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方言重叠式名词类型及其他

2021-10-25 02:08文马虹
关键词:金堂词根语素

文马虹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金堂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川黔片的成渝小片[1],由于清朝时期“湖广填四川”运动,金堂汇集了大量外来人员,出现了湘方言、客家方言与本地西南官话(成都方言)相互接触的现象,造成了金堂方言的独特面貌。从已有文献看,关于金堂方言的研究并不均衡,语音研究成果丰富,词汇和语法成果相对较少,而重叠部分几乎没有。因此,本文将着重描写金堂方言重叠式名词的结构类型,揭示其构词特点与功能,并阐释重叠式名词产生的动因。

一 金堂方言重叠式名词的类型

名词是现代汉语中最基本的词类范畴,相比动词与形容词重叠,普通话中的名词重叠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朱德熙先生的观点,他认为重叠式名词主要是亲属称谓,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亲属称谓以外的重叠式名词只有“娃娃”“星星”“宝宝”少数几个[2]。此外,洪心衡[3],黄伯荣、廖序东[4],杨亦鸣、张成福[5]等认为名词一般不能重叠,少数带有量词性质的名词可以重叠,如“家家”“人人”“天天”等。随着语法学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如张静[6]、吴岑,邵敬敏[7]认为少量的普通名词存在重叠现象,如“时时刻刻”“祖祖辈辈”“山山水水”,张谊生把此类“AABB”重叠式看成“名词的叠结式”[8]。总之,为了更好揭示金堂方言重叠式的特征,我们采取从众原则,认为现代汉语中除少量名词重叠外一般不能重叠。

重叠在金堂方言名词中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手段,因而称之为“重叠式名词”。文章运用定量方法对金堂方言重叠式名词进行全面考察(方言词汇来自笔者调查以及参考《四川方言词典》《成都方言词典》及《方言调查词汇表》),相比普通话(主要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它在数量和类别上更为丰富,金堂方言重叠式名词的数量共计496个,重叠方式包括“AA”“ABB”“AAB”“AABB”等四种类型。具体如下。

(一)AA式

通过考察,金堂方言重叠式“AA”数量最多,共有254个,占重叠式名词总数的51.22%,我们将金堂方言中词根语素用“A”表示,金堂方言中重叠式名词“AA”有以下几种类型。

1.金堂方言名词为“AA”,普通话用名词“A”

这类名词主要为具体的指物名词,数量较少,共有28个,占“AA”总数的11.02%。我们根据词根语素“A”的语法功能将“AA”分为两类,具体如下:

(1)“A”为名词性语素

A.器具用品:线线/嘴嘴

B.天文地理:沟沟/坡坡/坎坎

C.动植物:蒜蒜/葱葱/树树/草草/花花/蛾蛾/果果

D.饮食:烟烟/浆浆/水水/汤汤/馍馍/粉粉/米米

E.其他:眼眼/口口/灰灰

(2)“A”为量词性语素

A.器具用品:碗碗/壶壶/包包/桶桶/瓢瓢/锅锅

2.金堂方言名词用“AA”,普通话用“A子”

这类名词主要为指物的具体名词,涉及器具用品、衣物穿戴、天文地理、商业交通、动植物、房舍等,数量较多,共167个,占“AA”总数的65.75%,我们根据词根语素“A”的语法功能将重叠式“AA”分为以下类型:

