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泓亦
(华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物质需求,更为看重精神上的需求与享受如“艺术审美体验”。在现代美学范畴中,审美体验指人在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审辩中所达到的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一种极为强烈的人格、心灵的高峰体验。审美体验受到审美意识的影响和制约。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和工具,凭借一定的技能,探寻不同的精神表现范式,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着其特殊的审美意味,而要想感受到这种意味,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油画虽然作为舶来之物,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人文情怀、独特的视觉表现形式,已然在我国绘画领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并运用于审美意识训练之中。
油画艺术教学作为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美术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这也对高校油画艺术教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油画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亟需寻求有效对策,促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推动油画艺术教育良性发展。
当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油画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过于陈旧,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依然存在。表现在油画审美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往往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学方式仅仅只是将自己的审美理解硬塞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接受。教学过程中,缺乏鼓励学生讨论,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与交流,课堂氛围枯燥无趣,学生兴趣缺失,教学质量自然很不理想。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把控课堂,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全体学生依照自己设计的步骤学习,强调学习的“统一性”。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维护课堂秩序,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忽视了学生在油画基础、生活经验、教育经历、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性,使部分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度,淹没学生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创造性,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班级两极分化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
在一味强化技艺训练、理论知识灌输的传统油画教学观念下,油画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单一。油画示范性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油画个性语言的发展,理论知识的灌输极大地消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以及个性化发展,对于油画审美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提及。
审美意识,是审美活动中人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主要包括审美的感知、感受、趣味、理想、标准等各个方面,是审美心理活动进入思维阶段后的意识活动。审美意识的提升表现为审美视野的不断扩大。油画艺术教育中审美意识培养的举措可概况为以下几个方面。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与受教育者的心理意识发展水平相吻合,使教育传导的知识信息能够为受教育者所接受的原则。因此,教师在油画审美教育开展中,最为首要的任务便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与年龄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与合理落实。根据艺术审美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人在0-3 岁期间属于前审美阶段,3-7 岁期间属于审美心理逐渐萌发的阶段,6-12 岁期间属于艺术审美阶段,12-18 岁期间属于艺术性审美发展阶段。学生的思维一般是从直觉行动思维逐渐发展至具体形象思维,最终发展成抽象逻辑思维,而且整个过程有着很大的变化性。在这些思维中,形象思维扮演着重要角色,地位也十分的稳固。依据形象思维,人们在理解与认知油画作品的时候,往往以形象感当做依据进行作品的评析,而标准则是自身形象感觉,这种审美教育侧重于接收照相式的作品。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成长环境、心理喜好的学生选择不同题材、类型的油画作品开展审美意识教育。如意大利画家乔尔乔内的《暴风雨》(图1),该油画作品采用几乎接近照片的写实手法对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村落进行了描绘,观者可从画面中直观地感受到光与空气,听到雷电轰鸣等,十分符合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审美需要。
图1 意大利 乔尔乔内《暴风雨》
