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
传统文化绘本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向幼儿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悠远的历史韵味。本文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绘本的教育意义、历史发展及种类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外绘本的差异,进而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绘本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方法,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绘本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
(一)激发幼儿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绘本作为一种儿童文学形式,具有趣味性、故事性和直观性等特点,贴近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知识、情感、价值观念都比较抽象,与幼儿具有一定的距离,其中部分内容幼儿难以理解。而传统文化绘本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将传统文化与绘本相结合,架起幼儿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激发幼儿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
(二)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感受能力、评价能力与创造能力。幼儿教育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让幼儿用美的眼光发现世界和理解世界。中国传统文化绘本一般运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方式和构图技巧,让幼儿在欣赏绘本的同时,提升审美能力。比如,绘本《长发妹》中侗族生活的吊脚楼、山泉水生动真实,长发妹又黑又长的头发在故事后期慢慢变白时的凄美感动,能带给幼儿视觉上的冲击,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三)培养幼儿优秀的精神品质
幼儿阶段是培养优秀精神品质的关键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绘本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幼儿讲述故事,故事中蕴含的道德哲理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比如,绘本《小狐狸》讲述了善良的小狐狸为了报答鄂温克族老爷爷老奶奶的养育之恩,去寻找伟大的尼桑萨满,为老爷爷老奶奶求得一个孩子的故事。小狐狸执着、善良、懂得感恩的精神品质为幼儿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一)中国传统文化绘本的历史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绘本的发展从插图画、连环画到引进国外绘本,再到带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绘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绘本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1949年以前:中国古代插图书比较少见,到了清末民初,随着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大量插图书和杂志开始出现。《儿童世界》曾刊载“图画故事”栏目,用图画讲故事,这也是中国绘本的萌芽。民国时期,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张光宇绘制的《西游漫记》等连环漫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绘本的开端。
1949年到20世纪末:20世纪80年代多连环画,其运用民间艺术手法,采用版刻、壁画的形式,以国华水墨及工笔重彩为主。到了20世纪末,中国开始引进出版国外绘本。
20世纪末至今:从借鉴国外绘本到真正的中国本土绘本。如周翔创作的《贝贝流浪记》是以童话故事为主线,绘本风格既有中国特色,又借鉴了西方绘本的特点。熊亮创作的《京剧猫》、周翔创作的《一园青菜成了精》等绘本的出现,则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绘本。
(二)中国传统文化绘本的种类
中国传统文化绘本按题材内容可分为传统文学类绘本、传统艺术类绘本、传统节日类绘本。
1.传统文学类绘本。中国传统文学类绘本主要包括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谣、成语典故等,将这些传统文学以绘本的形式呈现在幼儿面前。比如,神话传说绘本《后羿射日》《九色鹿》、民间童话绘本《十二王妃》《长发妹》、寓言绘本《给儿童的诸子百家寓言》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学的深远含义。
2.传统艺术类绘本。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书法、戏曲、水墨画、剪纸等。传统艺术类绘本就是中国传统艺术与绘本的完美结合。比如,书法艺术的《水墨汉字》、京剧文化的《国粹戏剧图画书系列》、剪纸艺术的《进城》等绘本,都流露出传统艺术的无限魅力。
3.传统节日类绘本。中国传统节日绘本贴近幼儿的生活。比如,以春节团圆为主题的《团圆》、以中秋思念为主题的《千里共婵娟——中秋节》、讲述各个节日不同习俗的《打灯笼》《月饼起义》《拜年喽》等绘本都向幼儿展示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和习俗。
首先从绘画手法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绘本更注重线条美和意境美,多采用传统绘画手法。而国外绘本更注重绘本的整体性,多采用现代绘画手法与色彩。
其次从图文关系上看,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绘本文字占比较大,图画较少,主要通过文字理解图画。而国外绘本的图文关系比较合理,文字占比非常少,主要是通过图画传递信息,文字起辅助作用。
最后从内容设计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绘本更倾向道德品质、家国情怀与传统文化的表达,其中蕴含了传统文化多方面的知识,如《国粹戏剧图画书系列》《中国民间童话系列》等绘本,内容丰富多样。而国外部分绘本更倾向个人情感的表达与宣泄。两者在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
(一)选择适合幼儿的传统文化绘本
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绘本存在编排设计不合理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绘本的图文关系不合理,文字占比较多,图画所传递的信息性不强,导致图画成了文字的补充,幼儿无法通过图画理解故事内容;第二,部分绘本图画中的人物表情木讷,目光呆滞,缺乏生动性;第三,绘本内容过于“民族化”,过于强调传统本身,而忽略了幼儿的认知水平,远离幼儿的生活,无法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绘本开展教育时,要考虑到幼儿现阶段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年龄特点,尽量选择幼儿容易理解并感兴趣的、文字偏少的、图画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有趣的传统文化绘本。
(二)拓宽传统文化绘本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范围
传统文化绘本中蕴含的助人为乐、感恩、勇敢等优秀的精神品质,需要教师在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中全面引导。以中班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选择《我是花木兰》这一绘本,将其应用到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可以在语言领域中开展谈话活动“我眼中的花木兰”、绘本欣赏活动“我是花木兰”;在科学领域中开展科学活动“神奇的兵器”;在健康领域中开展体育活动“花木兰在战场”;在社会领域中开展活动“合作搭城堡”;在艺术领域中开展美术活动“花木兰服饰”、音乐表演活动“花木兰替父从军”等。其次,教师要紧紧围绕绘本主题制订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技能、情感目标,不能照搬绘本内容,要引导幼儿自主理解绘本内容。最后,教师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活动中适时引导,并增加游戏环节,以丰富活动形式。
(三)加强传统文化绘本与其他教育活动方式的融合
幼儿园教育包括教学活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活动、生活活动等全方位的教育。当前,传统文化绘本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其他活动中的应用较少,大多数都集中在教学活动中的语言领域,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方式较为单一。以绘本《我是花木兰》为例,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中的美工区、表演区等投放关于花木兰的服饰、兵器等道具;在生活活动中的餐前和午睡前讲述花木兰的故事或播放花木兰的相关音乐,让花木兰的故事潜移默化地深入幼儿的内心;在环境创设活动中设计教室墙面和装饰区角时,可以摆放一些幼儿自制的花木兰玩偶。教师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绘本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各个活动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绘本的理解。
總之,中国传统文化绘本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其自身的教育意义与特点,能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教师要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绘本,将传统文化绘本应用于幼儿教育的各个活动中,通过多种方式将传统文化传递给幼儿,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