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林朝志,土家族,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广播电视记者工作,发表报告文学、小说、散文、人物通讯100多篇,其中报告文学《盼儿溪边子成才》获湖南省第五届青年文学创作一等奖。撰稿拍摄的30多部电视纪录片在中央、省、市电视台播出,其中有多部获得各类奖项,电视专题片《凉井人》获中组部“红星奖”、农业部“神农”奖。参与撰稿拍摄的13集电视系列片《湘军在特区》在湖南电视台播出,反响强烈。
责任编辑/陈小婷
只要把老百姓当亲人,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什么事都好办。
不要与老百姓计较对错,老百姓的错就是我们的错,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
——张忠富
引子
“你们听说了吗?张队要走啦!”
“走?出什么事啦?”
“那我们今后怎么办?不行,不能让他走!”
“对,绝不能让他走!”
……
2018年迎国检期间,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南北镇金河村上上下下都在议论这件事:石门县摘掉贫困帽子以后,帮扶工作队要撤回原单位。
“我们坚决不能让张队走,要做工作把他留下来!”金河村白竹山、金河两个片的片长发起挽留金河村村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张忠富的活动,立刻得到了村民的强烈响应。
村民覃事法激动得嘴唇颤抖,他说:“俺非常佩服张队说干就干的精神,我们需要这样真心为老百姓办事的好干部!”
村民易丰说:“张队做事实在,对老百姓像对亲人一样,俺几天不见就想他,不能让他走!”
后来金河村三台、红耀、南岔三个片的片长和村民知道这次挽留活动后,非常“不满”地说:“张队不光是你们白竹山、金河的扶贫队长,也是我们的扶贫队长,怎么能把我们撇开呢!”最后协商决定,三个片各派部分代表在挽留报告上签字按手印。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后汇集成这样的文字:感谢我们的后盾单位文体广新局,给我们派来了一支为老百姓办实事、谋福利的工作队。工作队队长张忠富来村以后,不畏艰辛,全心全意为我们老百姓服务,把我们每一个老百姓当亲人。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要是我们老百姓的事,不管是谁、无论是什么事,他都有求必应。他是我们的贴心人,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需要他留下来,继续帮助我们致富。恳请各级领导能同意我们的请求!
字里行间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流露的都是村民的真情实感。76个村民慎重地按上了76枚鲜红的指印。
金河村的曙光
一栋吊脚楼里,住着年迈的母亲和四个儿子。吊脚楼四周已经没有几块板子了,只用苞谷杆围着;屋顶没有一片瓦,只盖了塑料布,勉强能遮挡风雨;屋里只有一张床,全部家当没有一样能卖得了几个钱;透过地板的裂缝,可以看见下面的猪圈、牛栏,臭气冲天;最让人心酸的是四个成年的儿子之中只有老二结了婚……这是金河村一个贫困户的真实写照。
金河村位于湘西北大山深处,是石门县最穷的村庄。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可金河村即便面积达54平方公里、有5座海拔1200米以上的大山和5条溪河也养不了这一方人。2014年,全村登记在册的378户人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1户,几乎占了一半。由于太穷,100多户人家陆陆续续远走他乡。恶劣的自然环境只是造成贫困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于人。据上了年纪的老人说,金河村的历史不长,最多也就200年。这里山高林密、道路崎岖,是金河村的先祖们躲避灾荒、兵祸及各种苛捐杂稅的绝佳之地。他们逃避现实、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代代相传,村里曾有一个40多岁的单身汉在被问及最大的理想是什么时,竟然说:“最大的理想是当个‘五保户。”
封闭、贫穷、落后,是笼罩在金河村村民头上挥之不去的阴霾。
2016年10月,金河村迎来了曙光。一天,石门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的郭局长找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队长张忠富,郑重地告诉他:“局党组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派你去金河村扶贫,职务是村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
“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
“这是要踏石留印、抓铁留痕、真枪真刀地实战哟,来不得半点虚的!”
“我什么时候让你失望过?”
“你不需要征求一下堂客(指妻子)的意见?”郭局长提醒他。
他笑嘻嘻地说道:“你晓得俺堂客从来不拖后腿。”
郭局长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兴奋地说:“好!希望你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有什么困难直接找我,局党组做你的坚强后盾!”
张忠富十分清楚这副担子的重量。当时,正值全国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距离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承诺“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的期限仅剩3年多的时间。他更知道县委制定的“不摘穷帽就摘官帽,不换面貌就换人”的“军令状”的严肃性。但是,身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有任务冲在前面、有困难迎头而上和为人民服务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说干就干!
开车从石门县城出发,沿省道303线一直向西,行驶140多公里便到了县最西端的南北镇。2016年10日22日,年过半百的张忠富,带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这块注定要在他人生路上留下深深印记的土地。
第一次去村民家走访,走了7个多小时山路
“听说金河村新来了一个扶贫队长,在哪里?俺要找他!”一个粗大的嗓门在镇政府院子里叫嚷着。
初来乍到,张忠富正在镇扶贫办公室了解情况,听到外面有人找他,立即迎了出去,对院子里的人说:“我就是金河村新来的扶贫队长,谁找我?”
来的是个老人,年纪虽大,但身体很硬朗。他是一副典型的山里人打扮:一顶旧帽子的帽檐耷拉着,遮住了一只眼睛;背着背篓,拄着棍子,两只裤脚扎得紧紧的。他走过来,打量了张忠富一番,问道:“你就是?”
张忠富从老人的眼神中品出一丝不信任的味道,于是说:“请相信我,我叫张忠富,您找我有什么事?”
老人突然抓起张忠富的手,说道:“俺是来找你帮我们修公路的。”
老人说,他名叫覃事法,年逾八旬,是金河村白竹山片的农民。白竹山离镇上有20多公里远,没有通公路。自脱贫攻坚战打响时,村里就提过修路,至今已过了两年,连公路的影子也没有看见。渐渐地,白竹山的老百姓认为脱贫攻坚是“干打雷不下雨”。说着,覃事法从口袋里掏出一本存折塞到张忠富手里,说:“张队,这里面有5万块钱,你拿去修公路,俺还可以发动村民凑钱。”
张忠富深受震撼,按住老人的手,说:“老人家,我刚来,对情况还不熟悉,过两天——不,明天我就去白竹山了解情况。”他指着胸前的党员徽章,说:“我是共产党员,就是来为老百姓办事的,我以党性向您承诺,一定把公路修通!”
覃事法握着张忠富的手,使劲摇晃了几下:“好,好,有你这话俺就放心了!”
张忠富把存折放到覃事法的手里,说道:“老人家,这存折您把它保存好,今后有大用处的,明天我就去白竹山!”
送走覃事法后,张忠富去找镇党委段书记打听白竹山的情况。段书记告诉他,白竹山太偏僻,不宜人居,没有发展前途,66户人家就有26个贫困户。镇党委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决定对那里的贫困户实施整体搬迁的政策——发动村民搬到镇政府给他们建好的集中安置点。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彻底摆脱贫困,也有利于更好地保护那片山水的原始生态。但是搬迁进展缓慢,段书记希望张忠富驻村后好好地做村民的工作,动员他们尽快搬出来。
张忠富听了之后点点头,也认为搬迁到镇上更好。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他就搭上了一辆顺路的“麻木”(一种被称作“爬坡王”的农用三轮车,人坐在车上被颠簸得浑身发麻,故被戏称为“麻木”)。出发前,他还和扶贫工作队队员陈家云商量好了,今后除了重大事务外,对于一般性的工作,两人分头行动,以提高工作效率。
“麻木”爬上一座山,在山顶停下,再往前就是通往白竹山的羊肠小道。张忠富放眼望去,东方天际的桔红色霞光渐渐变成一大片红,山岭沟壑间飘浮着薄如蝉翼的水雾,山脚下已有袅袅饮烟升起,在风的吹拂下拉得很长、很远。须臾,太阳从东山探出头,渐渐地爬高。他深吸了几口清新的空气,朝着东方大喊:“大山,你好……我来了!”
