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盼盼
数学知识的初步感知往往都是来源于生活经验。在数学课堂中,情景的创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习的发生。在教学改革的路上,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创设恰当的教学环节,在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实际获得。在协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利用生活中的点滴,去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起始页,都会展现出这项知识内容与生活中的哪些方面有联系,帮助学生们快速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对接,从而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仅要让学生感知到数学与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还要通过生活的经验积累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学习的意义。
首先,情景的创设能够帮助学生内化学习,实现生活化的数学。
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让孩子们能够在生活中轻松地运用数学知识更好地进行社交活动,完成生活所需的知识储备。在现实生活中,小到每天的采买找零,大到航天事业中的数学程序运算,无时无刻不与数学息息相关。因此,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就需要在数学课堂中积极地创设生活情景,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变成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利用生活经验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掌握运用知识的途径。
在共同体的教学模式下,生活情景的出现更是有效地帮助了学生们能够在几乎同步的“起跑线”上起跑,有了生活经验的支撑,情景内容的激趣,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变高,协同学习的效果更好。由于不同的知识设用了不同的生活情景,小组内的学生生活经历的不同,正好帮助他们互相弥补、互相启发,实现互助互学的效果。比如:小学数学低段教学探索规律时,设立一个“密室逃脱”的游戏情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发现解题中出现的规律,感知数学学习的乐趣。再如:教学《可能性》这一内容的时候,创设一个抽奖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通过生活中的相关经验,进行探索、思考,互相启发,共同学习,从而理解知识内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现数学课堂生活化。
其次,生活经验的积累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在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内容的同时,还需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知识是无穷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知晓所有知识内容,但知识间都是有联系的,我们可以将学习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知一悟二,啟发思考,将知识链条系统化、完善化、扩大化。
我们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协同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都是在挑战性问题的引领下,调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从而启发思考,帮助自身理解知识的内在含义。或者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思考,从而得到启发。但学生之间的不同思考和想法,都与他们日常生活积累息息相关。比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创设一个买东西的情景,将学生直接带入生活情景。利用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方式,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双重刺激,促使学生将“元、角、分”之间的变化抽象到“计数单位”上的变化,从而将知识链条完善化、扩大化。培养学生知识延伸的意识和创新意识。再如:在教学《生活中的负数》时,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不同情景去感知负数的意义,有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学生在理解和探讨的过程中,也会更加有信心,有据可依,同时更加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并通过教材中呈现的一些科学小常识,将数学和科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拓展对数学学科的认识,体会数学学科在各个领域的真实存在,以及数学的价值。
最后,在具体情境下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简单有效的深刻记忆。
数学不单单只有理解,有些数学知识点也是需要我们背诵记忆的,如一些定义和性质,在探索发现之后,用简洁的语言记忆到脑海中。但这并不违背数学具有逻辑性的特点,我们可以理解很多的数学知识,但是并不是理解之后就一定能够记住的,因此我们要采取一些方式帮助记忆,这时候创设情境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共同体模式下的数学教学中,一般都是用一个挑战性问题,完成整节课核心内容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挑战性问题成为本节课最为核心的问题。在设计教学时,我们不仅要关注挑战性问题能否呈现出核心知识点,我们还要关注它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能够有效地将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一个恰当、巧妙的情景设置,既能将知识与生活成功地对接,还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在回顾知识的同时,能够回想起当时的学习情景,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比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一课的时候,以设计抽奖游戏为本节课的任务,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可能性发生的条件和结果之间的联系。在“玩”中学习,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学生后期回顾、运用知识的时候,能够立即回想起当时的学习情境,以及课堂收获。再如:教学《重叠》问题时,以孩子们参与的社团活动为例,讲述真实的学生生活,利用这样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记忆。这样,学习才是真的发生了。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第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