(1)“A”为名词性语素

A.器具用品

一般家具:椅椅/凳凳/桌桌/柜柜/位位/台台

卧室用具:毯毯/帐帐/被被/褥褥/架架/镜镜/席席/篾篾/篷篷/帘帘

炊事用具:刀刀/筷筷/炉炉/甑甑/管管/篓篓

工匠用具:斧斧/锥锥/板板/梯梯/钉钉/尺尺/钳钳/镊 镊/绳 绳/耙 耙/刨 刨/模 模/担 担/槌 槌/弓 弓/棍棍/棒棒/梭梭/鞭鞭/篙篙/椽椽/杠杠

其他生活用品:箅箅/篦篦/抿抿/枋枋/旗旗/笼笼/戳戳/须须

B.衣物穿戴

服装:褂褂/袜袜/裤裤/缎缎/袖袖/裙裙/袍袍/料料/里里/领领/套套

鞋帽:帽帽/码码/毡毡

其他穿戴:网网/卡卡/簪簪/辫辫/珠珠

C.饮食:饼饼/瓤瓤

D.天文地理:沙沙/梁梁/巷巷/村村/洞洞/埂埂

E.动植物类:肠肠/肚肚/豆豆/虫虫/蚊蚊/爪爪/秧秧/果果/壳壳/腿腿/皮皮/竿竿

F.商业交通:轮轮/车车/轿轿/铺铺

G.房舍

房屋处所:房房/屋屋/院院/园园/寨寨/宅宅/庙庙/窝窝

基础设施:桩桩/栅栅/栏栏/柱柱/棚棚/池池/垛垛/坝坝/缝缝

H.其他:点点/空空

(2)“A”为动词性语素

A.器具用品

工匠用品:筛筛/锯锯/夹夹/锤锤/盖盖/凿凿/叉叉/钩 钩/塞 塞/推 推/铐 铐/碾 碾/吊 吊/剪 剪/钉 钉/钻钻/罩罩/铲铲

生活用品:掸掸/起起/刷刷/梳梳/剪剪/垫垫/套套/折折/签签/帖帖

B.衣物穿戴:坠坠/扣扣/圈圈

C.其他:印印

(3)量词性语素“A”重叠

A.器具用品

炊事用品:缸缸/盘盘/碟碟/勺勺/坛坛/罐罐/盆盆

生活用品:筐筐/筒筒/篮篮/本本/格格/袋袋/杯杯/瓶瓶/册册/对对/条条/箱箱

B.饮食:串串、颗颗

调查发现,此部分“AA”式中,语素“A”为名词性语素的构词能力最强,共有114个;其次是动词性语素“A”重叠后构成名词,数量有32个;最后为量词性语素“A”重叠构成名词,数量相对少,共有21个,它们分别占此类“AA”总数的68.27%、19.16%,12.57%。由此知,金堂方言用名词“AA”而普通话用“A子”式中的词根语素“A”的构词能力强弱顺序为:名词性语素>动词性语素>量词性语素。

3.金堂方言名词重叠式用“AA”,普通话用“AB”或“BA”

金堂方言中有少量“AA”中的“A”在普通话中为双音节复合词“AB”或“BA”的词根语素,经调查,此类“AA”有19个,占“AA”总数的7.48%。例:

4.金堂方言名词重叠式用“AA”式,普通话用“BC”式

除了以上三种情况,金堂方言中的“AA”还可以用普通话中的“BC”式表达。此时的“BC”与“AA”在词的表达形式上没有任何联系,为同实异名词。这部分重叠式名词具有明显的方言色彩,共40个,占“AA”式总数的15.75%。这部分主要包括指人名词和指物名词两类,具体如下:

(二)ABB式

重叠式名词“ABB”在金堂方言中的数量较多,共163个,占重叠式名词总数的32.86%。根据“A”和“BB”的语素性质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BB”为词根语素

此类“ABB”为“A+(BB)”的偏正结构,包括指人名词和指物名词,共有57个,占“ABB”总数的34.97%,其中语素“A”起修饰限定作用,修饰词根语素“BB”。具体如下:

指物名词:

