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香乘》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

2021-10-28 05:28侯金艺霍静雯
牡丹 2021年16期
关键词:士人美学道德

侯金艺 霍静雯

明代周嘉胄的《香乘》被视为集明代以前香文化之大成之作,其文化内涵丰富,美学意义突出。《香乘》收录了不同阶级、不同身份人用香、品香的故事,展现了劝善、尽孝、尚礼等具有普世意义的道德意识;典故和诗文复现了文人正心、内省、慎独的香文化实践方式,其收录的篆香图、叙写的个人用香体验都表现了以和谐、含蓄、典雅为内核的中国传统美学思维。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其中包括中国传统香文化。中国传统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在漫长文明进程中围绕对诸般香料之识别、加工、使用而发展出来的,以芬芳嗅觉为核心的文化实践与意识形态。明代周嘉胄的《香乘》是集明代以前香文化大成之作,全书共28卷,内容涵盖了香品、香方、香料、香事、香诗及香文等,采摭繁富又兼备知识性、历史性、文学性与趣味性,已然成为中国香文化的宝典。更可贵的是其呈現出的道德规范、士行品格和美学追求,亦令其成为一部别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经典。

一、《香乘》与以“善、孝、礼”为核心的普世道德

中华是礼仪之邦,中国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等实践中形成了潜在的心理倾向,在与人交往和处理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时,无形产生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即形成了中华传统道德。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中华传统道德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生动彰显。《香乘》中收录了不同阶级、不同身份的人用香、品香的故事,折射出中华民族普遍的道德追求,体现了丰富的香文化的内涵。

香文化历史悠久,先秦时期便兴起,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观的根本特点。从《香乘》中的相关记录中可以总结出古时民众“善为本,孝为先,礼为枢”的道德品质与追求。

首先,《香事别录》记载“四戒香”,道“不乱财,手香;不淫色,体香;不诳讼,口香;不嫉害,心香。常奉四香戒,于世得安乐”。乱财、淫色、诳讼、嫉害是为“人性之恶”,香可警戒世人,劝人向善。“善”是中国人的立身之基、修身之本,是每个人都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儒家将善与天道人性相连,道家将善与性命相修,佛教将善与因果报应相系,向善是民族得以繁衍、社会稳定和谐的根本保障,也是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道德基因。人们熏香除臭、制香医病、闻香自省都是向善、向好的表现。

其次,“百善孝为先”,《香乘》在第十一卷便讲了岑之敬焚香静坐,以读《孝经》的故事。中华民族自古重视血缘与亲情,家庭便是血缘文化的集中体现,孝便是维系家庭乃至社会和谐的道德纽带。古人崇尚孝道,常用焚香读书的形式来提醒自己“孝”的重要性。此外,“用香祭祀”是家庭中颇为重要的孝亲行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会在特定时间祭拜祖先。古时人们认为香气、香烟是人与天地感通的渠道、与神鬼沟通的桥梁,用香祭祀祈福,表达自己对神灵、祖先的敬畏与感恩,祈祷先人能庇护家庭、国家顺遂,前不忘祖辈焚香以感恩,后不忘子孙烧香以祝福,那缥缈香气沟通的还有传承千年的孝道文化。

再次,“礼”是民族道德的规范,是秩序之枢。“礼”同个人、家庭、社会等都联系密切,“礼”已成为中国人生活的文化符号。《香绪余》中记载了“焚香”时相关的规范,即“必于深房曲室,用矮桌置炉,与人膝平”。任何一种用香场景都对香的选择、使用方式有一定标准,而“心诚”是用香的核心礼仪。尚礼是对自己的尊重、对他人的尊重以及对自然的尊重。“礼”是香文化流传千年的源泉命脉,也是人类能够有序发展所需的道德品质。

孔子曾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认为礼乐不在乎外在形式,而在于其本质特征,而本质特征就是“仁”。孔子的弟子曾参曾这样总结孔子思想:“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那么忠恕即“仁”的含义,指既要爱自己也要爱别人。修己爱人是对“礼”的践行,是“仁”的表现。无论是寺庙敬香还是静坐焚香,无论是制作香品还是品味香气,所有以“香”为载体的活动不外乎都要求以“礼”约束自己,使自己与外界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礼”是香文化得以流传千年的根本命脉,也是人类能够有序发展所需的道德品质。

《香乘》着意描绘渗透进日常的香文化,让古老中国哲学中的道德属性发光发热,使香文化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香乘》用简短、凝练、经典的故事告诉人们向善、尽孝、行礼是每个人都能遵守的道德准则。

