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博士: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2021-12-02 03:58作者石羚源自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
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黄国时评信念

作者:石羚 源自: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

点评:湖北省江陵县第一高级中学 徐小平

(警策立骨,对比振篇)

开栏语:

多阅读、学习大报时评,我们写作可得事半功倍之效。一来时评是新闻+观点的集合,我们不仅从中可以获取素材,而且可以直接提炼出正确且新颖的观点。二来大报时评经过重重把关,语言精到、用词典雅,可以有效解决我们作文语言干瘪无味、老套陈旧之弊病。为更好帮助大家学习时评,我们特开辟“时文精读室”栏目。本期我们从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精选时评,逐句批读,辅以总评,希望大家开卷有益。

不久前,一篇2017年博士论文的致谢让亿万网友泪眼婆娑。(泪眼婆娑,揪住心,定住调)朴实真挚的文字毫无半点致谢的套路,黄国平借此道出了一路走来的坎坷与感悟。(点出“致谢”的真诚本色,顺带一击当下众多惹泪套路)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中学,到西南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一步步走出大山的足迹,也是黄国平一步步改变人生的轨迹。(连用两个“一步步”,完成从具象到抽象、从事例到事理的转换)

(开头段简述人物的事迹和网友们的感动,为下边议论张本)

父亲因交通事故离世,照顾自己17年的婆婆下葬时只有一副薄薄的棺材,年少的他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家徒四壁、下雨天靠竹笋壳塞住瓦缝,学费没交、用以维生的黄鳝却被父亲偷卖了换酒,贫穷不断磨损着他内心的希望。拖欠学费被老师约谈,夏天光脚冬天寒衣的穿着,几乎成为压垮尊严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样的生活现实而残酷,沉重而辛酸。(这些文字可以看作围绕论点剪裁论据的最好例证。黄国平的“致谢”原文有一两千字,作者在转述时却只抓住原文中的关键事情,比如婆婆薄葬、竹笋壳塞瓦缝隙、拖欠学费等和一些关键词句,比如“贫穷磨损内心”“压垮尊严的最后一根稻草”等,为下边的论述盘马弯弓,以求做到丝丝入扣,笔笔不闲)“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出自泰戈尔的《飞鸟集》,点题),感谢不堪回首的岁月需要强大的勇气。举重若轻,或许正是黄国平在生活中沉淀下来的智慧。(“举重若轻”一词提炼出黄国平的风骨,透出一种思辨)

(本段概述了黄国平的“艰难困苦”,又阐述了他的“玉汝于成”,一种以歌报痛的智慧)

人们感动的不是接踵而至的苦难,而是苦难中积聚的力量。(“不是……而是……”的正反论证,突出了黄国平的“猛士精神”)如果说悲剧是明明知道命运却无可奈何,那么黄国平就抓住了深井中唯一的绳索,在密不透风的晦暗生活中看见微光,改变了几乎写就的结局。(“如果……那么……”的假设论证,“深井中唯一的绳索”“微光”的比喻论证,成就了一组上好的哲理句,也写就了黄国平那种与命运死磕的精神)支撑他的是考试后领到的奖金、一墙的奖状,以及奋斗不被辜负的时代。(“奋斗不被辜负的时代”,此语一出,点亮全篇的论述)从小山坳里的放牛娃到中科院的博士生,这条路他走了整整22年。与其说“命运到底还有一丝怜悯”,不如说命运劈头扔来一个个重担,他用小小的肩膀慨然负扛。(“劈头”与“慨然”、“重担”与“小小”对举,人物的猛士精神立见)

(本段重点阐述黄国平在苦难中积聚力量的一种强大)

人们感动的不是令人歆羡的人生成就,而是坎坎坷坷的奋斗故事。(此句与上段构成段首呼应)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一句话羞煞读书人,(前句为物质之困,后句为精神之窘:承上启下)面对物质和精神上的压力,黄国平记不清有多少次快扛不下去。他所遭遇的困难,与你我如此接近;他有过的犹豫、失望,每个人都真切可感。(由此及彼,让论述下沉现实。)世界上哪里有那么多过五关斩六将的“开挂人生”,黄国平用历尽风雨见彩虹的经历,指出一条每个人都可以复制的成长、成才、成功(三“成”,层层递进)之路。

(本段重在阐述黄国平的奋斗故事为很多人指出了可供学习的成长之路)

