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茶
长租公寓“泊寓”的前身位于广州市中心的城中村。旧建筑面朝城市干道,将一线都市的车水马龙收入眼底,背后却时间回溯般仿若来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活场景:城中村内唯一的菜肉市场和周边的五金杂货商铺维续着居民的基本生活;原住民和租户上班族混居在这座火柴盒式的通廊建筑里,原本的中庭被大量搭建、空调机体和管线占据,环境杂乱,存在鼠患,楼内公共空间早已失去了原本功用。接手项目后,间筑设计的建筑师们希望通过改造,打破人们对城中村陈旧杂乱的固有印象,令老城区生发新的活力,同时提升内部宜居度,重新激活邻里互动。自然而然地, “轻盈” 这个词跃然纸上,并成为后续发想的原点。
夜幕降临后的泊寓,波浪形的冲孔铝板包裹的外立面以半透样式的覆盖层和灯光设置为整座建筑“减重”,以轻盈的“节奏”和跳跃性的体块分割迎接房间外的车水马龙。
1.项目所在的居民楼位置十分特殊,前面是一条车水马龙的城市干道,后面是城中村内唯一的市场——寺右肉菜市场。
2.该建筑作为连接城市与城中村的门脸,改造后的立面如何既增加与城市相衔接的融合度、又维持与所处社区的粘合性是本次立面改造的重点诉求之一。
3.该建筑作为连接城市与城中村的门脸,改造后的立面如何既增加与城市相衔接的融合度、又维持与所处社区的粘合性是本次立面改造的重点诉求之一。
4.公寓入口处,以低调地方式融入周边环境。
5.利用原建筑主要立体动线围合成的公共空间中庭。
6.公寓客房室内。
以解构的方式构建出楼体体块堆叠的动态关系,间筑设计选择使用白色波浪形冲孔铝板作为建筑的外立面。为了应对南方潮湿的气候,实现可持续的轻盈,建筑的金属表面也覆盖有自洁性强的特殊涂层。日光下, 周边生活情境后退成建筑的背景,夜晚灯光亮起,建筑又变成一盏光亮柔和的巨型街灯,居住在这里的晚归上班族在几个街区外抬头,就能看到自己的温暖归处。“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多少都会有些负面情绪, 我们希望能够从设计的角度给大家一些正面的回应。”建筑师肖磊说。从外观层面,改造后的新建筑跳脱出了原本沉闷老旧的城中村氛围,与周边生活形成一种全新的“对话”关系,大都市和背后的市井生活因此找到了一种过渡。比起重建一个生活空间,肖磊选择清除中庭的搭建,还原建筑本来的面貌。恢复交流功能是一开始便定下的内部改造策略,围绕中庭的通廊是人们出入的必经之路,用半层楼梯相连通廊后,人们行走于廊上,俯仰的视角构成了相对立体的交流状态,而天井内布置的不同高度的灯具则可以使居住者从回廊内部感受到天井的存在。整齐、交错、透气,原建筑的骨骼仍然在,但皮肉沉疴得到了治愈。建筑师们注意到,城中村中很多住户都在阳台和露台上种植了花草。被他们的生活热情触动,改造后的公寓为每一户都留出了独立阳台。除了居住者有机会布置自己的迷你花园,绿意透过外立面的“渔网”被过路人捕捉到,也为城中村增加了生機。公寓内设置了开放式小厨房,鼓励忙碌的年轻人好好吃饭,别忘记菜肉市场就在楼下。
城市和项目总是各具特性,但如何应对新与旧的“冲突”是中国城市共有的长期课题。因此,间筑设计希望在改造中探索出具有应用性和推广性的模板。“要尊重改造的房子和它周围的人。”肖磊说。尽管物质条件有限,但竭尽所能地热爱生活是人的本能,心怀尊重就会发现,完全毁灭再重建,一掷千金的方式并不是“改造”的唯一可能。许多老建筑看似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格格不入,但它们背后的价值远大于房子本身。一座老建筑就是一部纪录片,承载着人们的生活肌理。正如在泊寓中通过保留从房间到通廊再到中庭这样从私密到开放的三层递进空间,间筑设计希望留存住原建筑不可复刻的记忆。降低成本,降低施工难度则是改造模板的另一方面,让建筑聪明地与城市步调一致,让旧建筑改造易于发生,让靠近理想生活这件事变得轻盈,事实上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让我们这些漂在广州的人多一分尊严,生活得更体面”,项目完成后,空间使用者的反馈令人动容,但更出乎建筑师们意料的是周边老邻居对泊寓展现出的好奇心和正面态度。“他们觉得我们帮助当地人提高了生活质量,夸我们说,你们做了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