A.动物类:狗钵钵/狗窝窝/鸡罩罩/鸡笼笼/鸡窝窝/鸡眼眼/鱼竿竿/鱼篓篓/马棚棚

B.植物:草席席/草堆堆/草垫垫/草把把/树丫丫/树杆杆/花叶叶/花心心

C.饮食:麻饼饼/肉皮皮/肉片片/肉丝丝/肉末末/肉坨坨/米糊糊/面糊糊/肉嘎嘎/粉皮皮

D.身体:脚弯弯/手筋筋/手弯弯/手板板/手杆杆

E.衣物:项圈圈/项巾巾/布巾巾/皮帽帽/草帽帽/帽檐檐/布襟襟/线头头/针眼眼/手帕帕

F.天文地理:水凼凼水坑/山头头/山尖尖

G.其他:门闩闩/门扇扇/瓶盖盖/纸飞飞/猪槽槽/药粉粉

2.“AB”为词根语素

此类“ABB”为“A+(BB)”形式,“AB”为词根语素,语素“B”重叠后形成(A+B)+B“ABB”式,多为指物名词,共有25个,占“ABB”总数的15.34%,具体如下:

A.动植物:蚂蚁蚁/猪蹄蹄/八哥哥/春笋笋/竹笋笋/冬笋笋

B.身体:手腕腕/手背背/脚腕腕/脚丫丫/腰杆杆

C.地理:燕塘塘/山涧涧/山脚脚/山腰腰/山坳坳/山崖崖/山谷谷

D.房舍:土坯坯/城墙墙/门槛槛

E.其他:血旺旺/酒曲曲/火炮炮/衣襟襟

3.“AB”为词根语素,“BB”也为词根语素

与前两类情况不同,此类“ABB”中的“AB”既是词根语素,“BB”也可以是词根语素。数量较多,共有81个,占“ABB”总数的49.69%,主要为指物名词,包括器具用品、动植物、衣物穿戴、身体、天文地理和房舍等类别,具体如下:

(1)指人名词:木匠匠

(2)指物名词

A.器具用品:铁架架/石碗碗/澡盆盆/嘴笼笼/锅底底/竹筐筐/酒杯杯/脸盆盆/脚盆盆/嘴笼笼/碗柜柜/钢管管/筷箩箩/眼镜镜/手铐铐/算盘盘/灯影影

B.动植物:树根根/树叶叶/树林林/树苗苗/树桩桩/魔芋芋/竹叶叶/竹竿竿/蒜苗苗/葱叶叶/谷壳壳/花瓣瓣/花苞苞/篾片片/鸡爪爪/鸡冠冠/蜂窝窝/麻雀雀

C.身体:嘴皮皮/嘴头头/手膀膀/脚爪爪/脚背背/脚板板/脚跟跟/酒窝窝/腮帮帮/眼眶眶/眼皮皮/眼珠珠/手心心

D.衣物穿戴:鞋底底/鞋面面/鞋垫垫/鞋帮帮/脚链链/手链链/项链链/领口口/袖笼笼/眼镜镜

E.天文地理:山坡坡/山沟沟/山顶顶/地皮皮/雨点点/冰块块/水池池

F.房舍:石板板/石灰灰/阳台台/戏台台/灶眼眼/门缝缝/门帘帘/门牌牌/门板板/洋房房/楼房房/草房房

G.其他:药片片/煤烟烟/炭渣渣

(三)AAB式

金堂方言中“AAB”重叠式名词相对较少,共有40个,占重叠式名词总数的8.06%,其类别较为丰富。它是由语素“A”重叠为“AA”与名词性词根语素“B”组合成的偏正结构,“AA”对词根语素“B”有限定作用。例:

1.抽象名词:

