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脾胃现在进行时

2021-10-25 22:57王昕泰
父母必读 2021年10期
关键词:积食运化脾胃

王昕泰

带孩子看中医,脾胃经常被提及:脾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受伤……为什么脾胃对于孩子来说那么重要?为什么孩子的脾胃容易不和?怎样做才能保护孩子的脾胃?让我们来详细地了解一下与脾胃有关的那些事。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在日常养育中,家长的一些做法无意中会伤到孩子的脾胃,导致孩子的健康出现问题。为护佑孩子健康成长,从现在开始,好好呵护孩子的脾胃吧。

脾胃,健康的基石

脾胃健康为什么那么重要?

中医所说的脾胃,并不仅仅说的是人体结构认知里面的脾脏和胃脏,更是指人体消化吸收食物水分和生化气血的根本所在。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我们一生的精血全有赖于脾胃消化吸收、转化食物所得。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唯一能量来源就是吃进去的食物,如果人体的脾胃功能出现问题,无法正常消化吸收食物,无法正常转化能量供人体使用,人体肯定要出问题。脾胃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日常生活是第一重要的,也是最最基础的,所以我们说脾为后天之本。

孩子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发育非常迅速,这个阶段需要的营养也是最多的,身体各处的发育都有赖于脾胃的高速运转,所以,孩子需要强健的脾胃。

脾和胃是怎么分工协作的?

脾胃实则包含两个方面,胃主纳,脾主运。胃负责暂时承接和贮存食物,脾负责将胃接纳的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

如果胃纳功能异常,会导致孩子食欲、食量下降,恶心呕吐,甚至会出现上腹部疼痛、胀气等情况。

脾主运化,包括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整个过程,脾運化不正常表现为暂时的食欲正常,或者部分孩子饭量大,特别能吃,但就是不长肉,个子也长得慢,看起来瘦瘦小小的,面色暗黄没有光泽,大便不成形或前干后软,有的孩子还会眼圈发青,经常感冒,这些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脾运化失常。

为什么那么多孩子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脾常不足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常见的表现,究其原因,一是与孩子的生理特点有关,二是与家长的喂养不当有关。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孩子生长旺盛,一方面对营养的需求较成人相对较多,脾胃负担较重;另一方面孩子是稚嫩之体,阴阳均为幼稚状态的“稚阴稚阳”,脾胃稚嫩,比成人更容易因为受到外界的影响造成脾胃受伤,引起运化功能失调,出现呕吐、积滞、腹泻、厌食等。

在孩子出现食欲下降、食量减少、身体瘦弱、生长发育落后时,家长往往会想到要给孩子多吃肉等高蛋白食物,以增加营养,促进生长发育。殊不知,在孩子脾胃已经失调的状态下,过多进食肉类等高蛋白、高营养的食物,反而会加重孩子的脾胃负担,进一步阻碍营养的吸收,并加重脾胃不和,时间长了,孩子的脾虚症状就出来了。中医说脾主四肢,脾虚的孩子除了不爱吃饭、消化吸收不好,还表现为少气懒言、不爱活动、浑身没劲。不爱活动,运动量少,又会加重脾虚,脾胃功能异常的不良循环圈就这么形成了。

脾胃不好百病生

脾胃不和、受伤的表现

脾胃不和指脾胃功能失常,一方面是胃的受纳功能失常,另一方面是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脾胃不和可分为虚证和实证两个常见的证型。

虚证的具体表现:体形偏瘦或虚胖,面色没有光泽,肤色发黄、发暗、发黑、发青,容易出汗,总是说累,食欲不振,大便先干后软或大便偏稀,稍微多吃一点东西就会呕吐、腹泻。

实证的具体表现:面色发红,口唇发干,情绪容易躁动,小宝宝可能会夜啼,大孩子可能比较容易跟同学、家长吵架,有的孩子晚上睡觉说梦话、蹬被子,甚至出现梦游。大便干结且气味特别难闻,早上起床孩子有眼屎、有口气。这样的孩子吃饭的情况往往走两个极端,一种是特别能吃,另一种是食欲严重下降且时常恶心、干呕。

脾胃不和,累及全身

脾为后天之本,根本被动摇,全身各处都会出现问题。明代医家孙文胤说:“脾胃一伤,则五脏皆无生气。”脾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营养五脏;脾胃受损,则气血生化之源亏乏,影响五脏的正常功能。所以中医常说,脾胃不好百病生!