羊肠小道一会儿在悬崖峭壁上蜿蜒,一会儿钻入密林深处,一会儿潜入急流之中。张忠富没有精力欣赏景色,因为他不得不全神贯注于脚下的路,以免掉下万丈深渊或滑入急流。如果不是亲自走一趟,他根本无法體会到生活在白竹山的村民出门是如此艰难,难怪镇党委、政府不安排资金修路,而是动员村民搬迁。
张忠富的这趟白竹山之行,走得异常辛苦。他的脚上甚至磨出血泡,血泡磨破了,每走一步都钻心般疼痛。20多公里的山路,他走了7个多小时。下午3时,他来到覃事法家,覃事法见他一瘸一拐,动容地说:“张队,真想不到你讲话这么算数,就冲这一点,白竹山的路肯定有希望啦!”覃事法忙招呼老伴做饭,自己则主动为张忠富烧水洗脚、换布鞋。
山里的气温比镇上的低,覃事法家里已经开始烧火取暖。一个人坐在火堆旁的围桶里看电视,见来了客人,很热情地招呼客人来烤火。经过交谈,张忠富得知他是覃事法46岁的儿子覃业岩,因从小患有软骨病,不能走路,长这么大还没出过家门。自己虽然从未出过家门,但通过看电视,知道世界很大、很美、很奇特。他说自己最大的心愿是去镇上照一张相、办个身份证,等白竹山通公路了,还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张忠富心尖一颤,鼻子发酸,怜悯、震惊、自责……一股说不清的情绪在他胸中涌动。
张忠富陷入了思考,直到覃事法走过来喊他吃饭才回过神来。饭后,覃事法陪同张忠富回到火堆旁。覃业岩关了电视,倦缩在围桶里听父亲与客人的谈话。
张忠富的如约而至让覃事法很兴奋,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梦想即将变为现实,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从他记事起,从白竹山去镇上只有三条羊肠小道:第一条是从毛虎界走过荒无人烟的10多公里悬崖绝壁、深沟险壑,经过黑土岩到镇上,一路上毒蛇猛兽横行,2014年曾有村民在这条路上被狗熊咬死;第二条是下沟底,沿河道经红耀出金河,再经过三台到大成再到镇上,一路上来来回回蹚十八道水,曾有人走这条路时被山洪卷走;第三条是翻北边的大山到湖北六峰,从六峰坐车到走马,再转车到南北镇,这条路要轻松一点儿,但是要花21元钱的车费。不管走哪一条路,都要花六七个小时。
这里没有水田,村民想吃大米必须去镇上买,如果大米2元钱一斤,买回家时就相当于4元钱一斤。因为不管什么东西从镇上送到白竹山,都是2元钱一斤的脚力费。几十年来,覃事法靠赶骡子为村民们运货为生,由于山路崎岖,曾经摔死了好几匹骡子。
张忠富想起镇党委段书记交代的话,问道:“既然日子过得这么艰辛,镇政府要贫困户搬迁到镇上,不是很好的事吗?听说到现在为止,只有6户人家搬出去,为什么?”
“张队,从白竹山搬出去,你以为是打个哈欠吗?你刚才来的路,空手走都很难,你说怎么搬家?即便是请人,搬运费太贵,谁也承受不起。”老人越说越激动:“张队,你们想过没有,假如这些人都搬到镇上去了,一没有资金,二没有手艺,三没有土地,他们靠什么生活?这几百人出去了没有生活来源,到头来还是政府的大麻烦。我们不搬出白竹山,虽然日子穷点儿苦点儿,总不至于饿死吧?”
“那留下来还是和以前一样贫困,怎么脱贫致富呢?”张忠富反问道。
“张队,白竹山满山都是值钱的宝贝,土蜜蜂、中药材、土猪、牛、羊……”说到这里,他叹了口气,“唉,可惜就是没有一条公路。你回去跟领导好好说一说,把这里的实际情况告诉他们,白竹山的老百姓迫切需要修路,要是资金不够,我们老百姓可以各家各户凑!”说着,老人情不自禁地抓住张忠富的双手,用充满乞求的目光盯着他,好像白竹山的希望就在他身上。
覃事法平生第一次说了这么多话。这天夜里,他和张忠富像久违的朋友一样谈了很久,谁也没有睡意。
接下来的几天,张忠富走访了白竹山的所有贫困户。他问他们为什么不肯搬出大山,有一位老人告诉他:“人老归乡,叶落归根,我们这些人黄土都埋到脖子了,神经病才往外跑。”
佝偻着身躯忙碌的老人、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衣衫褴褛的孩童……眼前的一切刺痛了张忠富的心,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暗自发誓,要竭尽全力帮助村民改变贫穷的面貌。
动员大会上,村民覃事法的壮举把在场的人全震懵了
张忠富回到镇上首先向段书记作了自我批评,说自己没有完成任务,随后将在白竹山的所见所闻所感一一汇报。说到改革开放近40年,白竹山的百姓几乎还处在刀耕火种、肩扛背负的原始生活状况时,他眼眶一红,扭头朝窗外望去。
段书记见状对他说:“党委、政府正是考虑到白竹山的实际情况,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离开了那个地方,才能彻底摆脱贫困。”
“关键是他们搬不出来,也不想搬。”张忠富停顿了一下,又说:“就是26户贫困户都搬出来了,还有40多户村民,他们享受不了扶贫优惠政策,只能继续呆在那里。不给他们修公路,他们怎么发家致富奔小康?”
“镇党委已经形成决议,总不能朝令夕改吧?”
“白竹山土生土长的人,已经很适应那里的生活环境,突然去一个新的地方,没有土地、资金、技术,他们靠什么过日子?到一定的时候,这几百号人还是党委、政府的沉重包袱。”
“你这话说得不是没有道理,我再慎重考虑考虑。”
“段书记,其实白竹山的情况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糟,制约那里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没有公路。只要通了公路,我敢保证在一到两年时间里,那里就会摆脱贫困、富起来。”张忠富越说越兴奋,嗓门也大了:“只要您同意,我承诺带领白竹山的村民把公路按质按量修通!”
“今年的项目资金里没有安排给白竹山修公路的钱,拿什么去修?总不能让老百姓用锄头挖、用手刨吧?”
“只要党委、政府同意修路,就是用锄头挖、用手刨,我们也要给白竹山的百姓修通一条致富路!”张忠富从段书记的表情和语气中看到了希望,立刻笑眯眯地说:“书记,钱的事我不担心,只要是您想办的事,没有办不成的!”
段书记挥手道:“得得,别给我戴高帽子,不一定搞得成。既然你有这么大的决心和把握,我支持你,不过要跟镇长商量商量。”
张忠富高兴地说:“好,书记!需要跑腿递报告的事,尽管吩咐。今天打搅了,耽误您的宝贵时间,有失礼的地方,请书记大人海涵,我先告辞了。”
走出书记办公室,张忠富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两手握拳使劲地挥舞了一下,情不自禁地喊出一声“吔!”有了段书记的许可和支持,他信心满满,决定立刻就去白竹山召开户主会,动员大家修路。
那天,张忠富和陈家云走在去白竹山的路上,手机铃声响起,是段书记打来的。
“段书记您好!有什么指示?”
“我猜你一定是在去白竹山的路上,告诉你,我同镇长商量了一下,决定从其他项目中给你调剂出25万元先把工程动起来,我再找县政府或其它相关部门想想办法。”
“太感谢了,书记,您可真是老百姓的好书记啊!我代表白竹山的父老乡亲向您鞠躬、向您致敬!”说着,他朝前躬了两下。
“少肉麻了,说得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你也别光指望党委、政府,自己也要到处跑跑,后盾单位嘛,这么大的工程总是要表示表示的!好啦,施工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有什么困难打电话。”
“困难就是钱,其他的不给您添麻烦。”张忠富笑嘻嘻地说。
林海浩渺,树木葱郁,半山腰的老屋场上坐了几十个村民,议论纷纷,好生热闹。突然,陈家云高声宣布开会,闹哄哄的屋场渐渐安静下来。张忠富站在一张老式八仙桌前,笑容可掬地说:“各位父老乡亲,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镇党委、政府已经同意为白竹山修建公路了,这是我们几代人期盼的大喜事。今天我们召开动员大会……”
这时,有人插了一句:“我们都开了若干次动员大会了,连路的影子都没有看到。这一次,不会又是做梦娶媳妇——空喜一场吧!”此话引起一片笑声。
张忠富提高声音说:“请大家放心,绝对是真的,我以党性担保。”
“好,就算是真的,政府给了多少钱修路?”