歪歪理/甩甩活

2.具体名词

(1)指人名词:帮帮匠/编编匠/婆婆嘴/广广人/摆摆脚

(2)指物名词

A.器具用品:坦坦碗/推推车

B.动植物:藤藤菜/娃娃菜/毛毛菜/酸酸草/蠛蠛蚊/毛毛虫

C.饮食:蒸蒸糕/绞绞肉/渣渣肉/盆盆肉/泡泡肉/担担面/棒棒鸡/坝坝宴/丁丁糖

D.身体:卷卷毛/尖尖脚/妹妹头/娃娃脸/蓬蓬头/巴巴掌/眯眯眼

E.衣物穿戴:背背裙/背背裤/衩衩裤/撮撮帽F.娱乐交通:碰碰车/转转牛陀螺/篷篷车

G.天文地理:绵绵雨/毛毛雨

(四)AABB式

普通话与金堂方言中的名词均有“AABB”式,相比普通话,金堂方言中的表现更为丰富,其中一部分“AABB”式与普通话相同,另一部分具有西南官话的方言特色。这类名词通常表示复数义,泛指与语素义“A”“B”相关的一类事物。这类词在金堂方言中有39个,占重叠式名词总数的7.86%。具体如下:

1.与普通话相同的“AABB”

与普通话相同的“AABB”式的构成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语素“A”“B”分别重叠为“AA”“BB”后组合而成,如(1);另一种是由词根语素“AB”重叠而成,如(2)。经考察,这类词常见的有23个,占“AABB”总数的58.97%。具体如下:

(1)汤汤水水/家家户户/枝枝杈杈/边边角角/坛坛罐罐/瓶瓶罐罐/盆盆罐罐

(2)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头头脑脑/枝枝叶叶/祖祖辈辈/子子孙孙/花花草草/枝枝丫丫/字字句句/风风雨雨/上上下下/前前后后/时时刻刻/角角落落/世世代代/日日夜夜

2.与普通话不同的“AABB”

除了与普通话相同的“AABB”式外,金堂方言中还有少量固定组合的“AABB”式,它是由具有方言特色的词根语素“AA”和“BB”组合而成的并列结构,共有16个,占“AABB”总数的41.03%。具体有:

豆豆颗颗/包包坑坑/肠肠肚肚/箩箩篮篮/坛坛碗碗/柴柴棍棍/襟襟面面/坡坡坎坎/筐筐篼篼/脚脚/巾巾网网/巾巾绊绊/巾巾吊吊/根根芽芽/坑坑包包/沟沟坎坎

综上,通过对金堂方言常用重叠式名词的全面调查,统计得出“AA”“ABB”“BBA”“AABB”名词数量共有496个,分别为254、163、40、39个,分别占重叠式名词总数的51.22%,32.86%,8.06%,7.86%。其中“AA”构词数量最多,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是“ABB”,数量较多,“AAB”“AABB”的数量相对少。此外,重叠式名词的类别多样,包括指人名词和指物名词,其中指物名词包括“器具用品”“动植物”“衣物穿戴”“身体”“饮食”“天文地理”“房舍”“商业交通”等类别。可见,相比普通话,金堂方言重叠式名词在构词的数量和方式上更为丰富。

二 重叠式名词的构词特点

调查发现,与普通话的名词重叠相比,金堂方言重叠式名词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ABB”和部分“AA”式名词在方言中还可以用“AB子”“A子”表示

金堂方言部分重叠式名词,大部分还可以用子缀词表示,且词汇义基本不变。这类重叠式名词的类型主要是重叠式“ABB”和部分“AA”,数量有354个,占重叠式名词总数的71.81%。其中重叠式“AA”可用“A子”表示的包括两类:一类是普通话用“A”而在金堂方言中用“AA”表示,如“瓢子”“碗子”“沟子”“树子”“蒜子”“烟子”“米子”;另一类是普通话用“A子”而在金堂方言中用“AA”表示的词,如“椅子”“斧子”“褂子”“帽子”“饼子”“肠子”“房子”“缸子”等,它们与重叠式构词的“AA”相同。此外,重叠式“ABB”可用“AB+子”构成,无论“AB”是否为词根语素,“ABB”均可用“AB+子”表示。如“树根子”“草把子”“独苗子”“鸡冠子”“蚂蚁子”“土坯子”等。