● 脾胃不和最直接的就是消化系统出现问题,孩子会有积食、呃逆、腹泻、腹胀、腹痛、消化不良、饮食摄入异常的表现。长期食物摄入不足,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全身健康都有影响。

● 呼吸道疾病也与脾胃有关。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脾土生肺金,孩子咳嗽日久不愈,是因为脾虚则肺气也虚,只要把脾胃调整正常,气血生化源头充足,肺气也会变足,咳嗽自然容易痊愈。此外,清朝李用粹《证治汇补·痰症》中提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是体内水液不能正常转运而停聚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脾主运化,不仅运化食物,还运化水液。如果孩子吃了过多甜的、油腻的、生冷的食物,会导致脾不运化,水液不能很好地被转运出去,形成水湿,湿聚成痰,俗称食痰。这样的痰会因为孩子脾胃不和而反复出现,痰液贮存在肺内不清,孩子自然会反复咳嗽。

● 脾胃不和还可影响孩子的睡眠,影响生长发育。消化不好,胃内的食物不能及时下输,孩子就会出现睡觉翻来覆去不安稳、说梦话、蹬被子、夜啼反复不愈等,长期睡眠不良,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

● 脾胃不和,湿气四散,外溢皮肤和皮毛,会导致扁桃体炎、过敏性鼻炎、湿疹等疾病反反复复,不易好。

脾胃怕什么?

一怕凉。如果孩子一到夏天就常吃冰激凌、冰西瓜,喝冷饮,满足了一时的口腹之欲,却伤害了脾胃。生冷的东西带着大量寒气直入胃腑,伤及脾胃阳气,可以直接造成脾胃功能异常。

二怕杂。饮食不节,一天之内或一餐中,摄入不易被消化的食物品种过多,或者吃的食物杂乱,各种零食、肉食、点心随便吃,热的冷的不加节制,孩子的脾胃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其完全消化掉,很容易出现积食,导致消化不良,脾胃受损。

三怕撑。孩子不知饥饱,遇到好吃的就停不下嘴,吃得过多,不但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反而会造成积食,损伤脾胃,导致孩子出现腹痛、呕吐,因为这时胃是在抗议:“食物太多了,我受不了,我要把多余的东西推出去!”

四怕生。生指两个方面,一是经常吃生食,二是食物烹饪不熟。孩子的脾胃功能本来就比成人弱,容易出现积食,经常吃生食(如生鱼片)或吃了没完全烹饪熟的食物,孩子稚嫩的脾胃很难消化吸收,而且生的食物还可能不卫生、有寄生虫,所以尽量不要给孩子吃生食,食物要完全做熟后再给孩子吃。

调整脾胃三部曲

日常饮食调节

脾胃正常运行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既是基础又是关键,而日常饮食又直接关系到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家长要认真调理日常饮食,不但要保证孩子营养摄入足够,还要避免不当的饮食损伤脾胃,影响健康。

● 帮孩子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按時吃饭、不挑食、不偏食。吃饭的时候不要让孩子吃得过快、过饱,此外还要注意饮食卫生,提醒孩子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生吃的水果和蔬菜要彻底清洗干净后再给孩子吃。

● 针对不同体质的孩子采用不同的饮食方案。脾胃虚弱偏内寒的孩子平常要吃温热的食物,避免生冷,尤其是冷饮,可适当多吃山药、芋头等有健脾作用的食物。脾胃虚弱而有内火的孩子平时应少吃干燥、油炸、辛辣、寒凉的食物,尽量不吃烧烤,可以适当进食胡萝卜、南瓜等食物,以帮助清除胃火。

● 食材多样化,避免长期进食单一食物种类造成的潜在营养不良。碳水化合物、动物性食物、优质植物蛋白、蔬菜水果、坚果等食物在日常的家庭食谱中都需要规律地出现,品种齐全才能保证营养均衡。此外,食材的搭配也很重要,合理的搭配既能够保证营养均衡,又能够有针对性地加强某些营养,比如鱼和豆腐搭配可加强补钙,猪肝和菠菜搭配可补血,羊肉和萝卜搭配能促进吸收、防止积食,鸡肉搭配栗子可补虚健脾。

● 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家庭烹饪的原则是多蒸煮,少油炸或烧烤。清蒸可以让食材尽量保持原汁、原味、原形,是家常菜最适合的烹饪方式之一。煮也是健康的烹饪方式之一,经过清水煮熟的食物,既能避免炒菜的油腻感,也减少了因为高温导致的食物营养的流失。焖的方式也不错,做法简单,食材处理好直接全部放入锅里,调味,经过一定时间的焖煮,一道美味就完成了。

不同的脾胃不和,不同的按摩方法

清代吴师机在《理瀹骈文》里面说道:“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中医的推拿按摩通过对外在的穴位或特点部位进行特殊的手法刺激,对于脾胃异常的孩子有很好的效果。正是因为外治和内服药依从的都是中医的医理,所以同样需要辨证治疗,根据孩子脾胃的虚实状态在不同的穴位采用不同的手法进行按摩。

脾胃不和之虚证:如孩子精神不佳,少气懒言,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水滑,大便稀、溏泄,可以采用逆时针运八卦和摩腹、补脾、逆时针揉按足三里、捏脊等。如果有大便干结多日未解的话,可以按揉天枢、大横等穴位促进排便。

脾胃不和之实证:如孩子食欲不佳,舌红苔黄或白厚苔,有口气,大便干,可以采用顺时针运八卦、揉板门、清补脾、搓四横纹、清六腑及捏脊等手法。

中医古语的现代解法

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小儿脏腑较嫩,稚阴稚阳,脾胃功能也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进食过饱必然会给脾胃带来压力,长期反复进食过饱的刺激会导致脾胃功能下降,导致积食积滞,积而生火,会带来一系列的后续问题,比如食欲下降、消化吸收异常、腹痛、腹胀、泛酸呕吐、大便稀溏,进而影响到其他脏腑如心肺等功能。所以,才有了“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的古语。