“本来,镇政府是想动员大家全部搬迁,所以没给这里安排修路资金,这次从其他地方调剂了25万元,剩下的钱再慢慢想办法。这是我们白竹山的路,也需要大家共同出力。”张忠富话音刚落,会场便喧哗了。
“张队,你的意思是要我们小老百姓自己出钱修路?”有的村民抱怨道,“这不是把白竹山的人当后娘养的吗?别的地方修路、建饮水池、盖房子都是政府拿钱,轮到白竹山就讓老百姓自己出钱,这也太不合理了!”
张忠富连忙解释说:“刚才说了政府暂时只能拿出这么多钱,今后再想办法解决。”
“25万元,光砍出一条毛荒路也不够!”
人多嘴杂,张忠富忙于应付。突然,覃事法站起来,清了清嗓子说道:“俺来说两句。这些年,我们的后人出去打工,一去几年不回来,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公路,回来一趟太不容易啦!好多年轻后生找不到对象,因为白竹山连一条公路也没有,哪个姑娘肯嫁进来呀!”说到这里,他从挎包里掏出一叠现金和一本存折说:“这1万元现金和5万元存款,是俺一辈子赶骡子、卖蜂糖攒的,本想等百年之后留给瘫儿子过日子,现在习主席的脱贫攻坚政策让俺看到了希望,今天俺把钱全部捐出来修路。公路修通了,白竹山的好日子就来了!”
覃事法的壮举把在场的人全震懵了。好一会儿,整个屋场静悄悄的,只听得见白果树叶的“沙沙”声。
张忠富格外激动地说:“非常感谢覃伯对修路的义举,他说得非常好,我们老百姓的好日子来了,再不能错过机遇。公路修通了,山里的烤烟、土蜂糖、中药材等特色产品都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出山,大大加快我们发家致富的速度。”
这时,有人问:“那我们要出多少钱?像覃伯一下子拿出那么多,俺拿不出来,恐怕白竹山没几个人拿得出来。”张忠富笑着对他说:“大家量力而行,有一分钱修一寸路,我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会成功!”
不知是受覃事法慷慨解囊的行为感染,还是被张忠富的话打动,大家纷纷报出自己捐款的数目。800、1000、3000、5000、1万……没有钱捐的则捐木材、准备过年宰的肥猪,甚至有老人提出卖老屋(即棺材)捐款。据统计,在白竹山公路建设中,当地老百姓省吃俭用共捐资20多万元。
在那段日子里,张忠富为了筹集资金,跑政府、跑部门、跑后盾单位,只要有一点儿希望,他都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一天,他来到郭局长的办公室,央求道:“郭局长,你说过有困难就找你,局党组是我的坚强后盾,眼下我遇到了大困难,只有求助你了。”郭局长问:“什么大困难?快说来听听,局党组尽力帮你解决。”张忠富说明来意,郭局长有些为难:“局里可没有钱,我们每年自己还要到处讨钱弥补经费不足,这一点你是清楚的啊。”张忠富急道:“郭局长,你知道吗?人家80多岁的老人把留给瘫痪儿子养老的6万元钱都捐出来了,还有卖猪、卖棺材捐款修路的,这让我非常感动。你支持,就帮我筹经费,不支持,我就到街上放个纸箱子募捐讨钱。为了贫困山村修路,我相信会有人慷慨解囊的。”郭局长忙摆摆手说道:“好好,真是服你了,我去找县里、市局想想办法。”
郭局长说话算数,不久就把市局领导请到金河村实地访贫问苦。白竹山的贫困现状和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深深地牵动了市局领导的心。同时,他们也被张忠富那种勇于担当、排除万难为贫困村民谋幸福的精神感动。从金河村回来后,郭局长在全局干部职工中发起募捐活动,共募得资金10万多元。市局在2017年拨了30万元,2018年又拨了20万元。
四处筹钱施工,半路杀出“拦路虎”
修路成为张忠富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之一。
那阵子,他满脑子装的是筹钱、工程质量、安全施工三件事。对于一个没有多少资金的工程负责人而言,他工作的艰辛、苦恼和压力可想而知。很多时候,工程都处于这样的状态:前一天挖掘机干完事,第二天停在那里等钱,不给钱不动工,如果两天不给钱就开走,再想请回来就比较难了,少说也得折腾个把星期。所以,那阵子张忠富经常是白天在工地指挥施工、监督工程质量,晚上赶紧驱车赶回县城,第二天跑政府、跑部门筹钱。有时为了不耽误工程进度,在一时筹不到钱的时候,他只得厚着脸皮找亲戚朋友借钱应急。
张忠富还遇到了一件让他头疼的事。
由于长期封闭在大山里,见识少,有些村民只能看得见眼前的蝇头小利,不能长远地看待问题。比如有一次村民毛大毛因自家菜地一角被占,在施工现场闹事,迫使工程停工。张忠富得知情况后,翻山越岭,赶了三个多小时的路找到毛大毛。那时下着雨,张忠富邀请毛大毛去片长家里坐着商谈。哪知毛大毛是个犟脾气,哪里也不去。他说:“你修路占了俺的地也可以,但必须答应俺一个要求!”张忠富赔笑道:“什么要求?说说看。”毛大毛说:“你让俺当白竹山的片长,还要让俺入党。否则,一概免谈!”张忠富一时语塞,片刻后,他才笑着问:“你为什么想当片长?”毛大毛脱口而出:“谁他娘的不想当官,当官发财啊!你看上面给村里的好处,什么时候有俺老百姓的份?不都是当官的和他们的亲戚朋友得了嘛?”张忠富收起笑容,严肃地说道:“没影儿的事不要乱说,说了是要负责任的。你有什么证据可以交给我,我就是监督查处这些违规违纪行为的!”毛大毛一时怂了,支支吾吾道:“俺、俺听别人说的。”张忠富耐心地劝诫道:“我还听别人说,你杀人了,能信吗?没有把柄的事乱讲,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别人会告你诬陷罪。”张忠富停顿了一下,语气有所缓和:“想当片长、入党,这是好事,说明你有上进心。但是当片长得由群众选举,现在大家都想早日把公路修通,你却阻工不让修,白竹山的人会选你当片长吗?再告诉你,入党是要具备条件的,最起码要有奉献精神,你有吗?”两人交锋了近两个小时,衣服都被雨淋透了。最后,毛大毛自知理亏,无言以对,一声不吭地离开。
谁料毛路修成后,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原来那天毛大毛回家后,越想越气,认为:“如果就这样认栽,以后还怎么做人?非得让你们瞧瞧俺的厉害!”他从自家山上砍了两根碗口粗的树,将一根树砍成四节,栽在公路两侧,再用藤条捆绑成架子,横拦在公路上。他将自己这个拦路的架子称作“收费站”:“公路从俺家地里经过,任何人想从此过,必须留下买路钱。”
那天,张忠富和陈家云巡查工程质量,大老远就看见了这个“拦路虎”。只见毛大毛一手插腰,一手拄着一把锄头,神气十足地立在公路中间。张忠富心中“腾”地窜起一团火,冲上前毫不客气地直呼其名:“毛大毛,你这是什么意思?政府修的扶贫路,你拦路设卡想干什么?”
毛大毛见张忠富铁青着脸,心里發虚,目光游离,说道:“这路是从俺的地里过的,收点补损费怎么啦?不行吗?”
张忠富听到这话,心里的那团火已烧至脑门顶,他大声吼道:“告诉你,这叫拦路抢劫!”他对陈家云和“麻木”司机毛传斌说:“走,把它拆了!”
“站住!谁敢拆,俺就挖了谁的头!”毛大毛高高地扬起锄头,怒视着张忠富三人。
毫无心理准备的三人一下子被喝住,毛传斌生怕那把锄头落下来挖到自己,连忙停下脚步。张忠富却径直走到毛大毛跟前,用手指着头说:“来,朝这里挖,我看你长了几个脑袋!”
毛大毛本想将他们吓跑,没有想到张忠富比他还“横”,只好倒退几步,站在那里不知所措。张忠富见他的嚣张气焰已失,说道:“告诉你毛大毛,再这样阻工拦路,我就通知镇派岀所,以‘破坏公共设施罪把你抓起来,到时候你吃不了兜着走!”