二、《香乘》与以“正心、内省、慎独”为核心的士人修养

《香乘》整理了很多种用香方式,上至王侯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有其不同的用香手段,而士人群体在个人日常的生活中更是离不开香。他们的案牍、寝室中多放置香炉,便于在读书练字、吟诗作画时焚香相伴以陶冶情操。《香事别录》记载:“清献好焚香,尤喜熏衣。”文人喜香气熏衣,香味附于衣物上,久久不散。读书人腹有诗书,因而创作出许多香诗香文,有时以香喻人,用香励己。部分士人尝试自制香方,《香乘》中就收录了一些文人香方,如“黄太史清真香”“小宗香”等。他们将巧思融入前人香方中,进行创新,以调配独家香方为趣。有些士人除了收录、配制香方外,还深入进行研究,编书造册、几经增删,精心写成香学著作。此外,士人群体在社会交往时也离不开香。《香事分类》中记载:“元先生赠韦丹尚书绞绡镂白玉香囊。”读书人或以香囊、香珠赠友人,或创作香诗、香文互相唱和,又或互相交流香方配制心得等。香与士人生活息息相关,士人群体也在香文化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道德品质和内在修养。

对于士人来说,最耐人寻味的用香方式是焚香以静思。《香诗汇》中收录的文征明《焚香》中道:“妙境可能先鼻观,俗缘都尽洗心兵。日长自展南华读,转觉逍遥道味生。”诗人在焚香、闻香后“洗心”,进入超尘脱俗的“妙境”。古人认为:“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自能除邪辟秽也。”《香乘》中也有记载:“屡烧香左右,令人魄正。”由此可知,香气可以通过鼻尖进入身体,从而祛除污秽,使人摆脱杂念、束缚,清净身心,贯通心灵,让人感觉身心畅快、空灵,人可以在焚香过程中端正心性,发掘出人生价值所在,到达顺遂自然之境。这就是焚香对于士人的正心之用。

士人将香视为涵养性灵之物,因而多喜在独处时焚香自省,以香修身,纠正以往的错误,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深层净化,以更好的面貌面向未来世界。《香诗汇》记录了陈克的诗作《返魂梅次苏藉韵》:“老夫粥后惟耽睡,灰暖香浓百念消。不学朱门贵公子,鸭炉烟里逞风标。”诗人焚香排除“百念”纷扰,思虑空明,从而能够直视己心、反躬自省,表现出诗人淡泊自然的修身追求。君子慎独,人在独处时最容易暴露弱点和缺陷,因而文人独处的过程是修身养性、锤炼品德的过程,焚香、用香也就是这一过程中的助力物、催化剂。中国士人群体在焚香、制香等香文化实践中获得心灵洗礼和精神升华,形成“正心、内省、慎独”的道德品质,这一品德修养是与人交往的前提与基础,士人也在自我交流和社会交往中不断锤炼这一道德品质以成为群体的标签,从而获得身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士人在焚香、制香等香文化实践中形成的“正心、内省、慎独”的道德品质,可以用“修身”一词概括。先秦时期,“修身”强调外在“礼”对人言行举止的规范与约束。儒家更强调将“修身”从外在规约转向内在修养,即通过正心内省以提高道德,成为君子乃至达到圣人境界。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由此可知,士人要想实现平天下之志,必先修其身,锤炼自身美好品德,而修身必先端正内心,使自己意念真诚。《礼记·大学》又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人要想意念真诚,就不能欺骗自己,人的德性可以通过外在行为举止表现出来,因而道德修养高尚的人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时候,静以修身、自省养德。就实践方式而言,士人修身自省的方式多种多样,或作书绘画,或吟诗作赋,或静坐自思,而香作为祛邪正气的妙物自然为修身过程中的上佳选择,因而《香乘》中才有士人焚香读书、焚香静坐的许多记载。从香文化内涵的角度看,士人以香助思,正是“正心、内省、慎独”道德追求的体现。

三、《香乘》与以“和谐、含蓄、典雅”为核心的美学观念

《香乘》虽是一本客观性比较强的专业书籍,但因其严谨细致的分类,从香料的开采、使用,香品的设计、文化想象,到用香儀式的衍变,无不研精毕智地表达出传统中式美学的相关内容,承载了优秀的美学价值观。《香炉类》《印篆诸香》《香诗汇》《香文汇》等卷突出表现了古人和谐、含蓄、典雅的审美观念,当然其他卷目也不同程度地传达出中式美学的物象化、意识化内涵。

