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传播新格局 创新思政教育新模式

2021-10-27 17:26段晓亮
传媒 2021年18期
关键词:客体载体思政

段晓亮

全新的媒体环境、多元的媒介形式,促进了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的变革与创新,也形成了思政教育的挑战与压力。全媒体时代,思政教育的平台载体更多元、教育内容更丰富、舆论氛围更优越,有利于构建教育新格局。全媒体时代的海量信息冲击,带来的是新生代学生的思想波动,无形中也增加了教育的难度。高校思想政治层面的教导,理应紧抓全媒体的优越之处,应对负面信息的冲击,理应巩固主流思想,夯实舆论阵地,将先进思想的灌输与正确观念的启发相结合,将建设性的引导与批判性的否定相统一,以极富亲和力,极为贴近青年一代生活的模式,助力思政教育的高效推进。由秦世成所编著的《全媒体传播环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书,以全媒体传播环境为背景,以高校思政教育为研究核心,从工作主体客体的变化与交互视角,结合典型案例,着力分析了思政教育的发展之路,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发挥媒介载体的优势作用。全媒体的传播环境形成,是受诸多因素影响与作用的结果,也的确丰富了思政教育的载体、创新了教学模式。技术飞速发展,科技稳步提升,新的媒介形式日渐多元发展,传播环境呈现全媒体的新趋势与变化。准确界定全媒体载体,充分挖掘全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定位、地位以及角色和作用,方能搭建全媒體传播与思政教育之间关联的桥梁。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全媒体平台是教育的载体,依托平台而传播的内容,也可以充实融入到教育体系之中,传播环境营造教育的文化氛围,形成思想上的浪潮,潜移默化之间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熏陶并产生影响。

传播环境变化呈现不同趋势。全媒体所带来的传播环境变化,势必会对思政教育的主体、客体产生影响。从教育主体的层面来看,因全媒体的出现,事实上传统意义上的思政教育主体的功能在弱化,而新的教育主体则呈现出泛化态势。受教育者已经不再仅仅是从以往的教育主体处获得思想方面的教导与信息,而是可以自行通过多元的媒介平台去搜寻不一样的思想观点。传统教育主体存在感变弱,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功能作用可以减轻。相反,教育主体同样应该要通过不一样的方式引导教育对象去甄别信息,提高信息判断的能力,避免思想的偏差。从教育工作客体的角度分析,思政教育工作的客体有了更为强烈的主体意识,不甘于被动地接受固有的信息与思想,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找信息,在信息的筛选及获取上,也有了独特的喜好。教育对象有了群体性分化的趋势,意味着思政教育工作也要有的放矢,以契合不同群体需求的内容及方式来吸引教育对象的兴趣,从而实现更为理想的思想熏陶与引导教育效果。

主体客体交互形成契合差异。因全媒体媒介的丰富,传播环境的变化,使得思政教育的主体、客体均有了与环境、与时代相统一的新趋势。同时,思政教育工作的主体、客体也在交互的过程中,形成了媒体选择、认知、评价等不同层面的契合与差异。契合是与全媒体的传播优势相统一的选择,差异则是不同教育立场下的客观存在。全媒体载体固有的优势,吸引了教育的主体与客体,使得他们都愿意通过新的媒介来获取信息,接受信息发展技术升级所带来的便利。同时,角色与立场的不同,又不可避免地使得主客体在依托全媒体实现交互的过程中,产生了差异,甚至是矛盾。

典型案例融入创新教育工作。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方面面都受到冲击、产生变化,形成了新的趋势。本书并未局限于理论层面的探讨与相关数据的分析,而是引入六个典型案例,以实践中各地高校依托全媒体载体进行思政教育的有益尝试为基础,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的变化,高校在主题教育宣传方面的新做法,以及各类交互平台的搭建等。书中六个典型案例,从不同视角为读者展示出全媒体传播环境的特色与优势,贴近教育的实际,也为更多的教育者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从整体上看,该书逻辑清晰,主体、客体的分析贴近教育工作的实际,也体现出了时代发展与技术升级的优势。本书理论扎实、案例典型,为高校正在进行中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启迪,形成了指引。

作者单位 石家庄铁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客体载体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浅议犯罪客体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新探
试析期货法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