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蓉 芦丹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12
笔者采用肩三针、痿三针温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42例,获效满意,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康复科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中男31例,女11例;平均年龄60.87±5.21岁;平均病程55.03±5.68天。对照组中男29例,女13例;平均年龄61.31±5.33岁;平均病程54.48±5.56天。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①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并诊断为脑卒中;②符合《康复医学》[2]中关于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③中医辨证:证见患侧肢体肿胀,压之凹陷刺痛,肌肤晦黯,身倦乏力,舌黯紫,脉沉涩。属气虚血瘀之证。
2.1 对照组:由康复师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手臂、手肘、肩关节和腕关节的被动活动,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手指交叉握拳并进行双臂伸直、屈曲肘关节以及向上举起等动作,从而改善肌肉活动状况,避免肌肉萎缩。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温针灸治疗,选取肩三针(肩髃、肩前、肩后)、痿三针(曲池、尺泽、合谷)。选用规格为0.3mm×40.0mm的不锈钢一次性针灸针,直刺入穴,快速捻转约2分钟,所有穴位在得气后于针柄上套入约2cm长的艾条,距皮肤约3cm,点燃艾条进行温针灸,每次约30分钟,每日1次。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
3.1 观察指标:①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肩关节外展及上举活动度进行测量比较。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肿胀、肢体疼痛、身倦乏力、舌紫脉涩等证候,根据中医证候评分标准进行量化评分,各主症按无、轻、中、重分别记0、2、4、6分,然后累计计算总分。
3.2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外展、上举活动度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外展、上举活动度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外展、上举活动度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ΔP<0.05。
组别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分)18.15±2.32 7.54±0.84*Δ 17.28±2.04 11.47±1.89*例数42对照组42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肩关节外展(°)45.72±5.77 80.21±8.47*Δ 44.16±5.63 63.25±7.02*肩关节上举(°)84.27±12.38 143.61±20.33*Δ 83.64±11.15 131.45±18.29*
肩手综合征在中医学中归属于“痿证”“经筋病”的范畴。中医学理论认为,该病主要为本虚标实证,本虚在于肾精虚耗、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经络失于濡养,则气虚血瘀;脾气不足,湿气泛溢肌肤,故患肢水肿;标实在于风、寒、郁热、瘀血等,相因为患。因此本病的治疗以活血行气、通络止痛为主。
现代康复理论认为,中风病发生后,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及功能上均具有重组及代偿能力,功能重组的前提是增加血流灌注。针灸疗法通过对相关穴位的刺激能改善脑部病灶血液供应,增加尚未坏死的神经细胞的活性,减少组织损伤,促进神经功能再造重塑,进而加快肢体功能的恢复。温针灸疗法作为一种针法与灸法相结合的产物,与传统针刺疗法相比,具有更强的散寒通络、行气活血之效,可以缓解肌肉痉挛,松解关节韧带粘连,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改善组织缺血、缺氧,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的修复大有裨益。本研究取穴点肩三针能治疗上肢运动障碍,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痿三针能治疗肌肉萎缩、无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