越是路途艰险,越能看出信念的力量。对于黄国平而言,这个信念不过是“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有人难以理解,这样简单的道理如何支撑数十年寒暑?(“简单”呼应“不过”,开启设疑,也开启“支撑”的奇迹)的确,同样的道理,有人视为信念,有人权当空话;有人埋在心底,有人挂在嘴边。(在若干“有人”的转换间,呈现出“信念”的重要性)风雨之中志愈坚,生活的磨刀石让信念愈发闪亮。(磨炼是青年最好的成长礼,实践是青年最好的墩苗田,然也)相反,“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背后,或许正是因为优裕的生活磨去了动力、波澜不惊的节奏消减了改变的冲劲(写出了很多人的“温水青蛙”之患)长此以往,温室中的花朵将再也经不起风雨,失去信念的人将不再相信奋斗的价值。(从反面论证了信念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本段重在阐述一个简单的信念就可以支撑起人生的大厦)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充斥着读书无用的无稽之谈、一夜暴富的成功鸡汤,靠阶层固化、财务自由等贩卖焦虑的声音不绝于耳,靠丧文化、摸鱼生活来打消斗志的文章层出不穷。(此句一出,开启正本清源之路,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明白当下流行的“读书无用”“一夜暴富”“阶层固化”“财富自由”“丧文化”“摸鱼生活”等论调,都是消磨斗志的无稽之谈,极大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一些人因此改变了初心,放弃了价值,开始怀疑一切、自我放逐。这则致谢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重申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常识,反对了“听天命”而不“尽人事”的颟顸(读作mánhān,糊涂而又马虎的意思)。(“致谢”的可贵之一在于重申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常识。注意,只是常识,很多人却迷糊了,所以“重申”才有意义)

尤其在活力奔涌的流动中国,在脱贫攻坚催生山乡巨变、教育均衡助力机会公平的当下,黄国平、刘秀祥、钟芳蓉们的努力不会被生活所辜负。(“致谢”的可贵之二在于证明了贫寒学子的努力不会被辜负,因为是处在“流动中国”“脱贫攻坚”“教育均衡”的中国时代。全文因有了这么一句,就与一般谈“致谢”意义的文章不一样了,它使全文有了格局,有了时代强音)“没有什么人生是不可能的”,应当成为每个人心中最为笃定的信念。

(本段破立结合,阐述黄国平“致谢”的两重意义)

生活向上,时间向前。(此句可作为文章的副标题)当年那个煤油灯下写作业的孩子,如今已成为实验室中忙碌的科研工作者。但正如黄国平自己所说: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功业已成的乡里早已不是少年,鬓毛已衰的游子又何尝年少?(以退为进,为逼出下一句)唯一年轻的,就是依靠奋斗的信念、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对待生活的真诚。(这便是黄国平能活成光的原因。归结了全文的论点)怀揣这份初心与信念,愿每个人都能走到梦想的彼岸。这正是:以肩担苦难,命运得改观。千帆虽历尽,归来仍少年。

(结尾收束在黄国平的“年轻”上,那就是“依靠奋斗的信念、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对待生活的真诚”。回扣素材)

总评:

这篇时评挖掘出了励志博士作为“真的猛士”的核心元素——直面惨淡、信念如磐、不懈奋斗,并将之上升为人们身心之永恒年轻的要义,这就使得个体事迹的论述有了哲学意义上的普遍升华。更重要的是,文章还能将黄国平等的努力不被辜负,深层定位于“流动中国”“脱贫攻坚”“教育均衡”的中国时代带来的奇迹,而不仅仅限于个人努力,如此论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使全文立意周全而高格。且行文破立结合,在“树人”的同时不断顺带一击地治病“救人”,对诸多“套路”与无稽之谈予以抨击与粉碎,如此便能给予人们更多的导向与引领。因为站位高,所以呈现出的语言也是精警有力的,出现了诸如“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一句话羞煞读书人”“风雨之中志愈坚,生活的磨刀石让信念愈发闪亮”之类值得铭记的好句,让文章有了燃点。

猜你喜欢
黄国时评信念
巴氏钝绥螨对普通大蓟马的功能反应及田间防效
一种催化器储氧量的测试及计算方法
有一种信念,叫“中国红”
不会说话的人回来了(小说)
走红的博士论文致谢里,闪烁着两束不灭的光
为了信念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围墙的信念
把新闻时评做成报纸的亮点
漫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