(二)部分金堂方言重叠式名词“AA”与普通话“A”“A子”词义存在差异

调查发现,金堂方言重叠式名词“AA”相比现代汉语中的“A”“A子”,词义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词义缩小、词义扩大和词义转移上,其中词义缩小的有:起起、缸缸、嘴嘴、瓤瓤、苗苗、牌牌、水水、洞洞、圈圈、面面、点点、空空、印印;词义扩大的有头头、锤锤、刷刷、铲铲、推推、板板、皮皮、网网、摊摊、铺铺;词义转移的有卡卡、提提、罩罩、口口、眼眼、条条、汤汤、米米、果果、串串、须须。如表1所示:

表1 金堂方言“AA”与普通话的“A”“A子”词义差异表

续表1:

三 重叠式名词的功能

重叠构词法有成词、转类、变义三种机制[9],金堂方言的重叠式名词也不例外。构词是金堂方言重叠式名词的基本功能,如词根语素“A”的“碗”“刀”“斧”“霉”“藤”“渣”等重叠形成的“碗碗”“刀刀”“斧斧”“霉霉”“藤藤”“渣渣”等;词根语素“AB”的“山顶”“地皮”“冰 块”“葱叶”“树 林”“绵 雨”重 叠形成的“山顶顶”“地皮皮”“冰块块”“葱叶叶”“树林林”“绵绵雨”等。除此,转类作用在金堂方言重叠式名词中也体现明显,主要表现在重叠式“AA”中,语素“A”除了名词性成分外,还包括动词性、形容词性和量词性成分,重叠后均为名词。如动词性语素“A”重叠后的名词可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如“扣”“刷”“扫”“梳”重叠为“扣扣”“刷刷”“扫扫”“梳梳”等。形容词性语素“A”重叠后的名词表示这个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如“香”重叠为“香香”,就指胭脂有香气的属性。量词性语素“A”重叠后的名词表示用这种单位计量的事物,如“桶”“筐”“袋”“盘”等表计量单位,重叠后的“桶桶”“筐筐”“袋袋”“盘盘”为计量的器物。此外,重叠式名词也有变义功能。重叠式“AA”中的语素“A”重叠后词义改变,如表1中的语素“口”“眼”“汤”“米”等重叠为“口口”“眼眼”“汤汤”“米米”后词义发生改变。除了成词、转类和变义作用外,金堂方言重叠式名词还有变量和描写性等附加功能。

(一)变量

词语重叠是一种表达量变化的语法手段,“调量”是词语重叠的最基本的语法意义[10]。金堂方言中的重叠式名词主要有增量和减量作用,凸显增量时,语义泛化,凸显减量时,用小称表示。

1.泛化

所谓的泛化是指不同的概念或相近的概念使用相同的词表达,不严格区分细小概念的差异[11]。金堂方言重叠式名词的泛化现象较为突出,一方面体现在重叠式“AA”上,如“米米”泛指“小而硬的粒状物”;“果果”泛指“植物开花后结的果状物”;“瓤瓤”指“瓜果皮里包着种子的肉或瓣”;“网网”,泛指一切网状物品,如“渔网网”“布网网”“球网网”“蜘蛛网网”;“板板”泛指一切材质的版状物体,如“木 板 板”“钢 板 板”“铜 板 板”“天 花 板 板”;“皮 皮”泛指一切皮状物,如“果皮皮”“肉皮皮”“饺子皮皮”等。其余如“片片”“丝丝”“条条”“捆捆”“拱拱”“糊糊”等类似。另一个方面体现在重叠式“AABB”上,如“坛坛碗碗”不仅指坛子、碗筷,还泛指跟厨具相关的一切事物;“脚脚”泛指一切窄缝和偏僻的地方。

