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遵远
1931年1月中旬,趁着进攻鄂豫皖苏区的国民党军处于休整守势,鄂豫皖红四军决定发起进攻作战,夺取主动权。
2月2日,攻打河南省光山县新集的战斗打响,红十师第三十团、二十八团担任主攻。由于新集有高大的石砌围墙围护,守敌用土炮居高临下射击,红军云梯无法靠近,进攻数次都未奏效。军部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采取挖地道接近围墙、用炸药将其炸毁。在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10天的艰苦土工作业,部队挖出四五十米长的坑道,直接通到城墙下面。然后,找来一口棺材,将150公斤火药、数枚炮弹和铁屑装进去。2月10日下午,装满炸药的棺材被推到围墙下点燃,随着一声巨响,城墙被炸出1丈多宽的缺口,第三十团的红军将士们立即冲进城去。经过3个小时的巷战肉搏,红军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是有史记载以来红军首次采用挖地道、放炸药的作战方法,人们将其戏称为“土飞机”。
此后,各部队普遍推广坑道爆破作业,并注意收集爆破的各种数据和经验,以便整理成工兵教材。这一作战方法在攻城略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炸开“铁打会昌”,守敌被捉“精光”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红军乘胜进击,使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和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初步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但是在大片红区之中还留有几处“白点”——敌军据点“土围子”,红一方面军遂转入拔除这些土围子的战斗。
1931年10月下旬,为迎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遵照毛泽东关于迅速肃清红区内白军据点的指示,红三军团一部从瑞金城出发,经会昌、西江、洛口、白鹅、茶梓、高排到门岭;另一部从瑞金谢坊出发,经会昌板坑、罗塘到门岭。两部集结后联合包围了被控制在反动势力手中的会昌县城。
会昌城四周城墙高大、厚实,县城东西北三面被贡江、湘江、绵江三江环绕,只在南面有一片开阔地,形成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地势,自古以来就有“铁打会昌”之称。有2000余人的地方反动武装靖卫团驻守在这里,头目是欧阳莘、欧阳淋,他们妄图利用坚固的城墙负隅顽抗。
红军兵临城下,研究攻城计划。有的主张强攻,但强攻伤亡大;有的主张围城,但需要时间太久也不行。这时传来红军独立三师用“土飞机”攻下于都新陂土围子的消息,于是,大家立即建议也用这样的办法,炸掉城墙攻下会昌。这个建议当即得到红军指挥部的批准。指挥部从红一军团调来一个工兵连,在城南同时掘进6条坑道,利用坑道爆破攻城。
工兵连的大多数战士原来都是安源煤矿的矿工,挖坑道很拿手,进展很快。即使在两条坑道被敌人破坏、两条坑道被水淹没的情况下,仍将其余两条坑道挖到了西南方敌人炮台阁的城墙根下。随后,当地党组织立即组织人员把一担担来之不易的土硝送到紅军驻地,老表们还捐出了几副寿木(棺材)。11月27日早晨,工兵连把3副装满土硝的棺材通过坑道放到城墙脚下,点燃了导火线。只听得“轰”的一声,会昌城西南角的炮楼随着尘烟腾空而起,城墙也被炸开三四丈宽的口子。这时,冲锋号随即吹响,红军将士们如潮水般冲进城去。敌人被吓破了胆,在一片“缴枪不杀”的喊声中,纷纷举手投降。此役红军俘敌700多名,缴枪千余支。百余残敌打开西门跳河逃跑,刚上岸就遇到早已等候在那里的红军伏兵,除欧阳莘逃脱外大都被一网打尽。
攻破寻乌城墙,活捉城内“县长”
