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护理对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响

2021-10-25 03:42周琳琳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17期
关键词:股骨颈假体置换术

周琳琳

(辽宁省丹东市中心医院,辽宁 丹东 118000)

在股骨颈骨折治疗过程中目前临床主要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在不断增长且呈现出上升趋势。尽管医疗技术在不断发展,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措施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特征,但是治疗的最佳方案依然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虽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价值较为理想,但是作为一种手术操作方式对患者机体仍然会产生影响,在治疗后依然存在并发症的情况[1]。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保证手术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在于临床护理工作。基于此本次研究选择72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的患者,将其均分为2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护理措施,将其假体脱位预防效果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研究资料时间选自2018年1月-2019年12月,所纳选患者均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共计72例,将患者按照护理措施差异性均分为2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下限59.00岁,上限74.00岁,平均年龄(66.59±3.66)岁,其中股骨颈陈旧性骨折1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2例,股骨颈新鲜骨折10例;观察组人员年龄下限58.00岁,上限75.00岁,平均年龄(66.77±3.47)岁,男性患者24例,女性12例岁,其中股骨颈陈旧性骨折1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9例,股骨颈新鲜骨折12例;对照组、观察组人员基线资料比较结果无差异,符合对比研究原则(P>0.05)。

2 方法:对照组患者在术后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则实施阶段性护理干预模式,首先进行阶段性护理小组的建立,小组成员需要进行统一培训,设立固定的护理小组,在管理过程中应用护理组长责任制以及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根据患者治疗以及康复情况,将护理阶段划分为术前和术后1周、2周、4周、8周、12周,共6个阶段,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根据患者病情评估肢体恢复、自理能力、理解能力、知识水平、心理状态等内容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营养状况,实施针对性的系统护理。(1)术前:对患者实施心理支持,做好术前准备,监测患者身体变化情况,了解其既往病史和合并病症,存有髋部手术治疗史的患者会存在较高的假体脱位概率,因此需要进行健康教育手册的发放,根据患者基本情况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让患者充分了解术前准备、术后注意事项以及康复锻炼等方法和预期效果。加强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建立理想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出现负性情绪以及相关不良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传递积极正面的信息,帮助患者进行不良心理的有效克制,提高护理期间的配合程度。(2)术后1周: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以及家属进行正确体位重要性的详细讲解,提高患者在护理期间的防范意识,避免出现粗暴搬动,同时指导患者开展早期功能锻炼。给予有效的疼痛护理干预,进行并发症的有效预防。在手术完成后由于患者处于麻醉状态尚未恢复正常,且肌肉张力处于低状态,如果出现粗暴的搬动,患者会出现假体脱位情况,在患者搬动时需要保证其患肢处于外展中立位。在搬动时要一定要防止过度屈曲,防止出现内旋、内收等现象,监督患者不要翻身,如果需要使用便盆,保证便盆和患者处于同一水平线,从而达到减少假体脱位的概率。此外,护理人员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疼痛时间、疼痛程度、疼痛性质等内容,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用注意力分散等方式达到镇痛效果。术后第1天患者即可开始下肢被动按摩和远端关节的活动锻炼,从而达到促进下肢血液回流的效果。根据患者肢体恢复情况,逐步开展肌力训练、臀肌等长收缩练习,踝关节主动背伸等运动等。患者活动时间为每天5-10次,每次10分钟左右[2]。(3)术后2周: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患者展开活动练习,应用X检查方式确定假体位置,将运动时间和运动量延长,缩小髋关节和膝关节的范围,开展具体练习,促进患者关节活动度的恢复,此外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做好临床前准备,患者由于手术操作需要长时间卧床,下床时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此在下床之前护理人员可以先抬高床头,给予患者适应时间,避免出现起床后不良反应[3]。(4)术后4周:需要帮助患者掌握正确的练习技巧和方法,在其练习过程中做好安全防护,避免出现跌倒等现象,此阶段患者伤口也完全愈合,髋关节周围组织以及韧带处于逐渐恢复的状态,关节稳定性在逐渐增强,但是下床活动以及行走时间取决于患者体质情况和康复情况,此阶段内护理人员需要进行随访记录的建立,对患者实施跌倒危险因素评估,与患者和家属提前沟通,在行走练习时要求家属保护,在安全环境内进行练习[4]。(5)术后8周:进行患者体质量的合理控制,将负重减轻,但是需要做好持续性的安全防护措施,由家属监督患者坚持练习行走,根据患者康复情况由不负重双拐行走向患肢负重单拐行走所过度,弃拐行走时间需要根据患者手术方式以及体质状态决定。(6)术后12周:向患者详细讲解日常活动方式以及注意事项,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给予患者生活能力、负重训练指导,在术后3个月后,如果患者未出现疼痛症状可以弃拐行走,但是也要禁止患者从事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可以采用上下楼梯日常生活能力等训练方式[4]。

