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男
摘要:在学校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普遍存在着禁果效应的心理学现象,简单的说就是老师禁止学生做的事,学生越是感兴趣,并且会想方设法地去做。作为教育的执行者掌握学生的心理规律,对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是作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禁果效应的运用进行探讨,以求更有效地教育学生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禁果效应;心理学规律;教学管理
一、理论背景
禁果效应,是指一些事物因为被禁止,反而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使更多的人们参与或关注。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人越是想把一些事情或信息隐瞒,越会引来别人的兴趣和关注。人们对你隐瞒的东西充满好奇和窥探的欲望,甚至千方百计通过别的渠道试图获得这些信息。而当这些信息突破你的掌握,进入传播领域,就会因为它所具有“神秘”色彩被许多人争相获取,并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从而与你隐瞒该信息的愿望背道而驰。
从心理学方面来理解,这种“禁止”其实是个体外部的刺激物,这种外在的环境刺激成为产生行动的驱动力量,是动机产生的诱因。所谓诱因是指能够刺激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人们会在这种“禁止”诱因的作用下,使个体为了不断满足自身的好奇心的需要而产生相应的行动,从而逐步趋近目标而满足相应的需要,并引起相应行动。这样无法知晓的“神秘”的事物,比能接触到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并能更加激烈地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愿望。
在教学中,禁果效应大多表现为老师禁止学生做的事将成为学生们的“神秘”事物,可望而不可求,学生们在心里产生了很大的渴望,并被那些被禁止的事物深深地诱惑着,甚者可能会采取主动地方式去触及“禁果”。
二、探索尝试
在教育教学中,禁果效应将随时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不论是在班级管理中,還是在学科教学中都有运用禁果效应的机会。我们应该按照心理学的规律,以人为本,分析学生的现状,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和教育学生,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不要把某些事物刻意地说成“禁果”,以免人为增加学生对此事物的吸引。
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越是禁止的东西,他们想获知的欲望就越强。对一些不好的事物不应人为地强化其神秘感,这会反而引起学生的吸引力。因此在否定不好的事物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妥当的语言引导。
【案例】我所在的学校是所寄宿制的学校,每日的学习生活使得学生没有太多的清闲时间,只有晚上回寝室后才会空闲许多。因为这种空闲,上学期有班级曾发生学生在寝室看小说的现象,影响了学生晚上的睡眠。这学期开学的班会课上,未雨绸缪的我就强调不得在寝室里看小说,并苦口婆心地说明看这些书有什么不好。课后,我自以为道理讲的很透彻,学生们会很快接受,分清对错。但事与愿违,几周过后,从班委处得知寝室里看小说的人数急剧增加。我当时感到很恼火,立即处理了那些“违法乱纪”的学生,并狠狠批评了他们,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事后,经过认真思考,我认识到这是我人为地增加了学生们对小说的神秘感,使得部分学生认为小说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事物,总想去偷偷地看几眼,以满足内心的好奇,从而产生了禁果效应。因此要赶快疏导,找到消除这种诱因的合适方法。再三思考后我决定:把每个寝室的“杂书”全部收掉,但不是没收,而是寄存在班级的图书角里。并规定学生可以在教室里适时地自由阅览,对喜爱的健康的书可以光明正大的阅读,学期结束后表现好者把书再带回家。若不遵守规定的同学将会被取消阅读的资格。此规定一出同学们纷纷把那些小说都放在图书角里,而且在完成作业后阅读喜爱的课外书,从此再没有一位同学在寝室里偷偷看小说了。
【分析】在此案例中,老师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增加了小说这种诱因的神秘感,学生们对此诱因产生了很强的兴趣,并在这种诱因的驱动下产生了满足内心好奇感的行动—看小说,使得禁止的事反而成为了有吸引力的事。
第二,可以要把学生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由于学生们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对老师们要禁止的事物很是感兴趣,因此,老师可以顺水推舟,让学生对一些不喜欢的事物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一次数学整理课,因为要讲解一个灵活性较大的题目,我很担心学生们会有畏难情绪而不认真听讲,所以上课之前我心里很没底。就当我走进教室时,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我走上讲台后,双手无力地放下手中的书,故弄玄虚地说:“哎,同学们,我这里有道题,本来想让大家做一做,但,我自己想了好久现在还没做出来,担心你们做不出啊!”学生们一看我这情景,先愣了会,眼睛眨吧眨吧,马上劲头就上来了,好像是说平日里一贯思维慎密的数学老师也有做不出的题目,这题目一定会很有意思。此时,已经有同学开始请求道:“老师,让我们看看这题目吧,我们试试!”我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把题目写在黑板上,全班同学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不一会儿,就有同学就开始举手了,一个,二个,三个···,我拖着长腔说道:“不可能吧,有同学这么快就解决了啊!”有位学生骄傲地说道:“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哦!”过了会,我便请了几位学生说说思路,当我听到他们清晰的解题思路时,我心里暗喜,这方法还真有效果。我故意装作甘拜下风迎合道:“果然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样看来,这类题目应该能学会喽,那我们开始归纳总结,有信心学好吗?”学生齐声回答:“有!”学生们斗志十分高涨,这节课顺利解决了难题。当我走出课堂时,心里欣慰了很多,也感受到了禁果效应在课堂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分析】在教学中,可以选择性地给困难穿上漂亮的“外衣”,使学生对它感兴趣,并产生饱满的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三、完善和反思
禁果效应在教育和教学中的应用很是广泛,但同时它又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只要能巧妙地利用禁果效应,那么在处理某些事情时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操作前提。禁果效应之所以能够产生,是因为存在着良好的诱因。如果想充分运用禁果效应首先必须找出事件的诱因,并分析这个诱因对学生吸引程度的大小,如果偏大需要降低其诱惑性,如果偏小就需要增加辅助的诱惑性。如:学校禁止学生上网吧,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制止,不宜一味的否定和批评,以免人为地增加了诱惑性,要以取得学生充分认同和理解为准,使学生能主动去思考,分辨是非。
2、操作过程。在禁果效应即将发生时,对于需要加强的诱因,我们作为引导者要不断向学生强化诱因的存在,并不断鼓励支持学生勇敢去探索,培养学生敢于向未知探索的精神,增强心理耐受能力,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能力,尽可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为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3、操作结果。当禁果效应起到促进学生学习时,要及时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知难而上的可贵品质,充分肯定他们所做的努力付出。这样为他们的后续努力会保持一个很好的发展基础,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之,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把心理教育与青少年成长的生理特点有机结合,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密切融合,多角度运用心理学原理于学校的教育管理中将会推动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胡均,王昱.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