2.小称

重叠、儿尾或儿化、子尾和小称变音是汉语方言中名词表小称的常见方式[12],其中名词的重叠形式“AA”表小称在汉语方言中具有类型学特征。如西南官话下的成都方言[13]用“AA儿”重叠式表示、昆明方言[14]和贵阳方言[15]的名词可用“AA”重叠式;吴方言下的苏州方言[16]既可以用“AA”也可以用“AA头”表示;湘方言[17]中的“AA”式;西北方言[18]中除了“AA”“圪AA”式,还有“AA子”形式。而金堂方言名词重叠式表“小称”一方面,体现在“AA”形式上,如“口口”“嘴嘴”“眼眼”“粉粉”“果果”“米米”“蛾蛾”等;另一方面,体现在能用“AB+子”表示“ABB”的名词,如“眼珠珠”“竹叶叶”“炭渣渣”“酒杯杯”“药片片”等,也有小称功能。

此外,曹志耘认为,“小称”的基本功能或初始功能是“指小”,在“指小”的过程中,自然衍生出表示喜爱、亲昵等功能,有时“指小”功能甚至已经不太明显了[19]。这主要体现在“ABB”“BBA”重叠式上,如金堂方言中的“酒窝窝”“鱼摆摆”“娃娃脸”“撮撮帽”“转转牛”等,这类词在口语使用中可以表达说话人对事物亲昵、喜爱的语用色彩。

(二)描绘性

陈望道先生认为,叠字的用意不外乎两种,一是借声音的繁复增进语感的繁复。二是借声音的和谐张大语调的和谐[20]。名词重叠是利用声音上的复沓,使音节得以叠加,在表达中语流得以重复,因而伸张了语调的节奏,强化了韵感,增添了语言描绘性、修饰性色彩。如方言中“针眼眼”“花瓣瓣”“帽檐檐”“篷篷车”“坝坝宴”“根根芽芽”“巾巾网网”等均是通过形貌上的重叠使意义得到扩张,从而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四 重叠式名词形成的动因

金堂方言重叠式名词形成既是语言自身类推的结果,也是隐喻、转喻以及象似性等认知机制的结果,此外,外部文化对重叠构词也有影响。

(一)语言类推作用

“语言是一个开放的运动的符号系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的类化和推演现象”[21]。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动词和形容词的重叠现象比其他词类范畴的重叠现象更常见,从语言自身内部演变系统看,各类词的形式和结构会在语言交际中相互融合借鉴。能进入金堂方言重叠式的名词一般为人们生活中熟知的事物,由名词性、动词性、量词性成分构成。因此,名词的重叠可能会受到其他词类重叠的影响,包括重叠的类型和方式。

(二)人类认知机制的结果

金堂方言重叠式名词的形成也是人类认知机制的结果,主要包括认知理论中的隐喻、转喻以及象似性原则,具体如下。

1.隐喻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基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结构映射,即从源域(sourcedomain)向目的域(targetdomain)的映射[22]。金堂方言部分重叠式名词“AA”的形成是隐喻机制运作的结果。人们通过对生活的基本经验,如时间、空间、方位、身体等日常生活中熟悉范畴来构建语素义“A”与词义“AA”之间的相似联系。如金堂方言中的“眼眼”是语素“眼”重叠而来,就是源域“眼睛”对目标域“小孔、小洞”进行投射,因而用“眼眼”来表示“小窟窿”;又如“嘴嘴”也是语素“嘴”重叠而来,也是源域的人和动物的嘴巴投射到物体上,用“嘴嘴”表示“形状或作用像嘴的东西”。再如“头头”与“脚脚”,“头”表示人体最上面的部分,“脚”表示人体最下面的部分,用“头头”表示“首领”,是“头”具体的空间上的位置向表抽象的地位“头头”建立相似联系;用“脚脚”表示“液体里残留的沉淀或渣滓;支撑物体的脚状部分”就是将“脚”的身体位置投射于空间物体而形成的相似联系。

