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云 宋 晔 汪 云 岳永飞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妇产科,江苏苏州 215002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是围生期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病率约为6%~11%,其中严重PPH的发病率为1%~3%[1-2]。PPH可导致产妇贫血、凝血功能异常、席汉综合征、休克,其在世界范围内仍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约占27%)[3]。精确评估出血量是成功救治PPH的关键,剖宫产术中由于羊水的影响以及对缓慢持续出血的忽视,难以精准估计出血量,往往导致出血量的估计不足。分娩前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变化是衡量产妇出血量的重要指标[4],通常认为成人Hb每下降10 g/L,估计出血量有400 ml,但孕产妇由于受到子宫和胎盘回心血量的影响,Hb的下降与出血量之间的关系未必与普通成人一样。因此,本研究将对剖宫产产妇术后Hb的变化与出血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本研究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所有纳入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选取2020年1—9月在我院定期产检并住院分娩的瘢痕子宫患者7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后6 h出血量分为轻度出血组33例(<300 ml)、中度出血组26例(300~600 ml)和重度出血组15例(601~1000 ml)。纳入标准:①所有研究对象既往均有一次剖宫产史;②剖宫产时机均为39周左右择期上午剖宫产;③此次无阴道分娩意愿。排除标准:①急诊非上午剖宫产孕妇;②术后6 h出血量>1000 ml孕产妇;③具有贫血、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内外科合并症的孕妇。
所有纳入的研究对象均在上午择期剖宫产终止妊娠,术中尽量吸尽羊水,然后更换吸引器血袋,术中所用纱布术后称重,术中及术后6 h产褥垫称重,最终计算术后6 h的出血量=吸引器血袋出血量+纱布中的出血量+术中及术后6 h产褥垫出血量。入院后第2天、术后24 h及术后72 h分别采空腹血常规。所有研究对象PPH量均<1000 ml,均未行输血治疗。
分析三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三组研究对象剖宫产手术前后的Hb、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RBC)、红细胞比容(hematokrit,HCT)、血小板(platelet,PLT)和出血量变化;分析剖宫产术后6 h出血量与术后24、72 h的Hb下降的相关性。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三组间各组分别比较采用LSD-t检验。对Hb变化数据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若数据服从正态分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若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组研究对象的年龄、体重指数、孕次、产次、分娩孕龄、手术时间和新生儿体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出血组产后6 h出血量大于轻度和中度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x ± s)
三组研究对象的术前RBC、HCT和PL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出血组术后24 h和72 h的RBC、HCT明显低于轻度出血组和中度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PLT在术后24 h和72 h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术后RBC、HCT和PLT变化比较(x ± s)
轻度出血组的Hb在术后24 h和72 h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出血组的Hb在术后24 h和术后72 h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出血组的Hb在术后24 h和术后72 h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研究对象的Hb变化情况(x ± s,g/L)
三组孕产妇的Hb与RBC呈正相关(r=0.558);三组孕产妇的Hb与HCT呈正相关(r=0.901);中度和重度出血组术后6 h出血量与术后24 h的Hb下降呈正相关(r=0.589);中度和重度出血组术后6 h出血量与术后72 h的Hb下降呈正相关(r=0.364),见图1。
图1 Hb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PPH是指阴道分娩24 h出血量>500 ml,剖宫产分娩24 h出血量>1000 ml。PPH是产科最常见、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全球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由PPH引起的孕产妇死亡约占27%。准确的评估出血量,对PPH的防治至关重要。PPH与较多的高危因素有关,但它的发生又具有不确定性[5]。PPH的常见原因可归为“4T”:子宫收缩乏力、创伤、组织残留和凝血异常[6],其中子宫收缩乏力是最常见的原因,因此产后常规推荐使用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7]。产褥期是产妇分娩后的关键时期,其中贫血与产妇疲劳、抑郁、免疫力降低等密切相关,并可影响到婴儿的生长发育,因此分娩前后的Hb变化直接关系到母婴的身体健康[8-9]。
准确的评估出血量是产妇获得及时救治、改善预后的重要条件,对产科医务人员进行出血量评估的培训直接关系到产妇的产后恢复[10-11]。对失血量的准确评估和多学科协同救治同样能够显著改善PPH孕产妇的结局,而适时输血治疗在抢救患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13]。除了失血量,还应该重点关注孕妇分娩后的生命体征变化,其中休克指数法对判断急性PPH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14]。妊娠晚期孕妇的循环血量增加40%~45%,平均增加血容量1450 ml,达到峰值,其中RBC平均增加450 ml,血液处于生理性稀释状态。胎儿、胎盘娩出后子宫收缩,大量血液从子宫进入产妇的体循环,发生自体输血,正常产妇可耐受500~1000 ml的出血量[15],因此轻度出血产妇术后的Hb和HCT无明显下降。本研究发现轻度出血组产妇术后24 h和72 h的Hb和HCT与术前相比无明显下降,之后每增加400 ml的出血量,Hb下降大约10 g/L。这充分说明孕晚期孕妇的子宫胎盘有一定的血容量储备,轻度的出血不会造成产妇贫血。正常孕产妇的出血量大于1000 ml或超过自身血容量20%时,建议输血治疗,而以Hb作为参考指标时,Hb<60 g/L时需要输血治疗。临床上通常认为成人Hb每下降10 g/L,估计出血量400 ml,但胎盘娩出后外周血容量会有变化,因此这种计算方式并不适用于孕产妇。PPH产妇的早期血液处于浓缩状态,此时所获得的Hb和HCT并不能准确评估出血量。
本研究结果表明,术后72 h Hb与术后24 h Hb相比仅有轻度的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产妇的血容量在产后24 h之后就基本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分娩前后的Hb变化对及时诊治隐性PPH具有重要意义,术后24 h和72 h的Hb可以间接推测产时的出血量,如果术后24 h之后Hb出现明显变化,要排查产妇再次或隐性出血的可能(恶露多、盆腔血肿、腹直肌或皮下血肿等)。孕产妇的Hb和HCT相关性(r=0.901)明显较Hb与RBC的相关性(r=0.558)要强,因此Hb和HCT对出血量的评估均具有较高的特异度,是评估产后出血量的可靠指标。本研究同时发现中度和重度出血组术后6 h出血量与术后24 h的Hb下降相关性(r=0.589)明显高于术后72 h相关性(r=0.364),这提示孕产妇在分娩后机体的血容量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临床医师要结合病情对产妇要进行个体化管理。本研究纳入病例的产后出血量均<1000 ml,术后24 h和72 h的血小板无明显变化,一方面与出血量少有关,另一方面可能由于血小板的代偿快、波动范围大,少量出血对血小板的影响较小。因此临床上对于出血量少的产妇通常不需要输注血小板治疗。PPH产妇的救治往往在出血当时,因此采用称重法、容积法等尽量准确评估出血量对于孕产妇的救治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孕产妇由于受到子宫和胎盘回心血量的影响,Hb的下降与出血量不一定成正相关。Hb和HCT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轻度出血产妇的术后Hb基本不会有明显的变化。如果术后Hb下降10 g/L,那么产后出血量远远不止400 ml。术后Hb和HCT变化是评估剖宫产术中出血的重要指标,对校正产后出血量和评估产妇的病情变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