美来源于人,来源于人的生活。中国美学以人为核心,人的举手投足、服装饰物、器具用品都体现出中国美学和谐、含蓄、典雅的特点。例如,汉代服饰色彩刚柔并济、中国传统写意画的自然飘逸和留白技巧、太极拳的阴阳相融等。中国传统美学思维把美理解为一种人格化、本质化的精神,即万物皆藏于此、皆出于此的本质思维精神。在这一概念上,中国美学对于美的感知更注重内外和谐的感觉模式和重在感悟的理解方式,强调从现实生活中追求人存在的本质,寻求人与自然共处的方式,把对未来的期许融进各式各类艺术作品或者个人的思维想象之中。而《香乘》渗透了此种传统美学思维,传达出了香文化的神秘美、形式美和意蕴美。

周嘉胄耗尽心血著成《香乘》,开创性地把前人所留的印篆香图谱统一收录成卷,并单独整理了香炉卷。周嘉胄如此概括香炉款式:“炉盖如山,香从盖出,宛如腾岚气绕盘环,以呈山海气象。古人茶用香料,印作龙凤团,香炉制狻猊,凫鸭形。”香炉上雕刻的传说中的奇兽是人们最早的审美对象,它们有着原始、强大、神秘的力量,充满拙朴、奇异、天真的美感。如此设计香炉是人们虔诚地崇敬远古祖先的情感外化,也是中国历史进程中人们追求进步与力量的体现之一,不断实现人的力量的过程就是追求美的过程。

作者在书中加入图式,弥补了文字描述导致的形象性、准确性缺失的问题,把独具中式美感的篆香图清晰地表现出来。这些图谱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致,充满文人意趣和审美情怀。以大衍篆香图为例,如图1所示,静态的图片受到方圆线条的综合影响,似乎在慢慢转动,永不停息。方形的棱角在圆润线条的包裹下显得清新别致,而层层叠叠的圆圈之间夹着方向各异的短直线,却又意外协调地封闭成圆,外圆内方的整体形式和谐平衡。而延寿篆香图中,如图2所示,其主要图案由一笔画成,流畅肆意,既契合了外框的圆润,又勾画出抽象的“寿”字,寄托着生命延续的美好期望,整体仿佛流动的水流,也具有动态美。很多篆香图都以外圆内方为基本结构,一笔到底为基本方式,形式既和谐、生动又古朴、自然。从篆香图可以看出中国香文化在视觉载体方面表现出来的形式美,其内涵便是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观,这恰恰契合了中国传统美学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命互相关联的思维。

图1 延寿篆香图

图2 大衍篆香图

为进一步描述焚香,表达自我的意趣,周嘉胄将自己的焚香感受记录在所有图谱的最后,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使得《香乘》呈现出趣味性和文学性。他写道:“炉熏散馥,仙灵降而邪恶遁……炉中一丸易尽,印香绵远氤氲,特妙雅宜。寒宵永昼……焚热时,觉飞香浮鼻,城足助清气爽精神也。”文人于案旁端坐,或是静坐思考,或是读书写文,一炉香在桌上慢慢焚烧,发出徐徐香气。一人、一香、一书、一案,形成了静谧、祥和,缥缈、朦胧的境界,一切尽在不言之中,无限韵味油然而生。焚香为读书人创造了安静、雅致的氛围,促进了人的思维活动,这是香文化发展到后期所延伸出来的意境之美,在这个意境之中,人的思绪情感不溢于言表、不发于行色,达到了中式美学中的含蓄之道。

四、结语

中国传统香文化起源悠久,有着特殊的审美价值,各种用香情景和香品都表现了中式美学的和谐、含蓄、典雅之道。《香乘》以图示或是文本的形式,创造出了属于香文化的审美画卷。

《香乘》记录香品、用香实践、写香诗文及与之相关的观念等,展现出中国人民积极进取、矢志美善的道德本体意识与含蓄、典雅、内外和谐的深层美学境界,这不仅是中国香文化源远流长、内蕴丰赡的集中表现,更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壮伟闳耀的经典表征。

(扬州大学)

基金项目:2020年扬州大学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香文化史视域下的《香乘》及其当代价值”(X20200001)。

作者简介:侯金艺(2000-),女,江苏淮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士人美学道德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论陶渊明对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隐之间的矛盾与彷徨
竹林七贤: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