毛大毛被张忠富震慑住,安静了下来。他想,张忠富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功?想通了之后,毛大毛对张忠富只有佩服,从此再也不闹事。张忠富也不计前嫌,先后多次到他家与他谈心,帮他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还为他申请小额贷款,指导他发展特色产业。渐渐地,两人成了好朋友。
“感谢扶贫工作队修的‘幸福路,这是俺的‘救命路啊!”
2017年,钢钎铁锤的碰撞声、开山炸石的炮声、挖掘机的轰鸣声,在通往白竹山的崇山峻岭中响了整整一年。公路在这混奏的交响乐中,1米、2米、10米、1公里、3公里……缓慢地挪动。
从毛虎界到蚂蝗台的8公里公路,是从一处山顶下到沟底,再从沟底爬到另一处山顶,其间由几十个“之”字形弯道组成。有人曾说:就凭他们目前的资金状况和技术水平,要把这条路修通,不知得等到猴年马月。然而,张忠富带领白竹山人用有限的资金租挖掘机、买炸药,用钢钎铁锤开山凿岩,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小段一小段地修,一堵岩一堵岩地凿,终于在2017年底修成了这条19公里长的公路,从此结束了常德市最后一个自然村不通公路的历史。
远远望去,这条公路就像缠在崇山峻岭上的一条土黄色的线,上一段悬在峭壁深渊之间,下一段便跃上山脊,來到云海中,忽隐忽现。人们称它——“天路”。
通路那天,段书记和张忠富等人沿着新修的公路徒步察看,最后对工程进行验收。段书记十分满意地赞扬道:“张书记,这事搞得好!党委、政府给你记功!”张忠富不好意思地说:“都是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不然,我有三头六臂也干不出来!”他们经过覃事法家门口时,老人迎上来紧紧地握着段书记的手,激动地说:“感谢党委、政府为我们白竹山老百姓修了一条‘幸福路!”段书记哈哈大笑,拍着老人的手说:“覃伯,党委、政府更要感谢您啊!感谢您作出的表率和奉献,您老是全镇人民学习的榜样!”
公路修通,张忠富成了村民发誓要一辈子感恩的人。家住覃家台的村民王珍兰对他说:“公路修通了,你是大功臣。俺要把为我们白竹山作出贡献的人都请来,杀两头猪好好地庆祝庆祝!”
2018年春节期间,白竹山前所未有的热闹——远走他乡的村民纷纷回家过年,有的拖儿带女,有的携着从未见过公婆的媳妇,还有的已搬离白竹山多年,也回来走亲访友。大年三十晚上,是白竹山的不眠之夜,鞭炮声响了一夜,火塘里的火烧了一夜,亲人们聊了一夜,孩子们闹了一夜,妈妈们的双手忙了一夜……
覃事法感慨万千地看着回村的年轻人,回想当年,他们离开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爸、妈,你们都穷了一辈子,我们不能再继续穷下去了,更不能让你们的孙辈跟着继续受穷!请原谅孩儿不孝!”他们跪下给年迈的父母磕了头,义无反顾地走了。自那以后,白竹山失去了生气。可是今天,他们终于又回来了,白竹山重新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一天,张忠富和陈家云叫来几个村民,用竹躺椅将覃业岩抬起,沿着新修的公路走了很远。40多岁的覃业岩,第一次“走出”自家大门,激动得大哭。他一边哭一边喃喃说道:“谢谢!谢谢!谢谢扶贫工作队,谢谢党和政府!”
“天路”修通,将白竹山人沿袭了几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彻底打破了。过去,他们运输靠的是骡马,现在,好多家庭添置了“麻木”,人们用它拖运肥料、收获庄稼、跑运输,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覃事法等人虽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骡马,却没有半点儿失落和遗憾,他们感叹道:看到“天路”给白竹山带来的变化,我们从心底感到高兴啊!
有了公路,白竹山人惊喜地发现,原来的劣势变成了优势。过去这里因偏僻、不通公路,很少有山外人前来,现在却因原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游客。大山赐予的茶叶、烤烟、药材、土蜂蜜、魔芋、土鸡、腊肉等特产,都成了值钱的宝贝——土蜂蜜的价格从原来的几十元一斤迅速涨至100元一斤,而且供不应求。就连不起眼的土豆,都被视为原生态农产品,成了抢手货。以前人们从山里往山外搬,现在终于有人从山外往山里搬了。
村民周超多年前认识了湖北鹤峰县的一个姑娘,可她看到白竹山的状况后,坚决不肯嫁过来,并说:“路不通,我不来,太难走了。”周超没有办法,只得上门去了女方家。今天,他终于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开着车欢欢喜喜地回到了白竹山老家。
50多岁的易丰,外出打拼30年,孩子都已结婚。公路通车后,他带着全家人回来,并表示再也不离开。2018年,他在白竹山造了100多亩经济林,栽种了5亩中药材、10亩车厘子。后来,又劲头十足地办起“农家乐”。他说:“要在白竹山这块宝地上发大财!”
“天路”成了白竹山脱贫致富的大动脉。开始尝到甜头的村民们兴奋地说:“这就是我们的‘幸福路‘致富路。”甚至有人说:“这是一条‘生命路。”
2018年5月的一天,村民覃事耀在地里收割黄豆,右脚大拇趾突然被毒性巨大的五步蛇咬了一口。覃事耀当即举起镰刀,把被咬的脚拇指砍掉,再用力将毒血从切口挤出。随后,他忍着剧痛到溪边冲洗伤口,以为这样处理就没事了。谁料第二天早上,他躺在床上昏迷不醒,家人立刻给张忠富打电话求助。张忠富没有半分迟疑,迅速拨通镇派出所所长的电话,请他马上派车去白竹山把覃事耀接出来。同时,他给县人民医院打电话,请救护车带好抗五步蛇毒的血清赶往南北镇。
“天路”上,一辆警车呼啸而过;省道303线上,一辆救护车闪灯狂奔。两车中途相遇,医护人员立即对覃事耀实施抢救,将他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覃事耀康复后,特意去村部找张忠富,他无比激动地说:“张队,你是我的救命大恩人,感谢扶贫工作队修的‘幸福路,这是俺的‘救命路啊!”
无独有偶,这年8月15日,村民覃事善在烤烟房取烟叶时,一脚踩空,从二楼重重摔下。妻子见状连忙打电话叫来覃事国等人,火急火燎地开着车往县城赶。路上,覃事善一直昏迷不醒。当晚9时,他被送进县中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几个小时后转危为安。医生告诉覃事善的妻子:病人的左胸腔9根肋骨和右手臂骨折,内出血压迫肺部面积超过80%,如果再迟一两个小时送诊,病人必定窒息死亡。一家人庆幸覃事善命大,也十分清楚这次的幸运与“天路”的修通密不可分,如果是过去靠人抬,覃事善没等到被人抬出大山,就没命了。
“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什么事都好办”
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人才奇缺),金河村主要负责人更替频繁,村里常常处于无人主事的状态,造成村支两委班子懒弱涣散的混乱局面,群众意见很大。张忠富上任后,决心改变这一现状。
过去有一段时间,金河村的村民好像对上访告状有了瘾,有人看见别人去上访,觉得不找点儿事由去上访就成了另类。就连被国家全养起来的“五保户”,也隔三差五往镇政府跑。张忠富刚来时,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五保户”会有什么诉求呢?后来,他经过走访才知道其中的原因。
金河村有23个“五保户”,他们享受国家的特殊待遇: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2018年,国家给出的标准是每人每季度1250元供养经费。有这么几个“五保户”:每当他们领到供养金后,就三天两头聚在一起大吃大喝,不到一个月就把一季度的供养金全部花光,然后天天去镇政府上访,说供养金不够用。
他们的行为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为了刹住这种歪风邪气,张忠富挨個上门做工作。
有时候遇到特别顽固的“五保户”,张忠富不得不说重话:“‘五保户做到你们这个样子,还有脸面去镇政府上访闹事,我都觉得丢死人啦,是丢整个金河村的丑!国家把你们养起来,不愁吃、不愁穿,想住养老院就住养老院,不想住就给你们建房子……你们好好想想,党委、政府在哪一点上亏待你们啦?现在全镇脱贫攻坚任务重、压力大、时间紧,领导们要忙的事太多太多,你们不但不体谅,反而无事生非,上访闹事,给政府乱添麻烦。你们摸摸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党和政府吗?你们再看看村里的几户勤劳人家!哪有像你们这样过日子的?”
