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菲
(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从历史规律来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第三产业所在比重关系密切,第三产业发展越好当地人民的生活越好。目前苏州正走向经济强市的路上,第三产业规模已经超过万亿。与其他城市GDP优先在城市中心发展不同,苏州的GDP呈现分布均衡的状况。苏州下辖四个县级市均入选了全国百强县名单,其中昆山、张家港、常熟更是名列百强县前五名。苏州市区外企所占比例较大,周围县区以本土企业发展为主。苏州经济发展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它的县域发展集中分布,也是全国此类城市的典范。这种形式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形成,也为日后苏州发展成经济强市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苏州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为它的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近年来国家一直大力推进长三角地区的建设,希望长三角能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示范区。苏州正好处于长三角的核心腹地,这是江苏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
由于近几年国际形势大方向有所下降,苏州的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经济出现下降,但苏州整体受到冲击不大。苏州的经济结构正在积极转型当中,苏州的地理位置也为其发展创造了优势。本文就苏州所依靠的区位,通过对内外部发展环境、各种资源的分布、交通网络的构建、多产业体系的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态势以及科技创新水平等多个方面对苏州市高质量经济发展体系进行分析,探求区位优势对苏州打造开放协同型城市的潜在影响,并结合苏州市当前的实际现状,提出了利用长三角区域优势,加快都市圈一体化进程强化区域互动,加强都市圈联系建立现代化市场体系,推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策略。
苏州位于江苏省,地处长三角腹地(如图1所示),与太湖等重要水域相邻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充分利用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苏州在经济联系上成为了上海大都市区的一部分。苏州市区高速公路、铁路、航运网络四通八达,东西方向沪宁高速、沪宁铁路与国内交通大动脉相互连接,南北方向京杭大运河拥有一定的航运能力,市区北侧的长江航道是通往各地的重要水道。太仓港、常熟港等国家一类口岸,辐射苏州市,太仓港更成为苏州工业园区的配套港。苏州发展至今仍一直被很多城市当做发展标杆。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长三角洲形成了以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苏州市、无锡市、宁波市等15个城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圈”,城市化水平和新兴产业规模在国内无可比拟(李正伟,2019)。苏州利用自身的区域优势,通过对制造业及相关产业的大力扶植,不断提升区域产业的关联度,使得制造业发展态势稳中有升,在全世界制造业规模排名中位列第三其产业体系也非常完整。苏州还通过不断的产业升级、招商引资等,提升现代、新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根据苏州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苏州以软件产业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信息传输服务业增长迅猛,占全市新增企业的八成以上。第三产业及新兴服务业积极的发展,使得国民经济进一步优化,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对创新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图1 苏州区位优势
本文选取的时间区间为2013年至2018年,苏州经济发展和区位优势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苏州的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以及各地区统计公报。
本文研究对象是苏州经济发展和区位优势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选取量化指标时遵循数据的可获取性、数据的科学性、数据的代表性三项原则。为了使数据更加平稳,对原序列取对数,用LNF和LNS表示取对数后的经济发展和区位优势数据,用EVIEWS 7.0操作。
本文研究的是苏州区位优势对经济的影响,不涉及到跨区域的比较问题。所以,不需要考虑基础不同的情况。本文直接选择区位优势额作为解释变量来描述区位优势(X),以此来解释被解释变量——经济(Y),含有城乡收入比(Y1)、支出比(Y2)、人均消费比(Y3)、固定资产投资额比(Y4)四个二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这四个指标的权重并计算出经济的年度综合评价指数(Y)。
表1 经济量化指标体系
(1)平稳性检验
大多数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为了避免伪回归问题的出现,本文使用ADF单位根检验对LNF、LNS的平稳性进行检验(马轶群等,2012)。检验得知LNF、LNS两个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对它们进行一阶拆分后得到对应DLNF、DLNS具有平稳性。
(2)协整检验
对于两个及以上的非平整的时间序列变量,需要通过协整检验来验证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Johansen协整检验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DLNF、DLNS这两个时间序列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3)向量自回归模型
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tuo-regression),VAR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模型,VAR模型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来构造模型,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李倩,2011)。
滞后阶数为P的VAR-p模型表达式为:
