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伟
在当前社会环境高速转变的背景下,蒙古族舞蹈为了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就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留下其中的精华所在,去除那些糟粕内容,使得蒙古族舞蹈能够在现代社会当中,体现出自身的魅力。而通过对于蒙古族舞蹈发展进程的深入探究以及不断创新,发现场景理论对于蒙古族舞蹈的创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得蒙古族舞蹈当中出现了许多经典作品。因此,相应的舞蹈编导人员,必须要提升对于场景理论的重视程度,并积极展开总结学习,进一步提炼出其中存在的各种精华,为蒙古族舞蹈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助力。
场景理论,其主要是由两种概念融合而成,也就是场与景这两点,其中的场指具体的空间,而景则是指这一空间当中的各类景象,由此可以看出,场景主要就是在固定的空间当中,由固定的人所做的事,而如果在场景当中添加相应的时间概念,这就是固定的人在固定的时间中所做的事,这就是历史场景。场景主要就是由时间、空间、人与事等多种元素所构成的,而不同的场景与场景之间,还存在着不同种类,由于各种所做的事情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这也使得场景之间存在着相同性以及相异性。并且在我国的舞蹈学理论当中,场景理论也为民族舞蹈的本土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思考以及理论指向。首先,在场景理论当中,其重点强调了空间当中人物或是事物的基本属性以及身份,站在场景中蒙古族舞蹈表演人员的角度上来看,身份认同不仅拥有个人性,还具备着集体性,个人认同是在职业的角度上出发,而集体认同则是在民族身份的角度上出发,不仅是舞蹈主体当中的民族归属,也要将民族与国家的叙事身份作为基础所在;其次,场景理论还涉及了部分历史场景,其中,重点强调了实践内容,但在空间共识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对场景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空间以及物理空间的复合性展开深入分析。总体来说,场景理论对于蒙古族舞蹈的保护、创作以及传承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
音乐与舞蹈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通过音乐能够更好地展现出舞蹈之中的灵魂所在,并且舞蹈也能够充分发挥出音乐自身的作用。因此,在对蒙古族舞蹈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重点关注舞蹈的配乐,相应的编导人员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应当选择出与之对应的音乐内容,加大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程度,使得音乐当中所隐藏的情感能够与舞蹈之间进行更加紧密的连接,利用舞者自身的舞蹈动作以及肢体语言,来进一步表达出音乐当中的具体内容,为观众带来更加全面的情感体验。同时,在蒙古族舞蹈当中,还应当囊括蒙古族文化当中的精华内容,所以,这就应当利用音乐来进一步完善对于舞蹈作品的构思,一方面,应当确保蒙古族舞蹈自身有着良好的律动以及节奏;另一方面,也要保证蒙古族舞者在实际跳舞阶段中,体现出立体化情感。由此可见,在蒙古族舞蹈的现代化创作当中,必须要加大舞蹈与音乐之间的结合力度,更好的呈现出舞蹈自身的灵魂所在[2]。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对蒙古族舞蹈进行创作时,不同的舞蹈服装也会体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因此,这就需要利用蒙古族舞蹈服装的有效应用,来进一步体现出蒙古族舞蹈中所蕴含的文化以及意境。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可以发现,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习俗以及穿戴的服饰,能够更好地体现出蒙古族人民质朴、纯洁的特征,这就需要在蒙古族舞蹈的现代化创作过程当中,高效的运用好蒙古族的各类服装,并将其适当的与现代化的服装元素有效融合在一起,在根本上提升蒙古族舞蹈作品自身的魅力。
在对蒙古族舞蹈进行实际创作的阶段中,道具的应用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具不仅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蒙古族舞蹈当中的意境,也可以衬托出其中人物的主要形象,提升舞蹈作品的感染力以及影响力。因此,必须要在蒙古族舞蹈创作中,加大对于道具的重视程度,并且灯光的应用,也能够有效体现出舞蹈作品自身所蕴含的情感,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出舞蹈作品的内涵所在。