在张忠富的严肃批评教育下,这些“五保户”自觉理亏,纷纷表示坚决改正以前的坏习气,好好过日子,再也不去乱给政府添麻烦。后来,张忠富经常去看望他们,嘘寒问暖、帮助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每次去,他都自己掏钱给他们买肉、买米、买油,就像看望自家亲戚一样。这让他们深受感动,都下决心做受大家欢迎的好村民。
有一次,“五保户”蒋保成专门找张忠富汇报说:“张队,你看我如今好勤快,自己种菜、打扫卫生,还学雷锋做好事,帮助打扫公路。”张忠富高兴地表扬他:“这就做对了,平时搞点儿力所能及的劳动,做点儿好事,大家都会记得你的好处,都会喜欢你,多好啊!”
张忠富曾在村支两委会上说:“我们要把老百姓当亲人,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什么事都好办。我们不能躲着群众,要一有困难就去帮他们解决。不要与百姓计较对错,老百姓的错就是我们的错,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这些年,金河村上访的群众那么多,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得很不好……”个别村镇干部对他的说法不是很认同,认为没必要这样迁就老百姓。张忠富坚定不移地这样做,并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去影响他们。
村民周复全,几年前携全家搬到湖北六峰,家里的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后来政府在清理复查贫困户的时候,把他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清理了出去。周复全很不服气,扬言要去上访告状。张忠富闻讯后专程去他家走访,给他宣传政策、讲清理由。
张忠富在走访过程中得知,周复全想将他种植的烤烟卖到石门县,因为这边的收购价格比湖北的高。张忠富说帮他弄清楚相关政策、看是否可行。
种植烤烟有严格的规定,必须有计划按合同种植,烟叶只能由本地烟草部门收购,不允许卖到外地。张忠富找到村、镇烟草站,又找到镇政府,他们的回答都是一句话:“外地的烟叶绝对不能卖到本地来。”如果是一般人,工作做到这一步也就算了,自己的责任已经尽到,打个电话告知周复全,他会谅解的。但张忠富没有就此止步,他觉得事情没有办好,必须上门去跟周复全讲清烟叶种植收购的相关政策。
再次来到周复全家里,张忠富得知他只是家住湖北六峰,种植烤烟的地是租种金河村一个外出打工的村民的,这个村民原本也种烤烟。这让张忠富看到了希望,他立马回到镇上打了报告,直接去找县烟草公司。县烟草公司负责人被张忠富不辞辛苦、不怕麻烦、来回奔波为村民办事的精神感动,特派负责此事的盛主任专程前往周复全家调查核实,最终与周复全签定了20亩烤烟的种植销售合同。
事情圆满解决,周复全非常感动,他握着张忠富的手说:“张队,太感谢了!您就像亲人一样帮俺,请您放心,俺一定好好种烤烟致富,绝不给政府添半点儿麻烦!”
5年来,金河村的家家户户都留下了张忠富嘘寒问暖的声音,他对每家的家境状况都了如指掌,记满了10本厚厚的民情日记。他知道常住金河村的只有274户村民,另有104户住在外地,其中南北镇街上住着55户,湖北走马、六峰住着27户,壶瓶山镇住着2户,临澧、澧县住着3户,住在本镇其他村的有17户……他坚持一个原则:只要你的户口还在金河村,不管搬到哪里,就是去了天涯海角,我都要找上门去问清你的家庭情况、有没有困难和诉求。
这是一项需要耐心、毅力和充满艰辛的工作,因为不少村民举家离开后,几十年杳无音讯,找到他们就像大海捞针。
2017年9月20日,张忠富和三个帮扶责任人坐着一辆“麻木”,行驶在崎岖的山路上。这条只能通“麻木”的荒路,一面是悬崖峭壁,一面是深渊。如果第一次坐“麻木”走这样的路,没准会被吓得魂飞魄散。但张忠富坐的次数多了,胆子早已被吓大。谁料,在一处拐弯时,“麻木”一颠,只听“咚”的一声,他撞到了头,仰身倒在车厢里,当场昏迷。另外几个人吓得面无血色,忙乱中,有的掐人中,有的摸脉搏,好一会儿张忠富才慢慢地转醒。大家都劝他去镇医院做检查,他摆了摆手。歇了会儿,他慢慢地站起来说:“现在好了,我们继续赶路。”任何人劝他都没有用。后来,镇领导劝他回县医院检查,他说普查任务重、时间紧,不能耽误。
张忠富就是靠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找到了金河村所有在外居住的村民。不少村民百感交集地对张忠富说:“这么多年了,真没想到政府还记得我们,太感谢了!”
2019年春节刚过,张忠富带着扶贫工作队员陈家云、李宝军去给村里的“五保户”、老党员和上了年纪的老人拜年。大老远看见73岁的“五保户”宋冬生正给几只鸡喂食苞谷,张忠富走上前去打招呼:“宋伯,过年好!您还认识我吗?”宋冬生抬头一看,脸上绽开了笑容。他惊喜地握住张忠富的双手,说道:“哎呀,俺的亲人来了,张队快进屋烤火,今天就在这里弄中饭吃,好久没见了,真想你们!”
宋冬生几年前还是个流浪汉,自己也不清楚在外流浪了多少年。他无田地、无房屋、无任何收入,每年只是偶尔回村一两天就走。张忠富在走访普查中得知他的存在,于是嘱咐村里经常出门在外的人留意一下他的行踪,一旦看到他,立刻通知扶贫工作队。不少人劝张忠富莫“捉虱咬”,就当宋冬生失踪了。张忠富坚定地说:“只要他还活着,就是我们村的人,就要把他找回来,金河村的小康社会不能缺少一个人!”
终于有一天,张忠富走到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宋冬生面前,对他说:“宋伯,走,跟我回家去。”
“我没有家。”
“有,我们给你安家。”
张忠富和扶贫队员跑前跑后为宋冬生办身份证、申请低保、购买医保,还为他修了新房。如今,宋冬生在房前屋后种了蔬菜、养了鸡,日子过得安逸自在。
金河村很大,哪家都或多或少有点儿难题或急事,只要张忠富碰上了,总是尽自己最大所能给予帮助。他说:“他们就是我的亲人,亲人有困难,我不能袖手旁观。”
贫困户张代红的儿子、龚佑翠的女儿、黎大兵的女儿、杨育晓的儿子等考上县城一中时,张忠富为了鼓励他们努力求学,并减轻一点儿他们的经济压力,给他们每人500元作奖励;村民张昌凤、冯吉峰的房子意外烧毁,他分别慰问并支援了1000元、500元;粟永家、蒋保菊修路差钱,他分别给了1000元;贫困户王龙法修房子差钱,他出了1000元;“五保户”邓振军在镇上赊买一台电视机,好多年没给钱,张忠富掏钱帮他把账还了;他还为黎大放、周文见、周明初、何哲华、何银莲、张百全等贫困户代缴医药费1000多元……像这样的事太多,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土家人有个风俗习惯:走亲访友不能空着手进门。张忠富无论到谁家从来不空手,他说这是一种感情的交流。他的车上时刻都装有大米、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端午节、中秋节慰问“五保户”,重阳节慰问老人,党的生日慰问老党员,春节期间更是他走访慰问的大好时机,村里随时都有他与村民们的欢笑声。虽说这钱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不是很多,几十元、几百元,最多上千元,但是日积月累也有几万元。而这些钱,都是他从自己的腰包掏的。5年里,张忠富没给过家里一分钱,没给小外孙买过一件玩具。
有一段时间,他的妻子甚至曾怀疑他的钱的真正去处。当她从陈家云那儿听说实情后,再也没有责怪过张忠富,而且每当张忠富从山里回来再次出门时,她都悄悄地往他的包里塞一两千元钱。
张忠富把村民当亲人,为老百姓办实事,他的言行就像一滴滴甘露渗进金河村村民的心里,村干部、扶贫工作队员都觉得工作越来越好做,“因为老百姓信任你,有什么话向你说,你有什么工作要求,他都听你的,一呼百应,没有办不了的事”。大家都感叹:“谁说百姓的事不关你的事?其实,所有的事真的都关自己的事!”