Yt=A1Yt-1+A2Yt-2+……+ApYt-p+CXt+ut[19]
其中:Yt为内生变量向量,Xt为外生变量向量,ut为误差向量,A1,A2,A3,…,Ap和C为代估系数。
DLNF和DLNS分别代表经济和区位优势。图2中DLNF的方差分解结果,表示区位优势对自身的贡献度大于我国苏州市经济发展对其的贡献度。具体来说,区位优势对自身的贡献度接近于100%,而经济对其贡献度几乎等于0。图2中DLNS的方差分解结果,表示随时间的推移,区位优势的提高会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其带动的水平和速度是逐渐减弱的。
图2 方差分解结果
根据上述分析,区位优势对苏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很明显。通过加快对区位优势建设之后,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推动苏州地区的经济发展,而经济对区位优势的影响则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苏州利用身处长三角都市圈的区位优势,接受“大都市圈”的辐射,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配合上海等周边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分工协作,在一定时间内苏州打造成为集高新技术、信息服务、金融、物流等多重经济联合发展的新兴产业中心。
格兰杰因果检验经常被解释为在VAR模型中,某个变量是否可以利用来提高对其他变量的预测能力。因此,格兰杰因果关系实质上是一种“预测”关系。判断方法为观察P值,小于0.05,则拒绝原假设,存在引导关系,并且P值越小,这种关系越显著(马轶群等,2012)。从表2中可以看出本文选取滞后3期至滞后8期均表明DLNF是DLNS的格兰杰原因,DLNS不是DLNF的格兰杰原因。表明经济发展和区位优势之间存在单向的引导关系,即区位优势引导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并不会引导着区位优势。区位优势对经济发展具有指向性,区位优势先于经济发展,这种单向的引导关系随着滞后阶数的增加在逐渐变弱。
表2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在长三角区域的互动与联合中,苏州使自己处于主导地位,通过产业升级与分工协作,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使得各自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苏州市的交通枢纽地位在长三角区域的联系与辐射中发挥关键的作用,苏州市利用发达的铁路、公路、航运将其串联起来,实现自己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强都市圈联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协作发展。
脉冲响应函数反映了某个内生变量的信息在对其随机误差项施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后,对所有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马轶群等,2012)。图3中“Reponse of DLNS to DLNS”,表示区位优势对自身信息的反应比较大,一个明显正向影响,并且1期到6期的影响为上升的趋势,6期之后为下降趋势。在图3中“Reponse of DLNS to DLNF”中,表示经济受区位优势冲击起初在零附近,随着滞后期数的增加,反应逐渐增强,扩大的速度越来越大,最后逐步走向稳定,说明区位优势在引导着经济的发展。在图3中“Reponse of DLNF to DLNS”,表示经济发展对区位优势的冲击很平缓,虽然呈上升趋势,但依旧扩大地十分缓慢,最终会趋于直线,说明经济发展对区位优势的引导是不显著的。在图3中“Reponse of DLNF to DLNF”,表示经济发展对自身信息的反应比较大,前期有点震荡,6期之后呈下降趋势。并且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区位优势受经济发展收到的冲击不如自身的强。由此可以看出,当面临外部新信息冲击时,区位优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远大于经济发展对区位优势的影响。
图3 脉冲响应结果
通过对区位优势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建立VAR模型,利用2013年至2018年苏州的相关数据,检验了苏州区位优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数据通过平稳性检验之后,进行协整检验表明苏州区位优势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通过对DLNF方差分解发现苏州的区位优势对自身的贡献度高达100%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但经济对区位优势的贡献度接近0贡献度极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区位优势会带动苏州的经济发展,但这种带动作用速度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慢。苏州利用地域优势,接受都市圈的辐射,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配合上海等周边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分工协作,借助长三角经济发展趋势以及优良的信息渠道,苏州打造成为集高新技术、信息服务、金融、物流等多重经济联合发展的新兴产业中心,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注入动力。
通过对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区位优势对经济发展存在格兰杰原因,即区位优势可以引导经济发展而且引导具有单向性。苏州利用长三角区域优势,加快都市圈一体化进程,建立现代化市场体系,在长三角经济交流中占据主导地位,强化区域互动,加强都市圈联系,使区位优势对创新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通过对脉冲响应函数发现区位优势对自身和经济发展的冲击响应为正,而经济发展对区位优势的响应效果不显著。可以看到,苏州区位优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对区位的反哺能力不强。
苏州依靠在长三角大都市圈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占据极佳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以及自身雄厚的工业基础,加快一体化进程,强化区域互动与都市圈之间的联系,建立现代化市场体系,使区位优势对创新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更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