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天津市河西区委党校课题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不论是发展还是创新,都离不开人才这个最活跃的要素。当前,人才竞争不仅要“引得进”,还要“育得好”“留得住”。新形势下,坚持系统观念,结合河西区发展定位和区位优势,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打造精准引才、科学育才、用心留才的“强磁场”,形成河西区独特的人才制度优势,对于打造数字经济产业人才聚集高地,凝聚天津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趋势与现状
数字经济产业人才主要是指以互联网为底层技术,以网络内容生产、网络信息传播、网络安全服务、网络金融支付、网络文化创意和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主攻方向的数字经济管理和技术人才。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未来3—5年中国需要180万大数据人才。但截至目前,中国大数据从业人员只有30万人左右,缺口高达150万人,尤其是“大数据+产业”的复合型人才面临严重供不应求的局面。此外,作为数字经济发展领军城市的北上深杭,数字产业发达,从业人员薪资待遇高,已经形成了区域人才聚集效应和虹吸效应。相比之下,与北京近邻的天津,面临着难以吸引人才、聚集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困境。
2020年12月25日,在天津市人才办统筹指导下,天津市电子信息与大数据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落户河西区,成为唯一在中心城区落户的市级产业人才创新联盟。联盟由河西区、西安交通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以及天津京东云海云计算有限公司、中交智运有限公司等140余家京津冀及沪深等多省市领军企业、院校共同发起成立。联盟旨在整合高校、企业等各类要素资源,形成大数据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全链条产业生态,为天津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截至2021年6月,新八大里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区已入驻企业344家,在河西区注册企业240家,其中规上企业23家,涵盖电商、金融、技术、健康等多个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6.7亿元,税收达3387万元,产业影响不断扩大,初步建成天津市数字经济发展特色示范区。
二、做法与经验
1.主要做法。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建立联盟成员单位周例会、月推进会、重点工作定期报送等工作机制,联盟每月至少开展1次人才论坛、2次企业对接交流活动,定期开展人才、技术、研发等需求征集对接活动。做实秘书處工作机制,在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网信大厦)派驻6名工作人员,专门从事项目对接、人才引进、政策落实等为企业提供“点对点”“上门式”服务。
二是强化政策支撑。河西区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集聚高端人才行动计划方案和《河西区引进培育电子信息与大数据人才实施办法》。建立完善重点项目人才引进目录,有针对性地引进区域发展急需的大数据顶尖人才、领军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优秀青年从业人才等,做到精准引智、分类施策、科学管理。
三是丰富联盟生态。一方面着力引入高校及相关产业企业,扩大联盟现有成员数量;另一方面着力推进联盟向科技创新平台、金融机构等领域拓展,为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支撑。联盟成立后,又有3所高校及职业学院、2个校友会、1个市级科创中心、2家银行、40余家企业单位相继加入,现已聚集了西安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180余家领军企业、8位院士特聘专家。
四是促进融合发展。联盟成立以来,先后组织开展大数据产业峰会、校企对接会、银企对接会、联盟企业项目推介会等20余场活动。加强区校合作,撮合高校和联盟企业“张揭榜”5个,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争取到2021eBay全国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华北赛区)落户河西区举办,11个省市、93所院校、1036支团队、超过3000名学生报名参赛,集聚吸引从事跨境电商的高端人才来津。依托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在河西平行论坛、十大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新闻发布会上,发布重磅技术成果——“海河智链”,先后与航天软件评测天津中心等11家企业代表签约,目前项目均已落地,投资总额超6亿元,预计年产值17亿元,带动就业近千人,进一步提升了联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主要经验。一是党建聚才。河西区在大力支持和推进大数据发展的同时,引导企业加强党建引领,突出党建“红色引擎”作用,强化高素质人才政治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比如,京东云落户天津市河西区网信大厦后,及时成立了党支部;康力元(天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线下养老服务中,注重党员亮身份、亮承诺;天津津贸通国际贸易集团在招聘时,强调党员优先;众娱传媒(天津)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运用大数据手段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着力打造“智慧党建”。
二是产业引才。聚焦互联网企业关注的诸多问题,制定了《关于支持新八大里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区建设的若干措施》,调整相关财税支持政策,以网信大厦、网科大厦、MCN产业园等楼宇为载体,加快推进新八大里商务商业区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发展,对大数据企业产生了一定的虹吸效应,大数据人才也随之而来。