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甜蜜的路”
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村容民风逐步变好,村支部班子建设日益增强,极大地激发了全村百姓致富奔小康的热情。接下来,张忠富思考如何让金河村老百姓快速致富、长久致富的问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建设的思想让张忠富豁然开朗。他想,金河村山高林密、气候特殊、生态环境极其优越,这里盛产优质茶叶、烟叶、土蜂蜜、中药材、魔芋等奇异山珍,是乡亲们得天独厚的致富之源。
以土蜂蜜为例。从经验上讲:金河村的村民们自古以来就有养土蜜蜂的习惯,一般家庭都有一两桶土蜜蜂,最多的有五六桶,基本上自产自销。自然环境方面:金河村山多、山大,有丰富的花粉资源,特别是大面积中草药花尕蕴含极有营养又有药用价值的花粉,而且由于不使用农药,不存在任何污染。所以,这样纯天然材料酿成的土蜂蜜,品质极佳,是极具市场价值的产品。土蜜蜂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它不与任何植物争水土,也不与养殖业争饲料,是一项投资少、干活轻松、老少皆宜、见效快的“甜蜜事业”。鉴于这诸多好处,张忠富号召全体村民大力发展养蜂业。没有资金,他负责联系小额贷款;没有技术,他请来养蜂专家给村民进行养蜂知识培训、上门指导技术。
南岔下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先银年已八旬,患有脑血栓、脑梗塞和痛风等疾病。他的五个儿子中有一个是智障。迫于生存压力,张先银逼迫几个健全的儿子离开大山,只剩下那个智障儿子在家陪他苦熬。张先银家离最近的农户也有五六里山路,离村部有十多公里。他家的三间木板房早已破旧不堪,只剩下两间半。就在他以为有生之年家境不会有什么变化时,脱贫攻坚的强劲东风吹进了大山,他家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镇党委、政府到村支两委,再到扶贫工作队,都积极地为他出主意、想办法,最大限度地给予资金扶持和技术帮助。张忠富和扶贫工作队员曾多次来到张先银家,根据他家所处的地理环境,鼓励他因地制宜地发展土蜜蜂养殖。
张先银是勤劳憨厚的山里人,有了扶贫工作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更加勤奋。他说要抓住这大好时机大干几年,争取早日摆脱贫困的枷锁。第一年,他养了45桶土蜜蜂、105只羊,种了30亩魔芋,年底收入近10万元,一年就脱了贫。第二年,他养蜂100桶、养羊120只,加上其他特色农产品,纯收入高达10多万元。尝到甜头的张先银,劲头更足了,投资10万元把公路修到他家门口。现在,“麻木”可以直接开到他的生态产业基地,他生产的绿色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山外。
当张先银的绿色生态产品形成一定规模后,张忠富回县城四处为老人的土蜂蜜、魔芋等产品联系商家找销路。在他的大力推介下,张先银的绿色生态产品成为各大商超的抢手货,张先银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模范。
为了让张先银致富的事迹在金河村起到连锁反应,张忠富分期分批地带领全村贫困户前来参观学习,这在贫困户中引起了七级地震般的反响。村民们自问:环境相同、一样贫穷,一个八旬老人能致富,我们不行吗?从此,金河村出现了攀比养殖土蜜蜂的可喜现象:“你家养了5桶土蜜蜂,我就养8桶,一定要超過你。”
土蜂箱一天天增多,金河村的百姓一天天富裕起来。2019年上半年,金河村养殖土蜜蜂总数达1200多箱,按最低每箱产15斤土蜂蜜计算,1.8万多斤土蜂蜜可以给金河村百姓创造180多万元的收入,每户平均4800元,而这仅仅是村民多项收入中的一项。
命运之神总是眷顾勇者。2019年,张先银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在原来基础上又增养50桶土蜜蜂。150桶土蜜蜂布满整个山坡,鲜花盛开的季节里,到处都是成群结队的蜜蜂忙碌的身影。闻着空气中弥漫的花香,听着漫山“嗡嗡”的蜂鸣,张先银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开了笑容。2020年,张先银养羊150只,退耕还林、栽种了20亩贝母等中药材,估算全年收入超过20万元。由于养蜂技术过硬、生产的土蜂蜜品质好,他还被吸收为县中蜂协会会员,经常向周边的村民传授养蜂技能。
如今,张先银已在南北镇街上建了新房,原来大山里的居住地改成了他的绿色生态产业基地,全家人的日子过得非常幸福。他逢人便说:“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感谢扶贫工作队把我带上了致富之路,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只有产业发展壮大了,才是给金河村留下了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在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使村民快速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个问题上,张忠富与村班子成员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发展产业。金河村有什么资源可以作为产业来发展?张忠富认为以前的烤烟、茶叶现已成为夕阳产业,目前养土蜜蜂、羊,只是解决了暂时的温饱、暂时的脱贫,但要做到持续、长久致富,必须要有长效的产业项目,“只有产业发展壮大了,才是给金河村留下了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刚开始,张忠富提出要在金河村发展产业时,不少人认为是天方夜谭,有人甚至讥讽他:“金河村除了大山就是深沟,除了木头就是石头,能有什么产业?除非你能把这几座大山搬出去卖钱!”
张忠富没有因为嘲讽而停止步伐。他明白:“大自然是残酷的,同时也是有情的,虽说为你关上一扇门,却会帮你打开另一扇窗,就看你有没有发现这扇窗的慧眼。”一天,在踏勘绿色产业资源途中,他发现了一片野生茶林。为他做向导的村民毛传斌告诉他,野生茶在白竹山是成片的,老百姓平时只采摘一点儿自己烧茶喝,没有谁把它当回事。张忠富听后心里一震,立刻意识到这可能就是金河村今后最大的财富。他努力控制住兴奋的情绪,要毛传斌立刻带他去察看野生茶林。
经过几天翻山越岭地考察,他惊喜地发现:在茂密的森林里、在嶙峋岩石孔隙间,生长着大片的野生茶树,面积大得让他惊愕不已。“这可是大发现啊!”惊诧过后是狂喜,他近乎疯狂地跳了起来,使劲地拍打毛传斌的肩膀,叫道:“金河村的希望来啦!”