家长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三分”到底是多少?这个程度怎么把握?实际上,“三分”并非一定要让孩子少吃三分,而是意指家长不要给孩子吃得过多、过杂。比如有的家长习惯于给孩子准备超过孩子食量的饭菜并要求他都吃完,或看孩子爱吃某样菜就不加限制地让他吃,明显超出了平时的食量,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小儿不安”,而正常的食量是可以的,不必刻意减掉孩子的正常食量,只要保持家庭的正常饮食习惯、保持营养均衡就可以了,毕竟孩子需要充足的营养来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

胃不和则卧不安

经常有家长问:“孩子晚上睡觉总是不老实,满床打滚,还磨牙、说梦话,怎么回事?”这时候家长可以在第二天早上孩子起床后看一下他的舌头,就会发现孩子的舌头上有白白厚厚的一层舌苔,跟刚刚喝完酸奶一样,严重的可能还有浅黄色的舌苔。这就是中医说的积食了,所以孩子睡不安稳。“胃不和则卧不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晚餐进食过饱,或者吃了太多肉食和不易消化的食物,临睡前又吃了不少零食,会造成孩子上床睡觉时胃里还有大量的食物没有被排空,孩子入睡后,脾胃还需要辛苦工作,把胃内存留的食物不断消化、转输,这样就会造成两个方面的后果:一是入睡后孩子的身体处于静止状态,无法帮助脾胃运化,只能靠脾胃自我工作努力消化,很容易造成积食;二是脾胃长期过度工作伤及脾胃本身,造成脾虚、脾胃不和,更容易积食。在身体和大脑都进入睡眠和安静状态的时候,只有胃在不断地蠕动,不断地刺激着身体的神经系统,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深度睡眠,导致孩子睡不踏实。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常常出现“夜不安”的情况,很大原因就是物质极为丰富的今天,孩子最不缺的就是吃的,家长也希望孩子吃得好、长得好,因此只要孩子想吃就让孩子吃。但“食贵有节”,并不是给孩子吃得越好、越多,就越利于他的生长,超出了他的脾胃所能承受的工作量,身体就会出问题。所以,孩子入睡前不要进食,晚餐不要吃得过晚、过饱,适当减轻脾胃的负担,既可以提高孩子的睡眠质量,又能促进营养的消化吸收,保护脾胃健康。

胃喜温不喜凉

中医认为脾是脏,通“藏”,即收藏,贮存精微物质的脏腑,是实体的脏腑。而胃是腑,通“府”,就是说胃是空腔脏器,内部是空虚的。脏是实为顺,腑以通为顺,五脏六腑皆是如此。

正常情况下,胃是通顺的,食物进入之后不会长期停留,简单消化之后需要通过胃腑继续转输向下,一旦胃的通顺功能异常,比如积食、湿热、气滞等影响胃的通顺,必然造成积滞,积而化热,胃火即生,总想喝点凉的吃点冷的,清凉的食物进入胃腑,暂时中和了胃火,会带来短时间的舒适感,但是,如果不及时就医调理这种失和状态,反复进食寒凉食物必然会伤及脾脏,造成脾的功能异常,反过来又会加重津液输布异常和胃腑积滞。所以,表面上看似胃喜清凉,实则是胃喜温不喜凉,冰激凌、雪糕、冰西瓜这些清凉食物,要少给孩子吃。

一顿吃伤,十顿喝汤

孩子一顿饭吃得过饱、吃不易消化的食物过多,伤及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会造成腹痛、腹胀,甚至腹泻、呕吐,到医院被诊断为急性胃炎、胃肠炎之后,治疗的第一条医嘱就是吃流食,其次加上保护消化道黏膜、对症补液等,这样一来好几天不能正常吃饭,只能进流食,可不就是“十顿喝汤”了。类似的话还有“一饱为足,十饱伤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等。所以,家长要注意保持孩子饮食有度,饥饱有节,避免孩子无节制地吃爱吃的食物。

当然,饮食有度并非不让孩子吃饱,而是不要让孩子吃得过饱,明显超出他平时的食量,或过于偏重某一类食物,比如肉食吃得过多。只要做到食物均衡搭配,每顿不明显超出平时的食量,就不会导致孩子出现食伤。

特别提醒

● 足三里穴这个穴位位于小腿外膝眼下四横指(用孩子的手量)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是足阳明胃经的要穴,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酸胀、发热的感觉,才能保证效果。

● 如果孩子病情较重,或者迁延不愈,建议尽快去医院就诊,完善检查,明确诊断,进行专业治疗。

猜你喜欢
积食运化脾胃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容易被大人忽视的“积食咳嗽”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中医专家谈养胃之道
如何治疗小鸡不消化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宝宝积食害处多,快速消积有良方
黄精治乏力
浅谈《格致余论》中顾护脾胃思想
牛瘤胃积食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