3 观察指标:统计分析患者对护理措施的满意度情况:统一下发调查统计表对比2组患者对护理措施满意度情况,总分值为100分,统计分值于80分以上表示患者为十分满意,分值于60-80分之间则表示患者对护理措施满意,于60分以下则表示对护理措施不满意。同时记录患者手术12周以后存在的假体脱位现象。应用VAS疼痛评估量表进行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疼痛程度对比。评估患者护理干预后的髋关节评分,采用Harris髋关节量表进行患者关节恢复情况的对比,评价内容包括功能、疼痛、体征表现等,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关节恢复情况越好。

5 结果

5.1 2组假体脱位对比:观察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12周后发生假体脱位1例,发生率为2.78%;对照组患者术后12周发生假体脱位7例,发生率为19.44,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x2=5.0625)。

5.2 2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和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5.3 2组髋关节评分对比:观察组髋关节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 2组髋关节评分对比分)

5.4 2组疼痛评分对比:干预前,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0.05,采取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2组疼痛评分对比分)

讨 论

目前在髋关节疾患治疗过程中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案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控制患者疼痛程度具有积极意义,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关节活动度,将下肢不等长等现象有效纠正,同时能够增加关节稳定性[5]。假体脱位是一种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类型,诱发因素比较多,其中包括翻身不当、移动不当、体位不当、锻炼不当、运动不当等,出现上述原因的根本环节在于缺乏有效的术后护理服务,在康复训练中存在不恰当搬动或者不良活动,因此在此阶段护理期间需要着重于术后健康教育,帮助患者维持正确体位,给予针对性的功能锻炼,达到增加人工髋关节稳定性的效果[6]。

此次研究数据表示:观察组患者假体脱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疼痛评分、髋关节评分,观察组具有明显优势,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均<0.05,分析原因如下: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大多为老年群体,其生理功能较低,体质不佳,甚至伴随着多种基础性疾病,在手术治疗后机体状态较差,同时患者大多存在悲观情绪,对手术创伤产生着不良情绪。阶段性护理干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借鉴了延续护理、临床护理路径的优点,能够为患者康复指导实施针对性、连续性、有效性的护理服务[7]。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阶段性护理干预从床上活动、坐立训练、行走指导、功能锻炼等角度出发,有效预防假体脱位的发生。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患者通过实施缓慢地坐立训练、移动脚步行走练习能够提高患肢活动度和肌力,实施科学的功能锻炼后能够避免患者出现脱位情况。阶段性护理措施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从生理、心理状态进行不同阶段的护理措施制定,分阶段进行积极沟通,能够帮助患者按照护理目标落实各个阶段的护理内容,实施有针对性、有顺序以及有层次的护理程序化干预措施,在体现临床对患者人文关怀的同时保证了患者髋关节功能快速恢复,为患者重回生活轨道,改善其生活质量奠定了基础[8]。

综上所述,在人工髋关节手术治疗后应用阶段性护理措施能够预防术后发生假体脱位,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缓解疼痛评分具有积极意义,且临床应用效果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和认可。

猜你喜欢
股骨颈假体置换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有髋关节手术史的全髋置换术与单纯全髋置换术比较
高屈曲与传统膝关节假体的10年随访:一项配对队列研究
充气升温系统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对比分析
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例手术室细节护理应用效果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舒适护理用于股骨颈骨折病人中的效果评价
体隆鼻前后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