不久,几位来自省城的专家学者钻进了金河村野茶林,对这些茶树进行考察评估。他们鉴定,这里的大部分野茶树龄都在300年以上,有的树龄已达到600年;野茶林的总面积高达4000亩以上,而且是集中连片,实属罕见;这里方圆百余公里范围内无任何污染,并且山高林密,终年云雾缭绕,自然环境极佳,野茶树内含物丰富,是制作高端茶的上乘原料。专家的鉴定让张忠富深受鼓舞,他又查阅了《茶经》,看到书中对茶源的品质下了三等定义:“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金河村的野茶正好与《茶经》里的上等茶源品质定义相符,这让张忠富欣喜若狂。紧接着,他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到,因为野生茶资源奇缺、采摘难度大、人工成本高,所以仅石门茶叶市场的野茶至少1800元一市斤,而且还不一定是真正的野生茶。掌握这些信息后,他和村支两委达成共识,把野生茶作为金河村的特色产业来抓。
张忠富很快向镇党委、政府汇报了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还初步算了一笔账:如果野茶品牌做成了,仅这一项产品就可达到亿元产值。为了说服领导支持,他带镇长去白竹山实地察看野生茶群落。看到漫山遍野的野生茶资源,镇长非常兴奋,他似乎看到了今后全镇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他当即向张忠富表示:将大力支持金河村发展野茶产业,希望他尽快拿出详细方案报党委、政府讨论审批。
张忠富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后,劲头更足,无数次往返于县城之间找相关部门联系投资事宜。他在县经投公司汇报金河村野生茶产业情况,开始没有任何人相信一个村会有4000多亩野生茶,认为他夸大其词。见他们不相信,张忠富掏出手机用野生茶的照片和视频来证实。为了不使投资失误,县经投公司派人去金河村全面考察野生茶资源。亲自考察后,经投公司认为开发野生茶是一个很好的投资项目,首批投资150万元做前期工作。
几百年的野生茶群落长满了荆棘藤蔓,人根本钻不进去,更别说采摘茶叶。张忠富首先组织村民对野茶树中的荆棘藤蔓进行砍割清理,使茶树之间变得宽阔敞亮,以方便进出茶林。然后建议村支两委成立仙野茶业合作社,对全村老百姓的野生茶林施行土地流转,进行统一开发、采摘、加工、销售、管理。没过多久,仙野茶叶合作社就流转1000亩野生茶,开发整理出500亩野茶林。待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县经投公司进行第二次大投入——对野茶进行深加工,并与早已名扬东南亚的石门夹山寺“禅茶一味”达成协议,将金河村的野生茶资源作为“禅茶一味”基地。通过“禅茶一味”的名气,将金河村的野茶产业做大做强。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河西啊!想不到荒芜几百年无人问津的野生茶,现已成为金河村老百姓发家致富的宝贝。”村民尝到了甜头,知道通过野生茶土地流转,这茶山还是自家的,只要把它管理好,不乱砍滥伐,按照国家的扶贫政策,每亩就有生态公益林补助14.5元,村民仅此一项收入每年最多可达7000多元。只要流转了土地,就是茶业合作社的成员,享受每亩9元钱的分红。所采摘的新鲜野生茶叶,合作社按每斤60元的价格全部收购。2020年,仙野茶业合作社吸收了100多户村民为会员,年创产值达400多万元。
张忠富在考察野生茶资源的过程中,发现一种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网上炒得很热的物种——金钱柳,又名摇钱树。
金钱柳的叶子含有丰富的皂苷、黄酮、三萜、多糖等有机营养成分,具有很强的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抗氧化、防衰老的作用。因此,以野生金钱柳初春芽叶为原料,采用现代中药加工工艺与古法炒茶工工艺相结合精制而成的金钱柳茶,是极具藥用价值的保健品。
金钱柳是冰川世纪幸存下来的珍稀树种,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而金河村刚好满足其生长条件。关键是,这种珍稀树种在金河村不是一棵两棵、一亩两亩,而是高达2万亩!张忠富初步估算:按市场最低价格,每亩金钱柳可收入2万元,2万亩就是4亿的产值。望着满山满岭的野生茶、金钱柳,张忠富情不自禁地大笑,他说:“养羊、养蜂、栽烤烟只是星星之火,开发野茶、金钱柳才是燎原之火,真正的大扶贫啊!”
梧桐引来金凤凰
金河村的崇山峻岭养育了珍稀的野生茶、金钱柳,还盛产名贵药材,如天麻、黄莲、白芨、贝母等。自古以来,上山采药就是山里人谋生的一种手段,这里人人都认识药材,家家都栽种药材。20世纪七八十年代,白竹山毛虎界还曾是国营药场基地,当时药场职工近百人。
几年前,一个名叫何定三的外地人来这里租山种人参。他说这里的土壤、气候、海拔高度等自然环境特别适合人参的生长。经过几年的开垦种植,近百亩人参逐渐进入收获期。张忠富得知此事后,如获至宝,翻山涉水20多公里,爬上地处海拔1200多米的人参基地,与何定三交谈,了解他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困难。当得知人参已进入收获期,考虑到何定三独自身处高山野岭的不便,张忠富当即给镇派出所所长打电话,建议对何定三本人及人参种植基地进行保护巡防。张忠富细致入微的关怀让何定三深受感动,为表达感激之情,他主动提出与金河村合作,深度开发金河村的药材资源,资金投入和药材销售全部由他本人负责,金河村只负责提供土地和劳动力。
张忠富做梦也没想到他会主动提出合作,当即表态回去马上跟村支两委商量,促成此事尽早上马。他还对何定三说,为了药场今后的发展,建议修一条简易公路。何定三高兴地答应他会出一部分修路的钱。也许是太兴奋了,那天晚上,张忠富在何定三的简易工棚里度过了一夜。
在为金河村寻找发展产业的路子上,张忠富的定位是“特色”二字,即具有金河村的特色。野生茶、金钱柳、中药材,甚至是土蜜蜂,无一不朝着这一方向努力。张忠富认为:“只有这样的特色产业才是金河村老百姓继脱貧之后奔小康的真正出路。”为此,在寻觅特色产业的新路子时,张忠富从不放过任何机会,哪怕当时看起来是荒诞不经的观点,他也要弄个水落石出。他说:“做什么事都要十二分上心,因为机会是留给有心人的。”
2018年初夏的一天,张忠富在南北镇街上无意中听人说起,北京有个做水产生意的人要来“龙门出水”考察,如果环境好、各方面条件合适,就准备投资养殖冷水鱼。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忠富立刻联系“龙门出水”附近的村民,叮嘱他们一旦看到有陌生人出现在金河边,立马通知他。
“龙门出水”是石门县母亲河渫水的源头。据传,清道光年间的一场大地震将透迤雄伟的铜峰岭戛然截为两段,其中一面形成宽400米、高550米的绝壁,直上直下光滑得像刀切一般,人称“千丈崖”。绝壁下方有一个高70米、宽26米的洞口,就像一座高大的城门。滚滚巨流喷涌出洞,飞流直下几十米,坠入玉竹潭。其状似龙腾、声如雷吼,气势壮观,形成“龙门出水”的飞瀑奇观。每逢雷雨天,洞中有成百上千尾阳鱼随巨流喷射而出,闪着银光在空中飞舞,形成举世罕见的“鱼瀑”。从“龙门出水”开始,金河两岸群峰秀耸,呈现出“仙人守龙门”“玉兔跳金河”“金蟾望月”等奇特景观,具有非常高的旅游观赏价值。
来这里考察的张总是北京人,从事冷水鱼养殖和鱼产品深加工,他生产的中华鲟鱼子酱热销欧美市场。但是由于没有自己的鱼场,很多时侯受人制约,很难将生意做大、做强、做精,所以他决定创办自己的冷水鱼养殖基地。他考察过很多地方,在与金河村一山之隔的湖北鹤峰时,曾听人说起湖南石门金河村有个“龙门出水”,便寻觅而来。
张忠富第一次与张总见面时,张总正在“龙门出水”不远处的河边检测水温。多年的工作使张忠富练就了自来熟的本领,几句客套话过后,两人就自报了家门。对于要来此地投资建场的张总来说,能认识金河村第一书记是他求之不得的事。
“适合养冷水鱼的最佳水温是8至20摄氏度,低于这个范围,鱼的生长很慢;高于这个范围,鱼的抗病力差,会很快死亡。”张总告诉张忠富,“我生产的出口产品质量检测非常严,所养的冷水鱼对水质的要求特别高,要高透明度、高溶解氧的流水环境,水质没有任何污染。我刚才测试了一下,水温在12摄氏度左右,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好,不过我还要在不同季节来测几次。”
张忠富高兴地说:“随时欢迎张总来,我全程陪同你到处转转,看看金河村得天独厚的环境,体验一下土家山民纯真朴实的风土人情。”他突然想起一个重要问题,问道:“张总,冒昧地问一下,办冷水鱼养殖基地会不会对金河水质造成污染?”
张总笑道:“这个请你放一万个心。金河村这么好的生态环境,破坏了太可惜。我投资的冷水鱼养殖基地是目前最现代化的,对生态环境可以说是零污染。现在国家对这个方面控制非常严格,有污染的企业工厂根本办不了手续。”
张忠富听他这样一讲,兴奋得连声道:“那就好,那就好!张总,今后需要怎么协助配合,你尽管开口,我们会全力以赴服好务。”
2018年,张总先后三次来金河,张忠富每次都积极配合,提供便利。其间,他多次去镇政府就此项目进行游说,还和村主干一起带张总到镇政府与领导见面协商,取得镇党委、政府对此项目的支持。镇党委书记、镇长还亲自到金河村同张总就冷水鱼养殖基地的选址、土地流转、劳动力用工、合作形式等事宜进行磋商,并最终敲定。与此同时,张忠富正在思考下一步规划:如果冷水鱼养殖基地办成投产,他要说服村支两委成员全面开发金河村的旅游产业。
“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要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作出贡献、作出牺牲!”
