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歆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就业成为高校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人数的扩张带来了入学率增加,但也带来了急需就业人员基数的增大,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近两年来,疫情全球蔓延,经济下行并受到冲击,企业用工裁员成为常态。这种情势下,高校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在就业中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如何避免大学生出现“毕业即失业”的尴尬,从国家到地方,从高校到企业,从高校管理者到辅导员,从家庭到学生个体,都必须适时做出反应,精准应对。辅导员是学生就业创业的直接管理者,贯穿整个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始终,并帮扶学生提供信息、就业指导等服务,解决大学生求职的困惑;帮助学生做好自我认知和兴趣培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干什么,如何安排大学生活才能更好完成学业,求得一份事业;做好职业规划的引领者和启发者,在就业创业中举足轻重,不可替代。
辅导员所承担的工作涵盖内容多,事无巨细,也是学生记得最牢、接触最多、交流最深的教师。在学生入学时,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特点编成兴趣组,结合学生对于毕业后的工作意向进行分类,尤其在学生迷茫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对自身、对专业产生疑惑的时候,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指导,让学生能够认清自身价值,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补足短板,正确清晰地评估自身价值。
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的角色要贯穿大学生活始终,学生从入学初对专业的懵懂,到读书期间的职业预期变动,一直到毕业前的就业服务,辅导员及时处理因各阶段情况的变更学生产生的焦虑和变化,使学生平稳渡过难关。
辅导员直接掌握学生的信息和性格特点以及就业需求,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也会通过各类渠道到达辅导员手中,以最便捷、最迅速、最准确的方式确保全员知情,并对信息进行筛选。辅导员会根据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推荐优秀的毕业生直接获取信息,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把求职信息告知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做工作,促进就业的成功率。
高校通常会通过创业创新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内容向学生展示就业创业的可能,并给予一定的培训。“大创”项目和“挑战杯”项目的成果孵化,学校团委给予场地、税率等优惠政策的支持,在进行创业初期,把学校的平台作为支持后盾。大学生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创业能力,但走出校门后,面对社会的竞争,如何能让创业梦想落地,完成从学生身份向创业者身份的转换,尤其是对前景抱有高期待,是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对于可能会出现的高租金、资金链短缺、企业资质薄弱、销售渠道窄等困境如何化解,是需要大学生在创业前必须做好的预见。
部分大学生追求高薪水、高职位、好环境,但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除了具有学历以外,不具备其他优势。用人单位可能还面临对新人培训时增加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以及培训后学生“跳槽”的风险,所以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
对职场适应度不够,不习惯工作的节奏和要求,存在“等等看”的心态,不愿意就业,得过且过。有的学生对就业采取消极迎战的态度,就业选择过于随意,给钱就行,专业不挑,能力是否提升不管不顾,没有职业规划和短期长期发展目标。面对企业的用人标准和信息,学生仅有的就业专业知识在与用人单位匹配时出现距离,简历制作得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是“等靠要”,甚至对于辅导员给出的就业信息都忽略而过,把就业当儿戏,缺乏职场礼仪该有的着装准备和仪容仪表的准备,在求职中略显青涩。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辅导员要在纷繁的咨询中获取有利信息,看清职场的供求关系,及时将收集到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对供求的关注可以提前到学生入学之初,对专业走向进行判断,搜集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结合专业培养方案有意识地进行培训和培养,做好应对市场需求的准备,使学生就业时具备用人单位的要求,获得更有利于就业的机会。辅导员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可能的情况下与用人单位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可以提供实习机会和实践平台,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就业意识、职业意识、能力意识,以适应社会的迅速发展。
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竞争压力,应届毕业生要想脱颖而出就要与众不同。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多半无经验,但要求高。用人单位在选人过程中,首先筛选掉简历平庸的应试者,再从优秀者中筛选掉开出的薪金条件与实际能力不匹配的应试者。辅导员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特长,让学生有特色、有目标、有专业、有经验,在用人单位选人的时候,自带光芒,凭借专业和实践优势,获得工作机会。辅导员要把理念经常化、精细化地传递渗透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特长和能力,找准兴趣,挖掘特长,提前锁定用人单位,按要求做好准备,提高学生作为个体的综合能力。
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吸引了更多的优秀青年加入辅导员队伍中,并逐渐呈现稳定的发展趋势。在辅导员队伍中,青年人居多,这给学生工作带来了便利,减少了因代沟而产生的沟通不畅、价值观差距大等问题。辅导员青春有活力,看问题角度多元,又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能够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这在实际开展工作中能够将教育的本质与沟通的实质、思想工作的内容和教育管理结合起来,全面掌握学生的信息,以便更好地进行就业指导,做好就业信息的分类,结合学生的就业意向,保障人才的精准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