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建芬
一个好故事胜过千言万语。讲学习故事可以支持儿童的学习,提升其观察意识与能力,提升教师捕捉幼儿学习契机的洞察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讲学习故事可以丰富园本课程内容,打好园本课程根基,提升园本课程品质,完善课程结构体系。笔者在蚕桑文化园本课程研究中,以学习故事为媒介,为园本课程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园本课程的建构和完善。笔者现结合园本课程研究实践,谈谈学习故事在蚕桑文化园本课程优化中的意义与价值。
一、 基于学习故事,满足学习需求
蚕桑文化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体现,引导幼儿学习蚕桑文化有利于培育幼儿的民族荣誉感。幼儿园可以引导幼儿实地参观、实践体验,了解家乡的蚕桑文化,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为了记录幼儿在蚕桑文化园本课程活动中的学习与成长轨迹,教师可以通过写学习故事,记录幼儿的学习过程,发现幼儿言行举止的内涵,通过写学习故事对幼儿的学习需求予以回应。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源。在撰写学习故事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以便更好地优化活动内容与形式,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探究的主动性,使他们成为自主学习者。例如,笔者撰写的故事《快乐的基地之旅》,讲述了幼儿参观基地及劳动实践的经历,幼儿观看了蚕桑文化历史专题片,参观了蚕桑展览室、幼蚕共育室、桑苗基地等场所,参与了劳动实践活动。故事具体描述了幼儿参与劳动的场景:“他们亲手摘茧子,把破开的茧子做成一朵朵美丽的茧花,他们用画笔在洁白的蚕茧上绘画,画上美丽的图案,一个个富有创意的茧画作品诞生了。”学习故事追随了幼儿的学习需求,彰显了“儿童发展本位”的课程观念。
二、 借助学习故事,优化课程目标
在前期的蚕桑文化课程研究中,虽然形成了一些成果,建构了特色课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目标维度比较单一,课程内容比较零散,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课程对幼儿的关注度不够等,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较低。蚕桑文化课程作为一项课程,虽然切入点小、研究面窄,但课程目标维度要广,内容应均衡,活动应有系列,应指向幼儿的全面发展。
学习故事不仅可以解读出幼兒的学习需求,而且可以反映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在研究蚕桑文化的课程中,笔者及时记录幼儿的学习故事,并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故事,剖析幼儿的学习情况,审视课程目标内容是否合理,在学习故事的撰写与分析中优化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从而实现单一资源的多维利用、课程结构的合理化与课程内容的平衡。笔者将已有课程内容进行增删、重组、整合,形成小、中、大三个年级组的课程目标,每个年级组的课程目标都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如大班的蚕桑文化课程目标涉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课程内容包含了蚕桑生长、蚕桑习俗、蚕桑工艺、蚕桑游戏等。学习故事使得蚕桑文化园本课程的目标体系更合理、更完整。
三、 依托学习故事,完善课程评价
蚕桑文化园本课程活动是学习故事产生的“土壤”,学习故事则是幼儿学习与成长的“镜子”,是园本课程实施的具体体现,更是园本课程评价的一种方式。不同的学习故事,源自不同的活动,只有丰富活动内容,方能孕育出精彩的故事。为了丰富学习故事素材,幼儿园可以开拓课程实施路径,如生活活动、户外活动、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为了形成学习故事系列,幼儿园可以开展一系列蚕桑文化活动,如养蚕活动、采桑活动、缫丝活动、观察记录活动、基地参观活动、调查访谈活动、实践体验活动等。学习故事不仅促进了园本课程的实施,也让实施方案更加完善。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意义,评价有助于提升园本课程的质效,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蚕桑文化园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形成性评价,发挥学习故事的评价效应,优化课程评价方案。幼儿园教师可以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如园长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