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太和中学 谢 涛 张倩倩
【主题词阐释】
科技的每一次革新都带来巨大的改变,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进。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互联网、智能手机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的幻想;高铁和共享单车改变了人类的出行方式;“天和”展翅沿地球轨道翩飞,筑梦天河;智慧社区随时随地让我们感受科技的便捷……关注科技生活,写好科技生活,成为备考必备主题之一。
【素材集锦 一】
坚持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最新发布的一份全球报告——《以科研的力量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显示:过去5年,16个可统计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领域中,中国在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和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等5个领域相关的科研产出居世界第一,15个领域的相关科研论文数量位居全球前十。
目前,科技创新的角色越来越关键,担当的分量越来越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在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跑道上,我国近年来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为服务民生、造福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从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到油气勘探开发、新能源技术发展不足,再到人民对健康生活的要求不断提升、生物医药和医疗设备等领域科技发展滞后问题日益凸显……这些体现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的实际问题,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2020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1年要重点抓好“八大任务”,其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被放在八大重点任务之首。立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点、站在“十三五”与“十四五”交界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列为头号任务,既显振聋发聩,又是顺势而为。
【适用话题】 创新、发展、基础、积累、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强国战略、核心竞争力
角度一:科学研究是基础研究,是核心竞争力的强有力支撑。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科技界正努力借助科学研究夯实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研究亟待加强。只有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才能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角度二: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原动力,是国际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让科技创新站上核心位置,将科技自立自强的先发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定海神针”,这是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任务。
角度三: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是科技解决方案更精准的前提。科学家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选择研究方向,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会更有利于寻找到科研选题和突破口。
学生运用示例:
以创新助力科技腾飞,方为强国复兴的必由之路。习总书记曾强调:“综合国力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主席之言,掷地有声。纵观历史,重视创新,发展科技者实力雄厚,于国际竞争中屹立不倒;忽视创新,墨守成规者落后世界,终被时代发展的洪流淘汰。正如著名企业家亨利·福特所言:“不创新,就灭亡。”古代中国,重视创新,四大发明,十二气历,凝聚古人智慧,吸引世界目光,一项项领先世界的成就使华夏民族威名远扬;步入近代,晚清政府夜郎自大,闭关锁国,忽视创新,终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任人宰割,经受百年屈辱。落后就要挨打,创新才能强大。在世界形势风云变幻的今天,我们更应不断创新,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让巨龙腾飞的中国梦!
(安徽省太和中学高一 隋濠宇)
【素材集锦 二】
2022年中国航天有看头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号发射升空,并顺利入轨,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大幕就此开启。这是我国航天史上值得书写的又一重要时刻。
2021年5月29日20时55分,搭载着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点火发射。约604秒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精确进入预定轨道。21时17分,太阳能帆板两翼顺利展开工作,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距离“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30天后,中国向空间站核心舱成功发出了第一件快递“包裹”。
建造空间站是我国探索近地空间的一个壮举,核心舱发射的成功,是良好的开局,也是更多挑战的开始。不久之后,中国空间站工程在今明两年将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发射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神舟十二号于6月发射,有3名航天员组成飞行乘组,成为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预计在轨驻留3个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将于10月实施,飞行乘组也由3名航天员组成,他们将在轨驻留6个月;2022年,我国将全面进入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一共规划6次飞行任务,包括两次空间站舱段问天、梦天的发射任务,还包括两艘货运飞船和两艘载人飞船的发射任务……空间站预计在2022年左右建成,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驻留,在轨运行10年以上,将向国际社会开放合作,提供全球共享的空间应用平台。