1933年4月,红军独立二、三师在地方游击队配合下,再攻寻乌城。当时的战斗部署是:独立团和地方武装坚守黄泥垇、五里亭等处,截住国民党陈济棠部第八师的援军;另一部分驻田背村,截断敌军的退路;由独立二、三师负责攻城。
寻乌城由敌县长潘梦春带领的警察队及陈济棠的手下团长张英的部分部队把守。他们认为,外围有陈济棠的部队相助,且城内守军力量雄厚,加上城墙高厚坚固,城内粮食、弹药充足,定能固守。因此守敌将城门封死,只在城墙上向外放枪。
攻城开始时,因城墙周围是一片水田,无处隐蔽,敌人在城内居高临下,红军一连几次冲锋都被敌人的火力所阻,无法接近城下。战斗到第四天黎明,红军终于占领北门城下的一栋房屋。于是,独立三师利用攻打新陂的经验,在这座房子里挖掘地道。整整挖了一天一夜,待挖到北门的城墙下时,发现城墙高大坚固,无法挖倒,一两包普通的炸药也不可能炸塌。于是,大家找来几口大棺材,在里面塞满炸药、铁片、碎石等,钉上马钉,外面再用铁皮、铁丝包捆牢固,放到城墙脚下,随后退出爆炸范围,点燃引信。随着一声巨响,寻乌城北门的城墙被炸开一个3丈多宽的缺口,红军趁着烟雾的掩护从缺口冲杀进城,迅速歼灭了城内2000多守敌,敌县长潘梦春也成了俘虏。
爆破沙县城墙,红军立功受奖
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以彭德怀为军团长、杨尚昆为政委的红三军团,在福建沙县进行了一场艰难的攻坚战。
1934年1月3日,红三军团奉中革军委命令由江西广昌的头陂一带出发,向沙县进军。10日,红三军团到达沙县西北的富口、夏茂,11日,把沙县县城围得水泄不通。
在沙县西郊指挥部,彭德怀指着墙上的军用地图,对各级指战员说:“沙县城里有国民党新编五十二师卢兴邦部第十团、第十一团第一营、师属炮兵营一连、工兵营一连及师司令部,还有两个旅部留守处和地主武装百余人。他们作战经验丰富,武器精良、弹药充足。城墙高又厚,好比坚硬的乌龟壳。所以,大家要有打硬仗的思想准备,要学习宁化泉上土堡作战的经验,顺利地拿下沙县!”
12日凌晨,红五师第十三、十五团和侦察连遵照彭德怀的命令,凭借夜色掩护,集结出发,到达预定位置。当日7时20分,红五师发出攻击信号,顿时,枪声大作,子弹呼啸,守敌负隅顽抗。红军暴露在敌人的有效射程内,强行突入异常困难。红五师分别从3个城门强攻3次,均告失利。
上午10时,红军停止攻城。军团指挥部及时改变战法,调整兵力部署,决定用坑道爆破攻城。他们当即选定了东、西、北门3处作为坑道突破点,由红五师抽调身强力壮的战士和工兵组成突击队。为掩护坑道作业,红军将神枪手组织起来,分布各处,采取点射狙击。守敌见这些天红军光打枪不攻城,心生疑惑,担心红军挖地道破城。于是,就在城墙边埋了几十个大水缸监听,听到嗡嗡响声便循声往下挖。
红军往东门挖的坑道与敌人地洞相遇了,红军战士立即扔出手榴弹,端起枪在洞里就对敌射击。之后又与敌人相遇3次,打了3次遭遇战。西门坑道也险些与敌人地洞相遇,红军遂改用弯曲路线,避开敌人。
22日,3个方向的坑道已挖好,装上炸药。5时20分,军团指挥部在阵地上燃起火把,发出攻城信号。可“轰隆隆”几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后,西门城墙只被炸开一个豁口,而东门和北门根本没被炸开。原来,因为挖坑道时没有测量仪器,爆破地点与城墙相距很远,没能奏效。
彭德怀、杨尚昆等一起研究分析了两次攻城失败的原因,决定调整兵力:将红五师调往尤溪,把更擅长攻坚的红四师从尤溪调回攻打沙县,集中突击西门城墙。
24日夜,坑道再次被挖通到了西门城墙根下。附近的老百姓抬来十几副棺材,装上炸药盖上板,钉上大铁钉。工兵连战士把这些棺材抬进坑道,用土石堵实。
翌日拂晓,军团部发出攻城令,战士点燃导火线,西门城墙顿时被炸开20多米宽的大缺口。战士们一跃而起,从缺口处冲进城去。霎时间,军号声、枪炮声、敌兵哭嚎声和红军战士的喊杀声响成一片。经过激烈争夺,反复冲杀,红军终于取得胜利。
在攻克沙县城战斗中,红军消灭敌军700多人,俘虏1300多人,缴获机枪、步枪1500多支,平射炮数门,迫击炮8门,子弹10.8万发,炮弹2万多发,无线电台1部,兵工厂全部设备,还有大量食盐、粮食、布匹等,受到第二次“全苏大会”的通电嘉奖。“土飞机”攻城的威名,也更加名扬天下。
(责任编辑:吴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