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摘要:开展“1+X”群文阅读教学是核心素养视域下阅读教学的新趋势,在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尤其在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为此,笔者针对初中语文“1+X”群文阅读教学现状,以《回忆鲁迅先生》为例,对初中语文“1+X”群文阅读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1+X” 群文阅读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为主要内容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1+X”群文阅读即讲一篇课文,附带若干篇泛读或课外阅读文章。
“1+X”群文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1+X”群文阅读在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深度学习。在“1+X”群文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X”文本,横向比较“1”与“X”或者“X”文本之间的内容,培养发散思维;同时,学生围绕议题不断深入到文本之中,能够纵向追溯、推进议题,把不断涌现出来的信息与意义进行比较与整合、评价与反思、应用与创新等,进而培养聚合思维。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培养,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1+X”群文阅读教学现状
相较于单篇课文教学,“1+X”群文阅读教学最大的难点在于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多篇文本的阅读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极大的考验。“1+X”群文阅读目前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有的教师对“1+X”群文阅读的内涵认知模糊,认为群文就是将文本简单地相加,文本之间缺乏一定的关联,甚至有的文本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适合相应学段的学生阅读,从而影响阅读效果。其次,有的教师虽然意识到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这一重要性,但是受自身习惯或者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会不自觉地介入学生的自主阅读中;还有一些教师为了能在课堂上实施预设好的群文阅读教案,本来是由学生自主阅读的内容却变成了教师直接读给学生听了,造成阅读枯燥无味,影响了阅读效果。最后,有的教师对“1+X”群文阅读教学流程了解不充分,设计的问题欠缺思维含量,导致群文阅读教学缺乏新意。
“1+X”群文阅读教学培养
如今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是,怎样才能更好地把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融合到群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并引导学生建立自觉、积极有序、有效的阅读习惯。本文以《回忆鲁迅先生》为例,分析语文教学中“1+X”群文阅读的教学培养。
一是明确“1+X”群文议题。对于“1+X”群文阅读教学来说,议题就是整个教学的目标,而“1”在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具有引领和灵魂的作用,因此,明确“1+X”群文阅读的议题,首先要明确“1”的教学目标。《回忆鲁迅先生》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这个单元的导语中明确指出“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在描写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琐事中,运用了选取细节、以小见大、侧面描写等手法,流露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爱戴、赞美、怀念、感激之情。根据教材“单元导语”“思考探究”等确定该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习本文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理解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因此,笔者确立了“纪念鲁迅先生”这一议题。
二是文本建构。群文阅读中“1”与“X”的关系是多维的,对比阅读是“1+X”群文阅读教学的核心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在“异”“同”的寻找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从多元视角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辨能力。然而,与“1”相关的“X”文本较多,所以“X”文本的选择一定要聚焦议题,选择可以成为承载议题“例文”“用件”的文本,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学生可以从“X”文本中自主获取或生成知识,同时比较角度、比较影响点和比较重点也一定要紧扣议题,否则就会有“跑题”之嫌。
由于文学类、论述类、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点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阅读“X”文本的建构过程中,除了需要关注学情,还要关注文章体式。笔者通过深入分析和解读,选定了阿累的《一面》和臧克家的《有的人》。《回忆鲁迅先生》是萧红作于鲁迅逝世三年后的一篇散文,《一面》是现代文学家阿累于1936年10月鲁迅逝世時创作的一篇散文,《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创作的一首抒情诗。这两篇文章与《回忆鲁迅先生》都属于文学类作品,文学作品一般把语言、形象、意蕴、情感作为主要学习内容,与“1”的目标相一致,都符合议题的要求。
三是学习“1”。由于“1”为阅读“X”起示范和参考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1”的教学作用,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与“1”有关的语文知识,掌握“1”所属文体的阅读策略,突出“+”的作用,迁移与运用到“X”文本阅读中。《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散文主要写了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生活场景,从生活场景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对青年严格要求又深切关爱的“人之长”;是对客人真诚热情、细心周到的“人之友”;是对家人尊重理解、礼让关照的“人之亲”。生活场景中的几件小事之间并没有关联,但作者萧红以女性的敏感捕捉到鲁迅先生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充溢着对鲁迅的崇敬、爱戴、感激与怀念之情。“1”的学习,提示读者在阅读文学类作品时,主要分析人物形象、写作手法、思想情感等,为阅读“X”起到铺垫作用。
四是自主阅读“X”。笔者围绕议题“纪念鲁迅先生”,推荐了《一面》《有的人》,让学生带着阅读任务自主阅读,《回忆鲁迅先生》“1+X”群文阅读探究任务主要从内容、写法、鲁迅形象、主题这几方面进行对比阅读。学生自主阅读“X”过程中,除了完成阅读任务,还能够个性化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见解。自主阅读“X”可以帮助学生开阔阅读视野,使学生的阅读认知更加多元化,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五是分享收获。“1+X”群文阅读不是简单的比较阅读,需要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1+X”群文阅读时,应在自主阅读、合作讨论、思考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归纳、反思与总结,完成探究任务的同时,形成自己的个性化阅读,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1”与“X”或“X”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回忆鲁迅先生》“1+X”群文阅读探究成果如下表所示:
在交流分享过程中,还有学生认为在写作过程中,当我们在写一个人时,可以运用传神的外貌描写、细小的生活场景与细节描写等方法,还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衬托来突出该人物的形象特点,不能随意拔高,任意美化或者丑化,一定要实事求是。通过这样的“1+X”群文阅读体验,学生可以学到如何找到萧红文章的最大特色,进而丰富自己写作的思维视界。
对初中语文“1+X”群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真正达成“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形成阅读能力”的教学效果,全面推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遥观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 课程·教材·教法, 2016(11):8-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