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劲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既要在思想上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自身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从而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随着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数学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采用适合的策略与方法开展教学。要想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就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
一、引导学生善于观察
观察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特别是在数学学习中,良好的观察能力可为学生学好数学提供保障。因此,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系统而有序地进行观察,并能在观察中学会思考,懂得探究,以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图形的平移》时,教师要通过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回忆三年级时所学的平移、旋转相关知识,让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教师结合课本上的图例,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后说一说:“方格当中,具体是什么样的图形?它们的位置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如何进行变化的?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数一数,并尝试着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利用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其说出自己的观察以及思考过程,还能让其在真实参与的过程中,深入体会图形平移的运动过程,真实地感知平移的特征,有效地提升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乐于操作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仅仅学会观察还不够,还要乐于实践,积极动手操作。学生只有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感性认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比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各类纸片图形,让学生对图形进行有效分类,并且说说自己分类的标准或者依据。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示各类物体的图片,让学生找到其中的三角形,并说说在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见过三角形。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识三角形的特点,并让他们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绘制三角形的方法与注意点。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尝试画出三角形,真正提高学习的参与度与参与面。
教师利用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让学生通过细致观察了解三角形的特点,加深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与记忆,还能让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提升感性认识,培养思维能力。学生能真实地体会到数学的抽象性,燃起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引导学生敢于质疑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惯于一言堂,注重自己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对学生期望值过高,要求特别严厉,教学氛围沉闷。长此以往,小学生不仅不敢在课堂上发声,更阻碍了其思维发展。
古语云:“学贵有疑。”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疑惑之处。学生心中有了疑惑,才会积极探索与实践,以解开心中的困惑。这样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比如,在教学五年级《观察物体》时,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之前的学习,也能够准确地辨认出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在动手拼搭中进行思考,让学生在充分动手、动脑的基础上,自主地猜测、分析以及推理,引导其体会摆法的多样性,并进行验证。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自然也会有一些疑惑产生。他们在探究中能够明白摆法虽然很多,但是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在深入交流与操作后,能将自己的发现付诸实践,体会到根据一个面看到的图形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是多样的,不同方法之间也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进行解疑,并敢于表述自己的想法以及思考过程,从而增加体验,从依赖直观感受逐步过渡到空间想象。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懂得从生活中寻找数学,并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要善于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培养其求知与探索欲望,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让数学教学变得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