我国载人航天走的是一条艰苦卓绝的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勇气,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载人航天工程通过“神舟”“天宫”“天舟”等历次飞行任务,先后突破掌握了天地往返、空间出舱、交会对接、“太空加油”等关键技术,为空间站建造奠定了坚实基础。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立足自身条件,既考量当时科技实力,也对未来发展趋势有所前瞻。这使得中国空间站能够秉持规模适度、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的理念,力争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完成更多的太空科学研究和探索。
【适用主题】成功、专注、自立自强、团队合作、航天精神、压力与挑战、困难与梦想
角度一:勇攀高峰必需直面困难的勇气。从1970到2020,50年的太空探索历程,中国航天人面临着无数的挑战、巨大的困难,每一步都是中国航天人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的生动演绎。
角度二:硕果累累的背后是自信自强的坚定决心。有着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定决心,无论探索太空还是推动各领域科技创新,中国都将不惧任何困难和挑战。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发射任务的“双线作战”,到顶住几次航天发射失利的压力再创辉煌,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用自信心对待征途,交出的答卷让人敬佩。
角度三:团队合作、集智攻关协同创新是航天人的优良传统。航天是大融合大联动的创新。有效汇聚社会优势资源,有效发挥各类创新资源优势,完善航天创新体系,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好事,不仅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更是我国航天事业屡创新高的优良传统。
学生运用示例:
勇攀高峰,需要我们有直面困难的勇气。从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到2020年我国火星探测器的升空,中国航天人走过了无数艰辛。从“东方红”到“天问”的跨越,直面困难始终是他们恪守成宪的行为准则。张海迪有言:“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中国航天人做到了!嫦娥五号带回月球样品,天问一号首次深空制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50载历程,艰险与辉煌共存。纵观中外,直面困难而成名者,又岂在少数?德国音乐家巴赫,在哥哥的反对下偷抄曲谱,步行四百余里只为拜师学艺;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直面身躯的疼痛与命运的不公,于承担家庭重任之际仍不忘钻研数学而终成一代宗师。由此看来,直面困难者方能攀登人生之路的高峰。不回避,不逃脱,不推辞,敢于直面困难,才是解决困难的最好方法。
(安徽省太和中学高一 赵汗青)
【素材集锦 三】
智慧社区 便民惠民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治理及公共服务、智能小区等服务。智慧社区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
智能门禁、数字物管,已融入重庆两江新区礼嘉智慧小区居民马亚洲的日常生活。人脸识别进出小区门,3秒即可刷脸通过;突然下雨赶不回去,能通过App迅速联系物管帮忙收衣服;智能家居安防系统与物管联网,业主不在家时可开启外出模式,一旦家里出现陌生人的活动轨迹,会自动触发警报,通知保安迅速上门查看……几十项先进技术在礼嘉智慧小区内集成应用,让居民生活更加便利。
智慧社区能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为方便老年人获取社区服务信息,礼嘉街道与重庆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合作,试点开通了一个专属有线电视频道。老年人在家可以通过收看电视,直接获取街道、社区推送的惠民政策等综合资讯,联系社区服务机构、派出所,足不出户获得服务与帮助,如办理民政救助、参加社区老年大学、了解社区文化及公益活动等。这样一来,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也能轻松了解社区各类民生服务资讯,查到相关负责人联系方式,请他们答疑解惑。
目前,礼嘉街道富安社区已建成重庆市第一个24小时不打烊的便民服务中心。走进便民服务中心,居民可以直接与政务机器人互动获取政策资讯,可以与机器人对话获取法务相关资讯。“居民们希望增设智慧养老单项服务,使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更加智慧化、科学化;打通更多的政务服务功能,使更多民生服务在社区一级就能办理。我们将努力满足大家需求,让百姓生活更方便、更舒适。”礼嘉街道党工委书记喻宗华说。
【适用主题】民生、温度、惠民、科技发展 社会进步、以人为本
角度一:科技必须服务民生,智慧社区建设切切实实让百姓感受到科技的便捷与温度。智慧城市建设坚持打“民生牌”,既符合科技发展的要求,更符合百姓的愿景。这些更快捷、更便民、更人性的举措,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角度二:科技解决发展困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2.64亿,占比达到18.70%,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进程加快。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享受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便利,是老龄化服务的重点。智慧社区建设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高度,落实老年人养老需求,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角度三:需要促进科技发展。数据显示,2020年底,我国城镇社区数量超过16万个。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能够实现城市精细化治理“最后一公里”的智慧社区大有可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8部门联合发布的《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是七项重点任务之一。
学生运用示例:
以人为本,尽力惠民,方能让科技创新在当下走得更远更好。2021年春运恰恰印证了这样的真理,越来越多温心且贴心的服务措施的出现,让春运变得更有品质,让老百姓出行更从容。让科技更有利于服务民生,这些改变基于人民对更高服务质量的渴求上,获得百姓高度赞扬,体现科技创新应用要符合人民需求才真正有用的道理。而反观目前网络上的一部分所谓创新研制的“居家神器”,由于不符合人们日常生活需求而被迅速淘汰。这就告诉我们,科技创新当立足促进人民生活更美好,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才能走得更远。
(安徽省太和中学高一 吴梦瑶)
