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一环,充分融入高等教育学生资助育人体系建设,对未来一段时期内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持续帮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旨在立足高等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和特点,挖掘新时代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涵,探析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资助育人;高等教育;学生资助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明确了劳动教育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内容,它一方面关乎学生的成长成才,另一方面也关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1]高等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发挥促进劳动教育在教育实施各个环节融合相长的功能,充分增强劳动育人成效,助力新时代人才培养。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的现状
学生资助工作是高等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更关乎国家民生和教育公平。当前,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已实现从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阶段全覆盖,为贫困学生顺利入学和安心就读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但学生资助工作仍面临以“灌输式”资助为主的局限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教育部也多次提出要构建发展型资助模式,促进贫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资助工作正逐步从保障型资助转为发展型资助,不断探索注重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相融合的新时代资助模式。
“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通常被定义为“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2]高等教育是学生从校园跨入社会的关键衔接阶段,也是人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将劳动教育融入新时代资助育人体系建设,能有效引导贫困学生培养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以劳动过程锤炼贫困学生脚踏实地、用双手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实干精神。
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地区或城乡低收入家庭,其自身往往从小就具备劳动精神并拥有劳动经历。在遵循新时代劳动教育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资助育人体系,将贫困学生勤恳务实的劳动精神继承发扬,注重贫困学生的精神塑造和能力提升,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资助育人中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全方位育人作用,对为学生进入社会自食其力、成才报国打下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的原因
现有资助育人体系中劳动教育存在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劳动教育观念导向单一,高等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劳动主动性和价值观导向不足,导致学生主动通过劳动获取资助的意识不足,缺少通过劳动培养自强自立精神的意志品质;二是劳动教育实践体验不足,高等教育阶段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关键一环,对培养学生实践经验和能力尤为重要,但现阶段包括各级各类奖(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物质资助政策多为“灌输式”模式,导致学生缺少获得劳动实践的有效途径;三是劳动教育融合模式落后,劳动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依靠单一的学校劳动教育和劳动体验,难以实现对学生劳动精神、劳动意识、劳动实践的全面培养。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1.勞动教育是落实学生资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实保障。
我国正处于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过渡节点,作为教育脱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资助工作将持续致力于培养爱党爱国、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贫困学生,为贫困学生主动脱贫致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全面成长成才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支撑。在学生资助事业中融入劳动教育,培养贫困学生以劳动亲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工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根本保障。
2.劳动教育是培养贫困学生自立自强意志品质的有效途径。
自古以来,一代代中国人正是凭借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宗旨是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倡导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追逐人生梦想,这正契合了资助育人的教育目标,即在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和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为其提供正确价值导向和道德品质的培育平台,引导贫困学生正视清贫家境和出身,传承发扬劳动美德,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劳动教育是促进贫困学生全面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2019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指出,“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提升和就业摆在资助育人工作的突出位置。”[3]学生资助工作要在保证精准资助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资助育人体系建设,致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锻炼专业技能、就业创业实践能力。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大多设有勤工助学、企业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专项资助,将劳动教育引入资助育人体系,深度融合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在服务性岗位上见习实习,树立服务意识,实践服务技能;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的指导方针,对促进贫困学生综合能力提升,适应社会发展,创造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的路径对策
1.加强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的顶层设计。
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的顶层设计,是把牢劳动教育指导原则和基本方向的前提,是发挥劳动教育育人成效的坚强保障。一是要紧密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强化马克思主义在劳动教育的核心指导地位,使其与以“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为核心目标的资助育人工作机制有效融合,以最大化劳动教育育人作用发挥为原则开展工作;二是强化以职业道德培训、劳动合同法规意识、劳动服务奉献等为核心的主题教育活动体系,注重对贫困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品质的综合培养;三是深入理解资助育人体系建设内涵,将劳动教育的指导原则、实施办法、奖惩机制等形成规章制度,推进劳动教育有关政策制度扎根落地,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加强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的环节设置。
科学化设置资助育人体系中劳动教育环节,对落实劳动教育合理融入并发挥育人成效十分重要。一是在物质资助方面,强化勤工助学对贫困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教育,积极拓展勤工助学用工形式,提高岗位数量和质量,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劳动技能和养成劳动习惯;二是在精神培育方面,强化劳动教育对贫困学生意志品质培养,开展受助学生主动服务和回馈社会志愿劳动,积极引导贫困学生养成自立自强、感恩回馈意识;三是在能力提升方面,依托企业实习实践、就业创业大赛、发展咨询座谈等活动,强化劳动教育对贫困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3.加强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的协作融合。
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应注重因地制宜施策,在提供足够的经费、制度、队伍建设、监督保障等支持下,促进相关政策和举措高效融合。一是提高劳动教育在资助育人中的重要性认识,引导学生以适当的劳动获取保障性收入、缓解家庭经济负担,进而获得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认同感,与资助育人体系中“扶智”和“扶志”相呼应,达到协同育人成效;二是推进资助育人体系中劳动教育个性化、针对性的课程和培养模式设置,协同教务部门商讨劳动教育学分置换工作,保证学生将精力专注于劳动实践;三是搭建“政—校—企”协作平台,为贫困学生实习实践创造机会,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拥有充足参与社会或模拟真实劳动场景的就业创业实践机会;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劳动教育培训、聘请专业指导教师、成立劳动教育工作室等方式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将劳动教育成果引入教师工作队伍年度考核体系;五是设立奖惩监督机制,对在劳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人及团体奖优表彰,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参与劳动,对在劳动中存在不劳而获、违反诚实守信等劳动公德的学生开展警示教育,督促及时改正。
总结:
高等教育学生资助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将劳动教育充分融入资助育人体系建设,对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深入挖掘新时代劳动教育根本内涵,以加强贫困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为目标,将劳动教育与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中学生精神培育和能力提升的实践教育活动有机融合,促进服务贫困学生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积极转换,构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育一体’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有效帮助贫困学生从根源上阻断贫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宋紫月.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及发展策略[J].新西部,2020(18):149-151+98.
[2]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學刊,2019(02):82-84.
作者简介:张骁(1991—),男,汉族,辽宁省铁岭市人,职务:东北大学学生指导服务中心职员,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