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效平
在杭州富阳区的富春路与市心路交会处,有一所白墙黑瓦的小院,
院中矗立着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
小楼坐北朝南,显得古朴而又庄重。
这便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反法西斯文化战士、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郁达夫的故居。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长远、深刻。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本刊与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携手,推出多名网络作家创作的杭州党史经典故事,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用全新的视角生动再现杭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光辉史诗。
陈列窗里,摆放着两张红彤彤的烈士证书,一张是195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颁发,另一张是1983年由民政部颁发。两张烈士证书,是郁达夫放下悲观、摒弃颓唐,从一个多愁善感的文人一步步走向抗日救亡运动,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的光辉写照。
在内忧外患中哀叹
1922年秋,在茫茫的东海洋面上,一艘由横滨驶往上海的客轮正在风浪中颠簸前行。客轮的船舷旁站着一位风姿秀朗、神情忧郁的男青年,他凭栏远眺,目光始终凝望着大海彼岸。这个归心似箭的青年,就是阔别祖国九载,一直在日本求学的郁达夫。
和九年前那个默默无闻的青涩少年相比,此时的郁达夫已因发表小说集《沉沦》而声名鹊起。但是,在过去的九年里,他心心念念牵挂着的祖国依旧贫困落后、动荡不安。
1913年,郁达夫随长兄郁华赴日本留学,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和制度,拯救落后的中国。1914年7月,郁达夫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16年,他改读法学部政治学科。1917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毕业,11月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学习。
1921年,郁达夫与同为留日学生的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组创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开始小说创作。
1921年10月15日,郁达夫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由泰东书局出版,轰动国内文坛。然而,郁达夫并未陶醉于《沉沦》所带来的赫赫声名中,因为,他来日本求学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振兴中华。
留日期间,郁达夫时刻关心国内局势,他曾给长兄郁华去信:“欲整理颓政,非改革社会不可。”后来,他又在日记中慷慨立志:“一身尽瘁,为国而已,倘为国死,予之愿也。”
郁达夫性情耿直,气节坚贞。有一回,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举行千人大会,当时日本赫赫有名的“宪政之神”尾崎行雄妄自尊大,在演讲中流露出讽刺中国的言辞。郁达夫听后突然起身,用流利的日语驳斥尾崎行雄的谬论。他态度磊落,措辞得体,不仅博得全场掌声,更迫使尾崎行雄当场道歉。
从日本回国后,郁达夫看到的祖国仍然满目疮痍。他一边辗转各地教书,一边继续文学创作,用自己的小说表达心中的压抑与愤懑。
1922年至1923年,郁达夫创作了《血泪》《茑萝行》《青烟》《离散之前》等多部富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描写现代知识青年谋生的艰难。1923年冬,迫于生计,郁达夫离沪赴京,前往北大教授统计学。在小说《春风沉醉的夜晚》中,他第一次将情感视野伸向社会底层烟厂女工的艰苦生活,此后,又在小说《薄祭》中讲述了一位人力车夫的悲惨遭遇。
在北京任教时,见多了腐败黑暗,郁达夫只想逃离,1925年2月,他动身去了武昌师范大学,但那里派系纷争严重,几个湖北学棍贿买学生,把学校当作升官发财的钱庄。在一次会议上,郁达夫将那几人训斥了一顿,还写了篇文章把内幕给揭穿了。这么一来,郁达夫在武昌也待不下去,只好繼续漂泊,先后辗转于上海、广东、福建等地。
从1922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郁达夫的叹息多于振奋,为多灾多难的同胞和祖国深深感伤。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一时期他结交了两位以思想进步著称的文坛巨匠——郭沫若和鲁迅。
早在1914年,郭沫若就与郁达夫相识、相交,两人在日本曾是同班同学,意气相投,志同道合,成了难舍难分的好朋友。郁达夫牺牲后,郭沫若写过许多文字纪念这位挚友,对其写作、为人给予高度评价。1923年2月17日,周作人设宴款待几位朋友,郁达夫在周氏兄弟寓所第一次见到了比自己大15岁的鲁迅。一番交谈后,郁达夫觉得鲁迅很亲切。此后,两人因讨论中国古代小说而熟悉起来。1928年,郁达夫和鲁迅合编《奔流》,从此开始亲密合作。
郭沫若和鲁迅对郁达夫影响深刻,他最终脱离彷徨走向革命,这两位好友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在硝烟弥漫中奋起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郁达夫的人生道路和创作轨迹同时发生了重大转折,深重的民族灾难像当头棒喝,驱散了略带颓废的忧郁和感伤。从那时起,郁达夫积极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参加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上海文化界反帝抗日大联盟,写了许多义正词严的文章,强烈谴责日本侵华。郁达夫与鲁迅、茅盾等43位作家和进步文化人士发表了《告世界书》,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作家支援中国抗日。
1936年2月,郁达夫应当时国民政府福建省主席陈仪之邀出任福建省参议兼公报室主任。在福州,郁达夫号召文化界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8月,“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他被公推为理事长。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在武汉宣告成立,郁达夫被选为常务理事,任研究部主任及《抗战文艺》编委。
台儿庄大捷后,郁达夫受命作为特使,率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代表团到台儿庄劳军。其间,他巧遇想去台儿庄考察但未获批准的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后经郁达夫协调,李宗仁答应史迪威到台儿庄考察。史迪威后来写了一篇关于台儿庄战役的详细报告,在一份军事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美国政府和军方的强烈反响,促使美国开始对华援助。这次前线考察极大地鼓舞了郁达夫,回到武汉后他写了一系列文章,热情讴歌中国军民坚决抗战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