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矿泉水,三个馒头,就是一餐。近日,一条90后北大数学老师的视频爆红网络。他就是韦东奕,15岁拿下IMO国际数学竞赛金奖,18岁保送北大,哈佛还为争取他不惜打破百年校规。
这位北大数学老师一夜之间圈粉无数!
网友称其为超脱外物的“韦神”。
韦东奕接受采访时自我介绍称,“我是北京大学数学系2010级本科生、2014级研究生,反正现在是老师,是北大的老师”。
就这么几句简单的介绍,却让很多人望尘莫及。
多维运用示例
维度一:拒绝做“精致利己主义者”
【素材链接】
韦东奕于1991年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教授。身为数学系教授的父亲,对他的影响深远,如今对数学的热爱,主要来自父亲对他的影响。
韦东奕从小就展现出对数学的兴趣,小时候就喜欢看数学的启蒙读物,而且可以专注地一看就是一上午。小学开始,就展现出自己在数学上的惊人天赋。
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韦东奕在小学就一直数学拔尖,学习和领悟能力要比其他人快很多。
14岁就被破格录取到了奥数班,凭借数学天赋,直接跳过中考,被“保送”到重点高中。这才是他天才之路的开端。2010年,因在数学领域的优异表现,“北大四大疯人院之首”的数学系向韦东奕抛出了“橄榄枝”。2019年,完成博士后工作的他,成为北大数学系的助理教授。
【写作范例】
超高天赋与外在形象的反差,实在很符合一种“天才叙事”,而这种叙事其实我们也不陌生,曾经全国知名的陈景润也是这样的。当然,时代不同,韦东奕的命运也要顺利很多。他的学术生涯应该说是起点很高了,有很大机会获得更大的学术发展,“韦神”的传说大概率将会续写。
近些年来,“精致利己主义”成了一种对某些学者的评价,学术丑闻也不鲜见。正因如此,韦东奕在当代的我们常见的学术群像中,很有一种“返璞归真”之美。
维度二:不要把天才拉到凡间
【素材链接】
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他生活的日常,让他的形象不断地丰满起来:他觉得纯净水的制作过程污染环境,常步行10多分钟去教学楼接开水;他觉得空调浪费电,于是将遥控器束之高阁;他甚至觉得开灯浪费电,于是经常躺在宿舍的床上,在黑暗中思考数学……
【写作范例】
网友对于这类天才,总是爱用凡人的视角打量一番。比如情商高不高、生活能不能自理、这个形象找不找得到女朋友之类。其实这种担心没必要,不要总想着把天才拉到凡间,用芸芸众生的生活阅历去规训他。对于天才型学者,还是希望他能够保持一种学术意义上的纯粹,继续追求皇冠上的明珠,而非急匆匆地用平凡视角来解构他。
维度三:让我们共同珍惜这样的人才
【素材链接】
还是北大的大一新生时,韦东奕曾一人单挑清华大学。在国内最高水平的数学竞赛——“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上,五个竞赛科目,韦东奕个人获得了四个金牌,并获得当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个人全能奖,让清华大学尴尬不已!
他,愿意为国家多做一份贡献,选择留在祖国。当时,麻省理工(MIT)等多所世界名校主动向他敞开校门,哈佛更是为了他不惜“打破校规”——只要他愿意来哈佛读书,可以直接免掉英语考试。但韦东奕依然选择留在了国内,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后留校任教。
【写作范例】
韦东奕似乎让我们看到一种学术从业者本应有的状态,那种纯粹与质朴,更像是大学本质意义的回归。而这些,在舆论视野里恐怕已是一种稀缺之物,也是今天亟须强调之物。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学术圈能够珍惜这样的人才,给他更大的发展空间。毕竟,中国基础数学研究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希望有着纯粹学术追求的年轻学者,可以获得更多的人生机会。
韦东奕身上凝聚的专注、坚持与信念,值得成为一种“正能量”,去鼓舞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