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英豪
一直以来,习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不仅师生畏惧,而且经常落入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经常将习作教学局限在教授技法层面,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导致很多学生只关注方法,而忽略了内心的感知与体验。因此,教师要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心位置,强化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体验,将写作与育人进行有机统整,引导学生习作技法和道德品质协同发展。
一、鼓励习作说真话,铸造诚实品质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总是追求学生习作的篇幅之长、字数之多,似乎只有篇幅才能反映学生的习作能力和意识。遗憾的是,学生在这样的评判标准之下,会将习作的关注点转移到字数上,这导致很多学生在习作中一味地说空话、讲大话,缺乏真切的内容和情感。因此,教师要在习作中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习作《我的乐园》为例,这篇习作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去过的一些地方作为心目中的“乐园”,旨在表明自己的乐园在哪里、是什么样子、自己最喜爱干什么、带来了怎样的快乐……很显然,这篇习作以“乐”字为主题,需要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择一个地方,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这篇习作需要学生选择自己的真实经历作为写作的对象,但有些学生为了追求所谓的新颖和独特,选择了森林冒险等主题。虽然题材较为新颖,但学生在生活中并没有真实经历过。因此,教师在评价时,应将习作与育人进行融合,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选择虚构的素材来写作,缺乏真实的体验和情感,习作内容会相对空泛,难以写出自己独特的真情实感;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懂得,这样做其实是在欺骗老师、欺骗读者,也是在欺骗自己,不是一种好的习作习惯。
二、分析事理善探究,历练辨析能力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这就需要学生在面对多元价值取向的影响时,能够进行分析与洞察,形成自己的判断,提升辨事析理的能力,从而认识到社会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习作《故事新编》为例,编者以经典的寓言故事《龟兔赛跑》为例,渗透了改编传统故事情节的方法,如设置路遇不测的意外、出现急中出错的尴尬、遇到美味食物的诱惑等,并鼓励学生选择《狐假虎威》《井底之蛙》《狐狸与乌鸦》等经典故事尝试改编。教学这一篇习作时,教师不能让学生局限在故事之中,否则学生所改编的故事虽然在情节上独树一帜,但不能阐明相应的道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习作内容与生活进行关聯,从生活中捕捉相应的人或事情,学生捕捉素材、构思文章、表达内容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同时,在组织学生进行习作交流和评价时,教师要让学生在聆听、评价的过程中体悟和思考,浸润学生的认知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认知能力。
三、浸润滋养促提升,推动境界提升
一篇优质的习作,不仅是对客观现象和实践的描摹与再现,也蕴藏着作者自身的独特体验。两者之中,一旦有一点缺乏,习作的本真就会丧失,习作表达也会黯然失色。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时,不能将习作的层次停留在“看到什么就写什么”的层面上,而应将习作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关联,借助观察过程和真实体验,让学生形成深刻认知,从而推动精神境界的不断发展。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四年级上册习作《写观察日记》为例,这篇习作要求学生运用适切的观察方法,针对某一现象或事物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将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及变化写出来,并关注观察时的心情和感受。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构思之后,尝试着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观察过程中,并坚持不懈。这将成为学生后续学习语文,尤其是进行习作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在学生后续修改作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样的感知与体验融入习作之中,使作文内容得到升华。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习作教学不能局限于技法层面,而要与人文因素相结合,积极发挥其育人价值,更好地推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三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