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
2021年4月27日,由遼宁省政协办公厅、辽宁省政协理论研究会、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沈阳音乐学院联合主办的“从巴洛克到浪漫派——古典音乐风格鉴赏”音乐会在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此次音乐会邀请了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勇为主讲嘉宾,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小文,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央歌剧院大提琴首席杨娣以及沈阳音乐学院的师生共同完成了此次音乐会。本次音乐会也是书香政协的系列活动之一,为推进新时代中国音乐事业的繁荣发展,增加人们对西方古典音乐的理解,从而提高古典音乐的欣赏水平。
近年来,王勇院长热衷于音乐普及以及音乐鉴赏活动,多次以主讲嘉宾身份参加国内的各项音乐活动,他语言风趣,引经据典,通过不同的例证,对古典音乐以及当下的音乐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此次从巴洛克到浪漫派的一次邂逅——古典音乐风格鉴赏音乐会就是通过讲解与演奏的形式对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不同作品进行分析,深入浅出的语言,让音乐与观众拉近了距离。
王勇院长首先以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知音难寻”这一意境,表达了一个精通音律和善识琴音的天才之间的因音乐而结下的友谊。他表示,在中国古代的音乐历史发展中,音乐首先是教育功能,其次是仪式功能。与西方相比,西方音乐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宗教紧密相连,是宗教发展非常重要的手段,所以,中西方在文化发展中存在着差异。如今,国际化、一体化高速发展,我们应该听什么样的音乐?可能有很多人不懂,没有音乐细胞,但是,很多音乐的形象鲜明,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其表达的内容。王勇院长以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为欣赏的曲目,让现场的观众感受不同音乐、不同段落、不同乐器所表现的动物形象。
与此同时,他表示,西方的、现代的主流音乐形态,是从文艺复兴以后开始说起。我们从历史中可以粗略地看到,西方在中世纪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因为那时候教会势力很强,直到后来,有了一些新的突破。在封闭了将近二三百年之后,率先开始了文艺复兴,文艺复兴首先从宗教的突破开始,之前提到的音乐是宗教发展的最强手段,但是,音乐在整个文艺复兴中是走得比较慢的。当时的教会认为,人声是最纯粹的,包括今天的维也纳童声合唱团,都是用人声表达。王勇院长又通过对巴洛克伟大的作曲家维瓦尔第和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古典音乐之父)的作品以及历史背景解读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脉络。王勇院长选取了维瓦尔第的《g小调双大提琴协奏曲》和巴赫/古诺的《圣母颂》两首作品进行现场演奏。第一首作品是一首较早的专门为大提琴创作的协奏曲,由叶小文与杨娣共同演奏,沈阳音乐学院室内乐团协奏。这首作品以大提琴浑厚的声音以及强有力的音乐表现开始,在音乐不断上行的过程中增加了旋律的紧张感。中段两把大提琴的相互配合与交织,在旋律中诉说,在低沉哀婉中触动着听者的心灵深处。这首作品对大提琴演奏者的技术是一种考验,同时作为本场音乐会的开场曲目,更体现出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时代特点。
第二首作品巴赫/古诺的《圣母颂》,巴赫作为这一时期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涉及了西方音乐的所有领域,他不仅在教堂音乐方面有很大的贡献,而且在世俗音乐创作上,对后来西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作品由沈阳音乐学院关立红副教授演奏,钢琴伴奏朴英教授。在音乐处理上,关立红副教授沉稳、感人的琴声让作品更具有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风格与特点,始终充满着高雅、纯净、圣洁的艺术氛围。
进入古典时期后,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代表的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交响乐、协奏曲、歌剧、钢琴作品、室内乐等,奠定了古典时期的音乐创作风格。王勇院长从古典时期的创作背景、作曲家创作特点、文化内涵以及趣闻轶事等角度,对古典时期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从中选取了莫扎特的《小夜曲K525》和贝多芬的《c小调第四弦乐四重奏op.18第一乐章》两首作品作为演奏曲目。莫扎特一生共写了13首小夜曲,其中《小夜曲K525》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首曲目由朴英和关立红改编,小提琴演奏贾晓程、大提琴演奏关立红、钢琴演奏朴英。这首作品分为四个乐章,节奏特点以快板—行板—小快板—快板呈现。三位演奏家从第一乐章有活力的快板开始,在不同阶段,完整地诠释了该首曲目的结构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意境。
贝多芬的《c小调第四弦乐四重奏op.18第一乐章》作为此次音乐会第二部分古典时期演奏的第二首作品,由贾晓程担任第一小提琴、许权邦担任第二小提琴、韩继光担任中提琴、关立红担任大提琴演奏。王勇院长首先请四位演奏家到舞台中央,并对他们所承担的演奏部分进行了介绍。这首作品是贝多芬早期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之一,体现了贝多芬创作精神与特点,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奋斗不息的精神力量。沈阳音乐学院室内乐团的四位演奏家通过对乐曲强弱关系的运用,表现出了强烈的戏剧性,营造出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美感,表达了这首作品的主题意境。
第三部分浪漫主义时期,王勇院长从浪漫主义规格的多种多样开始,对浪漫主义时期的民族乐派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其代表人物以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为代表的民族乐派作曲家。第一首曲目就是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这首作品由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小文演奏。王勇院长介绍,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伴随着一大批人成长起来的,他的音乐感染了相当一大部分人,这些人之中就包括叶小文老师。叶小文老师并不是职业的演奏家,通过十年的努力,终于可以与大家分享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这首作品。叶小文老师虽然没有职业演奏家的技术精湛,但是他对乐曲的理解、对这首作品投入的情感以及对音乐的热爱让现场的观众为之感动。
第二首作品是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由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央歌剧院大提琴首席杨娣演奏,钢琴伴奏张文韬。多年来,杨娣在国家大剧院及全国各地举办独奏音乐会,获得各界好评,并随院出访美国、埃及、叙利亚、突尼斯、瑞士、匈牙利、意大利等国演奏歌剧。出访阿联酋、卡塔尔、阿曼、阿尔及利亚等国演奏室内乐。《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德沃夏克广受欢迎的大提琴协奏曲作品之一,原曲中包括长笛、单簧管、双簧管、长号等乐器。此次演奏为钢琴伴奏版,杨娣的大提琴演奏风格鲜明,形象地展现出了这首作品的主题思想,把德沃夏克的音乐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一首作品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叶小文、杨娣、关立红、吴丹、贾晓程、许权邦、韩继光、李娜共同演奏的《我和我的祖国》。这首作品是由沈阳音樂学院原院长秦咏诚作曲,表达了与祖国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情感。
时至今日,“古典音乐”已经成为一个文化概念,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活动,通过对西方音乐风格几个重要时期的梳理和经典曲目的现场演绎,从历史、文化等多元视角融合中,解读它的发展轨迹,从“和而不同”中进一步思考和探讨中国音乐如何从简单“走出去”到深层次“走进去”的进阶,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寻求共同的审美要点,达到融合与发展,继承与创新。
崔 健 《音乐生活》杂志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