油画风格类型多样、表现手法丰富、色彩、肌理与质感鲜明个性,不同审美需求的接受者总能在不同风格类型的油画作品中找到自己喜爱的风格。人们对油画作品的审美接受分为二个层面:第一层面,油画作品图式、符号的视觉审美。这个层面接受者的审美感受较为直接,在极短的时间里并能分辨作品的风格是否符号自身的审美爱好;第二层面,油画作品蕴藏的文化。这个层面接受者的审美感受较为间接,一般接受者需要一定的知识进行审美引导,在这个审美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的利用自身的知识含量作出审美选择、审美思辨。因此,从认知角度上来说,当人们可以正确认知油画作品的时候,自身思维便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能获得很好的提升。因此,在油画审美教育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审美爱好的差异性,更应该帮助学生发掘审美潜力,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类型、历史时期的油画作品,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与训练,丰富学生油画知识存量,促使学生的知觉综合能力获得提高,最终实现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发展。
古人有“美教化,移风俗”,礼之教化的说法。艺术用高度提炼的形象反映现实,比现实更具典型性,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油画艺术家的作品是其本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其情感、思想的呈现,这种情感可以通过欣赏着的审美而传达,以此达到审美情感和思想共鸣。在思想与情感上满赋正能量的油画作品,具有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以此维护社会秩序与文化伦理关系。因此,对油画作品文化内涵的分析、诠释,是油画审美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
审美,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复杂而高级的精神活动。油画以独具魅力的色彩造型、材料之美、技艺之精再现自然美、理想美以及形式美,大大丰富了人类的视觉和精神世界,使得也使人们的艺术审美与思想境界获得巨大的启迪。如受到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价值影响的“意象油画”。意象油画关注强调作者个人意绪和直观感受的表达,作品形象不以形象的逼真描绘为目的,追求“不求形似”即“取其意气所到”。中国意象油画区别于西方油画艺术最大特征是它以中国人特有的东方文化精神和审美取向为基础,它不拘泥于物象具体的形体、色彩等的描绘,追求一种对自然的全身心的体味方式,一种精神的超脱。强化以中国意象油画独特的审美内涵,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精神、文化包容度、民族审美心理等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造型意识”是油画艺术极为核心的关键词。油画造型意识主要通过油画技法,将色彩、光感、线条、质感、肌理、笔触、空间、明暗、构图等多项造型因素综合地或侧重单项地体现出来。在油画作品鉴赏中,人们往往被油画作品的整体画面而吸引,被精微的细节刻画而征服。如中国画家冷军的《采石场》(图2),断裂的大山在整个画面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作者通过密集厚重的用笔和粉褐色,将岩石的冷峻与质感很好的展示了出来。同时,在面对各个岩石的时候,也是精雕细刻,使得观者一种细致入微的感觉。该幅油画作品主要就是借助层层的油菜引人进入山体中,进而获得坚强刚与沧桑感。这幅作品从表面上看起来比较简单,不过却有着很强的震撼力。在很多时候,审美意识给人们带来的生命开拓与人生体验的作用是很大的,甚至还能让人产生一种高峰体验感。这就好比是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所说的:“很多人说艺术影响了生命的存在,其实真正影响到的还是审美的质量。”
图2 中国 冷军《采石场》
油画艺术教育包括油画艺术欣赏教育、油画艺术理论识教育和油画艺术创作教育。油画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审美意识的提高,反过来审美意识的提高又有助于油画创作、欣赏水平的提升。审美意识、能力的提高在油画艺术欣赏、创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对画家文化素养、绘画造诣整体的升华与推进。
与其他学科一样油画属于一种文化现象。油画的学习,就是认知这一艺术形式内容与内涵的过程。审美是人们把握与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手段,是人们对世界解读过程中追求的一种精神享受,审美活动有着很强的情感性与形象性。借助油画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和准确的理解油画作品,把握其中的内涵。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在不断培养学生油画审美意识的时候,学生的文化素养也会跟随着不断提高,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进步有着很大的帮助。
油画艺术深厚的文化艺术沉淀,丰富的风格样式,经典油画艺术家的传奇人生,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同时,图像传播的跨语言性以及直接性,使油画艺术有着天然的文化传播优势。油画作品可以通过画面的符号和图式向观众传达各种信息,如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季节的风土人情,以及不同艺术家的精神风貌与艺术追求。油画欣赏是体验、隐性、默会式的学习方式。相比较于文字,图式、符号的情感传达更具直观性,借助油画审美教育,学生的精神世界会得到进一步打开,学生的艺术视野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拓展。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教是要给学生生存的常识、知识和经验。育是要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审美能力是人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能力是后天培养的,发展审美能力,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如果在油画教育中只关注学生油画技术的培养,而忽视了审美能力,那最终我们油画艺术教育培养的人才仅仅限于“画匠”。
审美教育与油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油画艺术教育中对美的鉴赏、对精神世界的构建等方面的学习,都包含在审美教育中。审美教育中对学生感知美的能力、道德修养、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教育,也渗透到油画艺术教育中。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油画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自身的价值与作用并不局限于表层的观赏,更为重要的还是其艺术教育与启蒙教化的作用。为此,加强审美意识在油画艺术教育中的培养,着实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力、鉴赏力与接受力,促使学生不断超越现实认知的局限,提升创造性想象力和审美情感,形成审美自由心态和观念,为其今后艺术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