2018年底,金河村一跃成为一类村,在全镇综合考核中排名第一,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达8000多元。在国家脱贫摘帽验收中,金河村取得了零问题交办、满意度调查为98.6%的优异成绩。
“喂,张队,请你马上赶到薛家村来,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要采访你。”
“采访我?什么事?”
“来了就知道了!”
2018年12月13日下午,张忠富接到县委宣传部秘书蔡正的电话后,立刻和陈家云开车来到薛家村。晚上,在一个村民的家里,他与中央电视台的王导演见面。王导演说,他们是中宣部大型扶贫纪录片《承诺》摄制组的工作人员,这部纪录片将在2020年向全世界播出,全面反映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果。他说:“这次来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拍摄扶贫楷模王新法的光荣事迹时,据县扶贫办主任李平介绍,金河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队长张忠富的扶贫事迹很感人,是‘王新法精神在石门县扶贫工作队伍中的传承,我们正需要这方面的素材。所以,请你来先介绍一下金河村的情况和你的事迹,然后根据情况拟定拍摄方案。”
火塘里的火烧得很旺,烤得人全身暖暖的。张忠富告诉王导演,他刚到金河村扶贫时,就听说过王新法的扶贫事迹,先后两次带村支部班子前来“取经”,还邀请王新法前往金河村帮助制定发展产业规划。王新法牺牲后,他又带领全村党员前来缅怀英雄。他说:“一个背井离乡的外地人,吃自己的饭、办老百姓的事,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为薛家村的百姓脱贫致富,最后累倒在扶贫路上,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扶贫工作做好?”
聊了两个多小时,王导演感慨道:“你就是活着的王新法!你在金河村所做的一切,就是‘王新法精神的延续和传承,正是我们要找的素材。”他当即表示,三天后去金河村实地考察拍摄。
2018年12月17日,《承诺》摄制组来到金河村,拍摄了白竹山的“天路”、贫困户安居点、土蜜蜂、中药材和新村部等镜头。王导演在金河村走了一遭,亲身感受到张忠富带领人民群众凿山修路的艰辛,认为其精神十分可嘉。他发出感叹:“你们就是现代版的愚公移山!”临别时,他说:“张队,我被你们的精神深深打动,觉得不为你们做点儿实实在在的事情,有愧于你们为《承诺》提供了这么优秀的素材。我要向你们县委书记汇报说,你们太不容易了,一定要给予你们大力支持!”张忠富激動地说:“谢谢大导演,困难有,但我们会想办法解决。”
“你们现在最需要解决的困难是什么?”
张忠富说:“最困难的事就是白竹山那条公路的硬化基础工程还缺少资金,如果不尽快用水泥把路面硬化,明年春天下大雨,这条路就可能会被毁掉。”
“你马上打个报告,我亲自递交给你们书记、县长,争取县里给予你们帮助!”
2019年4月7日,《承诺》摄制组第二次来金河村拍摄。王导演见面就问:“‘天路硬化工程资金解决了吗?”张忠富高兴地告诉他:“路面硬化和安全防护设施共争取资金500多万元。”王导演听后连声说道:“太好了,太好了!”随后他告诉张忠富:“经过反复考虑,现已改变拍摄计划——原来仅仅表现‘王新法精神的延续和传承还远远不够,现在要表现‘天路的修通不仅带来了村民生活水平的大改变、更带来了全村特色产业的大发展、加快了金河村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前进速度,这是脱贫攻坚成果展示的亮点。我们决定让金河村的录像单独成篇。”
那天,他们正赶上覃事法带着残疾儿子坐车去山外看世界,摄像机记录了父子俩激动不已、频频向他们挥手致意的珍贵镜头。
国检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五保户”蒋保成天天都到村部来一趟,看见张忠富还在村里,便放心地走了,沿途告诉人家:“张书记没有走,还在村里。”
为了进一步助燃已空前高涨的致富热情,张忠富与村支书决定分片召开户主会,传达县委关于进一步搞好扶贫工作的指示精神。他对村民说:“县委书记说:我县摘掉贫困帽子以后,绝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请大家放心,我们帮扶工作队不会撤走,还要和大家一起继续努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共同奔向小康社会!”
一次,记者采访张忠富时问道:“如果组织让你继续留在金河村干下去,你愿意吗?”
他沉默了片刻,说:“愿意。”
“为什么犹豫了一会儿?”
“考虑到家庭情况和个人身体状况,说心里话,我想回家了。我的妻子孩子、亲戚朋友都劝我回去。但是,现在村里很多工作刚有眉目,特别是特色产业的发展,有些项目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假如中途换人,难免会耽误时间,甚至出现停滞的可能。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事和放心不下的原因。”
“你担心别人接手搞不好?”
“不能说金河村离开我张忠富就不行,别人肯定比我搞得更好。我只是觉得对金河村有了感情,越来越热爱这份事业,我也感觉这里的老百姓需要我。”
“别人都说你扶贫工作成绩斐然,但是对家庭关心很少。恕我直言,为了自己的事业,是不是显得自私了一点儿?”
张忠富有些激动地说:“我非常爱我的家庭,但是作为党员,我把事业排第一,家庭排第二。你的事业不成功,你的家庭会好吗?你的家人会幸福吗?”过了片刻,他又说:“金河村离县城160多公里,只要你有责任心,想把扶贫工作搞好,真心诚意为老百姓做事,就不可能一心挂两头。何况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要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作出贡献、作出牺牲!”说到这里,他收起了严肃的面孔,对记者笑了笑,说道:“如果我有个能为我分担家庭压力的妻子、足够包容我的亲人,让我有充分精力忙于自己的事业,你还能说我自私吗?”
记者竖起大拇指说:“你是个有福气的男人。”又问:“假如组织上让你担任金河村的支部书记,一直干到退休,你愿意吗?”
“我是党员,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张忠富情绪激动、非常自信地说:“如果那样的话,还有五六年时间,我一定会把金河村搞成全县明星村,为了这个目标,我会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
记者看出他的眼圈湿润了,待他稍稍平静下来才问:“这么有信心?”
张忠富对记者说:“通过这几年的努力,金河村无论是村支两委班子建设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村风民风建设等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刚来村里时,无论走到哪里,听到的全是消极埋怨的牢骚话,有的甚至是公开骂娘。后来,我们制定了《村规民约》《格言治家》和《家风家训》等一系列规则,将好的东西、好的习惯慢慢地灌输进村民的头脑中,并使它深深地扎下根。特别是我们把每个星期一定为‘农民学习日,深得全村老百姓的喜爱。我们请来各方面的专家、技术能人讲课,村民们学习党的扶贫惠民政策、文明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农业科技知识等……比如我们村的养蜂土专家张先银,多次在他的养蜂基地向乡亲们传授自己摸索出来的成功经验和技术。”
现在,摆在张忠富与村支两委面前最关键的事,是怎样把金河村的特色产业做出规模、做成品牌,使之走向更大的市场。张忠富知道这些事靠村民自已是做不到的,必须要有人帮助他们与外界对接、宣传和推介。在他的设想中,大概再花四五年时间,金河村一定能成为特色产业兴旺、村民安居乐业、非常富裕幸福的小康村。
尾聲
2019年“七一”前夕,中共常德市委授予张忠富“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2019年7月10日,常德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党组发出“关于开展向张忠富同志学习的决定”,在全市文旅广体系统内广泛开展向张忠富同志学习的活动,学习他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吃苦精神;学习他勇于开拓、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学习他心系百姓、勤勉尽责的为民情怀。
2019年10月10日,张忠富被评为湖南省“最美扶贫人物”。
2021年6月28日,张忠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表彰,会后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并合影。
时光荏苒,张忠富再次站在碑垭山顶往金河方向望去,那一岭岭山峰、一道道沟壑,就像被巨大神力托起的凝固了的海浪;他再次来到金河边,看着水面在明媚的阳光下闪动着耀眼的金光银光,就像流淌的满河金银。看山山青,看水水绿,如诗如画。一切与昨天一样,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些水;但一切又都与昨天不一样,今天的金河村早已不是昨天的金河村,她在党的扶贫政策关怀下,通过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村支两委的齐心努力和扶贫工作队员的默默奉献,正悄然发生巨变。随着金河村一天天崛起,全体村民正迎着曙光朝前迈进,一条更加清晰明了的发展之路展现在他们面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