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玉 林慧颖 李成丰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长春130000)
在国际上对于“寒地城市”这个概念最早产生于1980年出版的《The Winter City Book》,书中对寒地城市的定义是“一月份平均气温为0℃或者更低的城市”。加拿大的普莱斯曼(Nor⁃man Pressman)是著名的寒地城市研究学者,他对寒地城市的理解是“寒地城市应该是全年当中有两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里白天的最高温度为0℃的城市”。
当下我国对于寒地城市的理解与定义,是在1998年由刘德明博士提出的“全年中日平均气温连续3个月以上处于0℃以下即可认定为我国的寒地城市标准”[1]。寒地城市从广义上来看,就是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特征不同而将其定义的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理解[2],其实质是因冬季时间过长,气温持续低温,从而影响城市居民生活的一些北方城市。
如今在寒地城市住区进行景观设计时,对于环境气候特点的考虑是景观设计能否实施的先决条件。需要对植物的种类选择和数量色彩搭配上与寒地城市冬季现有景观相结合,从而方能将植物配置与寒地城市住区搭配协调[3]。
对于植物种类应用的缺乏以及配置植物时没有多方面考虑冬季景观,这是寒地城市住区在景观环境营造中的局限性手法之一。部分寒地住区在树种的选择时没有考虑季节的更替,冬季树种所体现的色彩要么单调乏味,要么杂乱无章。此外不同树种间的数量、色彩、大小配置的比例不恰当,会使得整体植物景观单调乏味。
2.2.1 道路空间组织不合理
在寒地城市住区的景观设计中,道路设计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今寒地城市住区道路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道路大多采用人车混行的方式来构成交通形式,并且由于寒地城市气候因素影响,大大增加了道路的不安全性(如图1所示)。其二是机动车占用人行道的情况十分常见,且道路无限速设计及相关提示。其三是有的寒地居住区将人行道路布置在连续吹雪区,影响了居民交往、观景与散步。由此可见,在寒地住区的道路空间组织上,尽量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提高道路效率,同时要有限速设置用以保障行人的安全。
图1 寒地城市冬季危险道路
2.2.2 硬质铺装配置不合理
硬质铺装是构成寒地住区景观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软硬铺砖的比例配置是住区铺装合理与否的关键。二者应呈现比例均衡,互相补充的配置关系[4]。然而,在寒地城市住区景观设计中出现因软质铺路与硬质铺路比例失衡的现象而造成整个景观系统不和谐情况的频率很高。植物是软质铺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部分设计物占有的比重很小,反而用大面积的硬质铺装来弥补植物的缺失。硬质铺装的大面积配置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因缺少软质景观而更加恶劣的风环境、生态系统无法进行有效调节、寒地住区冬季环境相对单调等,硬质铺装比例的增加使得住区景观的组成更加枯燥。
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地区最鲜明的城市特征,不同的发展历程、文化积累,会产生不一样的文化内涵[5]。因此在寒地城市住区景观设计中我们要将这种场所精神保留并展现出来,从而提升设计本身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怀。
因为北方独特的地理气候特征,部分寒地城市甚至大半年时间都是树木枯萎凋零的状态。因为北方寒地城市住区发展研究都比较晚,水平较为落后,导致寒地城市的许多居住区外环境景观照搬南方城市的设计模式。由于抛弃了环境规划中的本地文化元素,从而使得寒地城市失去了自己地域性特色的设计。
由于寒地城市的特殊气候条件,使得相比其他城市本就缺乏更多情感交流的寒地城市社区显得更加缺少互动。寒地城市人们的情感缺失是寒地城市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待解决问题。
在植物的选择上应选择即使在寒地城市冬季也有独特色彩的树种。除此之外,最主要的是其耐寒性以及抗风性,且对于土壤质量要求不高[6]。最后为使住区景观在四季中的观赏效果各有特色,考虑景观的季相和色相的变化,树种的选择可以是一些适合在寒地生长并且在整体观赏时又具有观赏美感,不单调的树种。
虽然选择了部分外来树种,来塑造更和谐的景观环境,但是也应兼顾对于本土地域性的表达。进行住区植物景观环境设计时主要遵循以下几点。其一,对于住区环境的绿化景观配置,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其二,强调对本地植物的使用,突出地域性。其三,将场地原有的生态系统适当保留,本着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与新植入的系统构建成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其四,注重景观的多样性表达。同时植物的配置还应与寒地城市的气候特点相结合,通过引进优质植物,种植色彩丰富的植株,培育枝干形态优美的树种来表达季相的变化。当它随着季节的更替,植物配以白雪的时候,极具美感,甚至可以把其作为雪雕来欣赏,整个植物景观会产生富有意境的艺术效果。
3.2.1 道路景观
寒地城市住区道路是居住区内不可缺少的必要构成要素。在道路的组织设计上,寒地城市住区可使用人车分流体系。在住区中划分人行区域与车行区域,彼此错开,人行区域禁止通行机动车辆。人行区域内设置供居民观景、交流、休闲娱乐的人行步道。这不仅提升了交通效率,还保障了住区居民的安全,从而为居民提供了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和优美的景观环境。
3.2.2 硬质铺装
铺装是城市住区地面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点包括拥有很强的可塑性,材料的丰富性,铺装方式的多样性。尽管如此,它还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性,例如场地、经济基础、施工水平等因素。寒地城市住区由于其特殊属性,住区地面铺装色彩不仅需要考虑观赏性,还应与周围景观环境相融合。寒地城市气候寒冷,因此在铺装色调的选择上应以暖色调为主,使人产生亲切感,搭配少量冷色调的装饰性花纹图案,这样使得视觉效果更加饱满,充满设计感。
我们可将东北寒地住区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并尝试创造具有北方地域性特征的景观设计。雪是东北寒地住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而产生的标志性地域特征,因此可将雪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运用到住区景观设计中去。冰雪文化成了寒地住区的一个地域性特点,具有独特的地理文化属性。
“熟人社区”顾名思义就是增强住区民众之间的情感,将生涩陌生的住户关系转变成和谐热络的熟人关系,降低寒地城市气候的影响。
3.4.1 营造临时性居民冬季交流所
临时居民交流所就是在冬季降雪、刮风等恶劣的天气状况下为住区居民提供临时性的户外场所。它拥有临时性和可移动性两种属性。既为寒地住区的居民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的室外交流环境,也增强了整体空间的活泼度。对于此交流所的设计则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交流所的建构材料应使用可拆卸且能重复使用的轻型材料;第二,整体造型应朴素大方,色彩空灵通透,能够和不同的景观相协调;第三,将绿色节能,简便高效作为构建原则,采用自然采光和通风来体现其生态性。此交流所拥有灵活方便的开放空间,与环境协调的色彩外观以及通透的内部环境,更好地保障寒地住区人民的情感交流。
3.4.2 搭建公众参与平台
一个景观的主体从来都不是景观本身,人才是景观的主体,缺少人参与的景观不是完整的景观设计。寒地住区的景观设计实质意义就是将人们吸引到室外空间区域,为其提供情感交流与个性展示的空间平台。因此,在住区的景观设计中留有多种功能叠加的场地,就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了。场地搭建完成,住区居民就会自发进入这个平台,参与进景观之中。不仅增强了邻里关系,打造了“熟人社区”模式,也展现了不一样的住区景观设计。
如今人们对住区的景观设计关注度越来越高,寒地城市住区景观设计更值得人们投入更多的目光。一个好的寒地住区景观设计不仅代表着城市的发展水平,也体现了民众的生活质量。因此解决寒地住区现状问题不仅是丰富寒地城市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民众居住质量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