立了我市首个“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该立法联系点确立了10家联络员单位,组建了由40名立法咨询专家组成的智库,建立规范了工作流程。中心湾社区就是其中的一个联络员单位。
前不久,中心湾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收到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草案)》征求意見的函,接函后立即召开会议对条例进行分工,分章节将条例传达给7个相关的立法信息采集点,并组织信息采集员、共建单位法律专业人士、规建环保办等相关单位开展集中座谈会2次,并将收集起来的30余条建议进行补充整理,共上报建议12条。
据了解,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沙坪坝基层立法联系点已完成噪声污染防治法征求意见工作,收集到原汁原味的民意共208条,归纳整理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报送3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