2.转喻

转喻也是源于人们的基本经验,对事物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实质是概念性的、自发性无意识的认知过程,强调的是邻近关系,基于事物的相关性[23]。Haser把转喻与邻近性的关系总结为三类:转喻与语义的共现关系;认知域内关系的邻近性;以框架为基础的关系的邻近性[24]。一方面,金堂方言部分重叠式名词“ABB”的构成体现为认知域内关系的邻近性,“部分与整体”是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由整体与部分构成的成词语素“AB”,为了凸显部分,则表部分的“B”语素会通过重叠而形成“ABB”式,如“树叶叶、树根根、树丫丫、树枝枝”“花苞苞、花瓣瓣、花芯芯”“山涧涧、山脚脚、山腰腰、山坳坳、山崖崖、山谷谷”等词;另一方面,金堂方言的一部分重叠式名词“AA”的形成体现为以框架为基础的关系邻近性。人们在观察事物时,往往会把事物看成认知上的完形,将其放在框架中进行观察,框架中凸显的特征会成为事物的焦点。如具有方言特色的“乖乖”“憨憨”等指人名词,就是在人物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成为注意的焦点而形成的某一类人的指称;指物名词“滚滚车轮”“摇摇秋千”使“车轮”“秋千”所具有的动作特性得以凸显;“黄黄蛋黄”“清清蛋清”是事物颜色成为焦点而形成的词,还有凸显事物形状特征的“块块”“条条”“丝丝”“片片”;凸显动作而构成的词如“刷刷”“剪剪”“钉钉”“掸掸”等。

3.象似性

近代最早认为语言结构具有象似性的是符号学家皮尔斯(C.S.Piecre),他从符号学角度将符号分成象似符(icon)、标志符(index)和象征符(symbol)三种[25],并指出每种语言的句法,借助约定俗成的规则,都具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26]。其后,海曼(Haiman)进一步将语言符号分为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且把关系象似分为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话题象似性和句式象似性等[27]。其中“数量象似”指语言单位更多、更长往往表达更多的意义,即所指物数量更多、范围更大、意义更强[28]。金堂方言重叠式名词“AABB”形式符合数量象似性原则运作规律,相比“AB”基式的“山水”“风雨”“头脑”“上下”“前后”,重叠后的“山山水水”“风风雨雨”“头头脑脑”“上上下下”“前前后后”等“AABB”形式包含了更为丰富的语义容量。其形成的动因则是在接受“AB”信息后,人类认知会相应地出现与之类似或相符的特征事物,从而映射出诸如此类特征事物的同时再现,导致“AABB”的数量和规模扩大,包含更丰富的语言信息。

(三)文化背景的影响

游汝杰认为,方言是地方文化最突出的特征,地方文化包括文艺、人情、风俗、习惯、服饰等方面,这些方面的特征有时候也会反映在方言里[29],每一种语言在反映当地文化特征的同时,也受其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众所周知,茶馆文化、美食文化、麻将扑克等益智博弈文化造就了四川成都恬淡怡然、悠闲自得的文化气氛,正如时人所说“成都人的生活始终是勤劳中伴随着永恒的优哉游哉”[30]。而正是这样的文化也促使金堂人民形成了不急不躁、慢条斯理的性格,这种性格在语言表达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如重叠式名词中的“ABB”“AAB”,相比“AB”而言,三音节词在口语表达中能给人悠长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也能体现金堂方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本文通过对金堂方言重叠式名词类型的描写,揭示了重叠式“AA”“ABB”“AAB”“AABB”的特点及语义功能,并从语言类推、认知机制及文化因素等方面对重叠式名词的形成进行了解释。相比普通话,金堂方言名词的重叠在数量和类型上更为丰富,且不仅有构词、变义和转类三种基本功能,还包括泛化、小称和描绘性的附加功能。通过对金堂方言重叠式名词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语言接触下金堂方言名词的具体面貌及周边西南官话的语言特点,也为成渝小片地区的其他方言词汇研究提供参考。

附:本文曾在第三届南方官话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后经修改完善。

猜你喜欢
金堂词根语素
词根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价值与实施策略
藏在英文里的希腊词根(九)
借灶
语素教学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认真讲好金堂故事
请你当我妈
词根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英语教学中“词根教学”的应用探微
2014金堂奖的“互联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