三是环境留才。河西区针对大数据人才特点,围绕网信大厦、网科大厦、陈塘自创区等大数据产业聚集区,按照“15分钟生活圈+15分钟工作圈”原则,整合新八大里优质资源,高质量打造河西区大数据人才公寓等服务设施,营造便捷、舒适、健康、有活力的生活环境,在全区形成关心重视人才、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对于高层次人才开通“引进绿色通道”,提供一对一、一站式服务,提高服务效率,解决人才保障的后顾之忧。
四是合作育才。河西区与联盟发起单位之一的天津师范大学签署区校合作框架协议,天津师范大学将充分发挥现有市级“数据分析与信息服务发展学科群”的特色优势,使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使人才前置培养精准对接。对于高校优秀大数据专业人才,采取定向培养方式,从天津市及联盟合作高校考取大数据相关专业本科院校学生中,选择品学兼优、毕业后有意愿到河西区大数据企业或科研单位工作的学生,与河西区大数据企业签订定向就业协议。鼓励支持企业和各类创新主体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和培养力度,建立更加开放的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形成多元互动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三、思路与建议
1.进一步处理好人才资源配置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做好人才工作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用人单位是人才市场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发挥用人主体在引人、育人、用人、留人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另一方面,要明晰政府的职责边界和角色定位。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河西区政府要立足区情、解放思想,加快转变职能,不越位不缺位、及时补位,推进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进一步增强人才工作各级部门之间的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完善工作协同机制,提高惠及企业及人才等各项政策落实的质量,培育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深入研究河西区数字经济产业特点和人才需求格局,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发展战略,突出本区的比较优势。
2.进一步处理好引才、育才与留才的关系。一是打造产业人才数据库精准引才。河西区作为天津市党政机关所在地,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禀赋良好,要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因地制宜地大力集聚产业急需的领军人才和青年才俊,在对接京津冀、服务京津冀中加快推进天津高质量发展。由政府牵头,委托专业智库、知名猎头、中介服务机构等第三方机构参与,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运用大数据手段,打造开放型的数字经济产业人才数据库,定期分析进而形成产业人才需求大数据研究报告,并及时更新,为精准引才提供重要参考。处理好本土人才与引进人才、高端人才与高技能人才之间的关系,形成梯度汇聚、人尽其才、“人才尽来”的良好生态。二是加强沟通“政产学研用”协同育才。政府要充分发挥协调统筹作用,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优势、企业的实践教学能力、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以及科研优势进行了解与统筹,并鼓励各单位之间达成意向与合作,促进高校不断优化学科和专业布局,加快应用型紧缺型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产业发展的紧密度与契合度,培育高技能人才生力军。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大对创新基金的投入及财政补贴,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共同申报项目,加强配合与协作,提高“政产学研用”协同育才工作效率。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留住人才。以贯彻落实《天津市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倒逼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稳步构建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使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渐趋完善,持续提升城区品牌形象,致力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富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和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以高品质的营商环境吸引企业,凝聚人才、留住人才,形成良性循环。
3.进一步处理好项目引进、产业集聚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由于河西区内数字经济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项目、产业與人才培养尚未形成有效闭环,为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入驻企业目前仍以业务部门为主,实际核心研发工作主要还是由北上广深等外地的研发中心来完成,这既不利于集聚与留住高端人才,也不利于培养与发展本地人才。可以考虑建设高层次数字人才产业园,从而吸引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人才,促进更多研发项目成果转化,以项目集聚吸引和培养产业人才,以人才推动产业发展,实现项目、人才、产业的高效融合。
本文系2021年度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系统决策咨询课题“河西区数字经济产业人才‘引育留问题研究”(DXXTJZ21-26)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组组长:帅 婷
课题组成员:张立军 孙 琦 陈永艳
唐永香 吴家祯
责任编辑:朱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