【素材集锦 四】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近日,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装置正式退役。这项让中国站在中微子研究世界前列的实验,是中美两国在基础研究方面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俄罗斯、捷克,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也对实验建设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大亚湾国际合作组由7个国家和地区、41个科研机构的2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取得了“发现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精确测量反应堆中微子能谱”等数项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
科学研究要自立自强,但不能闭关锁国。今天,中国科研机构和中国科学家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国际创新网络。以中国科学院为例,近年,中国科学院陆续与俄罗斯科学院、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签署了相关的科技合作协议;启动实施了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和“一带一路”科技合作行动计划;加快推动科研平台海外布局,在海外建了10个海外科教合作中心。而一批科学家在国际科学组织当中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担任了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主席。而开放的中国科技界,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科学家到中国工作。
【适用主题】独创、平台、开放、交流、效益 科学研究、合作共赢
角度一:科研不是闭门造车,而应合作交流。大亚湾国际合作组是在7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合作交流基础之上实现的共赢,共同取得了数项领先世界的科研成果。
角度二:好的平台,事半功倍。大亚湾国际合作组是最大的中美国际合作项目,这一平台的搭建有利于调动各方优势资源,组成更专业的团队,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实现效益增值。
角度三:实力决定平台。中国科技发展正在从跟跑进入“并跑和领跑并存”的时代。实力的提升改变了我国在国际合作中的地位和态度,我们将以更加积极和开放的胸襟来迎接挑战与合作。
学生运用示例:
科技不分国界,科技需要开放合作。涉及中微子研究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装置正式退役。该项目作为中美两国在基础研究方面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在多国科研人员的攻关下,取得了“发现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精确测量反应堆中微子能谱”等数项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谱写了人类科技史上开放合作的雄伟篇章。陈澹然有言:“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此话甚是。闭门造车不能谋万世,合作交流才能实现全局把握。纵观古代,也正是开放合作才推动了人类的繁荣。强盛唐宋,三大发明造福世界,一时天下无双;天文历法领先别国,谁与争锋。泱泱华夏,科技交流,丝绸之路,带来技术变革。而近代中国,闭关自守,蒸汽时代仍男耕女织,终遭列强侵略,任人宰割。历史将继续证明,开放合作才能谱写新的画卷。
(安徽省太和中学高一 陈煜)
【素材集锦 五】
评价体系“破四唯”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上深刻指出,要加快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要求“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我国持续深化评价体系改革,破除“四唯”,有关部门先后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以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
近年来,我国科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存在,亟待从制度层面进行补强、从治理层面加以规范。评价体系“破四唯”,深化改革,才能使科技工作者不受论文、奖项的牵绊,心无旁骛、轻装上阵,才能更加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让科技创新真正服务于国家需要。这些“破四唯”的举措,有利于建立潜心研究和创新创造的评价制度,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在全社会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让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适用主题】诚信、创新、自主权、评价体系 制度保证、科研成果、科学家精神、学术造假
角度一:制度保障是最有力的保障,评价引导是最有效的引导。完善评价体系是推动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然之举,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科研导向和学术成果。
角度二: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对科学工作者从思想政治、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专业发展等进行全方位评价,更有利于弘扬坚守初心、淡泊名利、潜心钻研、铸造精品的科学家精神。
角度三:正确认识成就与短板。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当下,在科技硕果丰收的今天,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同样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正视问题,重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学生运用示例: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破除“四唯”,为研究者正风,为科学家铸魂,这一举措深入人心。近年来,我国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科研能力逐步提高,但仍存在着“四唯”的不良导向。览中外,跨古今,我们可以发现,没有哪一个研究者是全凭论文或学历而获得非凡成就的,也没有哪一个科学家是因奖项或职称而做出卓越贡献的。因此,我们应在评价体系方面破除“四唯”:破除唯论文、唯学历,是为让科研人员能心无旁骛,潜心研究,不被牵绊;破除唯职称、唯奖项,是为了让科研人员能静心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不受干扰。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方能弘扬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科研之风,方能树立不惧挑战,为国贡献的科学家精神。
(安徽省太和中学高一 刘昊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