舞台美术在蒙古族舞蹈创作中,能够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类妆容、布景以及灯光等因素,不仅能够更好地展现出舞蹈动作,也能够为观众带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保证蒙古族舞蹈作品能够更加具有韵味。所以,应当在蒙古族的舞蹈作品中,科学合理的运用舞台美术,为观众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体现出舞蹈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而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还可以将影像技术或是3D 艺术应用到舞台之中,进一步提升蒙古族舞蹈的整体艺术效果,保证蒙古族舞蹈能够在现代化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创新发展[3]。
早在1946 年,在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就已经成立了第一个文艺团体,也就是内蒙古文工团,这也是近代蒙古族舞蹈创作的初始阶段,当时的蒙古族舞蹈作品,主要就是在共产党的文艺方针以及民族政策的引导下所成立起来的,这也使得民族舞蹈事业有效结合了群众路线以及政治路线,而蒙古族舞蹈的发展也同样将这两点作为基础所在,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的蒙古族舞蹈,其在内容方面呈现出了一种类型化的特征,简单来说,就是将关心群众、为人民服务以及深入生活作为关键思想,同时,这一时期的各类蒙古族舞蹈创作人员,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各类语言的提炼,重点在于将社会空间中涉及的场景,进一步转变为物理空间场景,使得其中的各类事物能够变为与蒙古族舞蹈创作相关的事物。站在场景中空间的角度上来看,在这一时期的社会空间,其对于叙事主题以及情境塑造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蒙古族舞蹈创作的具体内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解放、成立等方面有着紧密联系,其中,反映出了解放过后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比如《马刀舞》、《挤奶员舞》以及《牧马舞》等,其中,不仅在内容方面,进一步反映出了草原当中蒙古族农牧民的日常生活,也囊括了对于自然空间中各类事物的体察。而在后续的发展进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阶段的蒙古族舞蹈创作,重点在于蒙古族舞蹈语言的规范化改造,关注动作风格、社会环境以及内容形式等多方面因素,而创作者自身意识的转变,是导致蒙古族舞蹈创作产生转变的关键因素,在回顾历史发展进程中,舞蹈创作人员的身份时,能够清晰看出其具备着塑造历史的重要力量,并且审美范式的确立对于蒙古族舞蹈的发展,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从事蒙古族舞蹈创作的艺术家们,其根据本土的实际情况以及民间舞的建设经验,进一步创作出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蒙古族舞蹈训练体系,通过艺术创作来更好地促进艺术本体稳步发展;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间促进了蒙古族舞蹈作品的个性化审美探索,为蒙古族舞蹈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4]。
对于审美范式以及规范化的重点关注,其在本质上就是蒙古族舞蹈在新时代当亟待解决的艺术学科问题。其中,审美范式所代表的主要就是社会语境以及社会场景当中所蕴含的审美趣味,而主流的审美价值也必然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转变,而在深入分析我国当代蒙古族舞蹈审美趣味的转变后,可以看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阶段中,舞蹈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在于岁月以及年华,而后转变为了经典化、民族主义以及人民艺术观为主的创作模式,其中,各类激情的信念以及想象喷涌而出,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舞蹈《奔腾》,其在改革浪潮当中,不仅为蒙古族舞蹈语言提供了新范式,也进一步契合了这一时期蒙古族舞蹈在创作技法方面的观念,而早些时期蒙古族舞蹈语言的规范化,其所起到的重要贡献就在于通过蒙古族的具体生活以及民族情感,建立起了符合蒙古族情感基础的舞蹈作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更加规范的舞蹈教育,而《奔腾》这一舞蹈作品是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作品,在动作的创新设计之中,可以明显看出其对于动作层面的深入探索,舞蹈中并没有采用传统的马步,而是结合了作品主旨设计出了全新的马步,蕴含着现代人的气质。而这种现代人的气质,进一步延伸到舞蹈创作人身上,就体现为一种对舞蹈本体以及社会现实进行深入探索的艺术自觉,使得蒙古族舞蹈当中所蕴含的深沉民族文化,进一步升华出民族自信,为蒙古族舞蹈的舞台艺术化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场景理论,其为蒙古族舞蹈创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蒙古族舞蹈当中,不仅蕴含着蒙古族自身独有的文化内涵,并且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因此,在现代蒙古族舞蹈的创作阶段中,就应当提升对于场景理论的重视程度,深入结合蒙古族舞蹈自身所具备的民族特色,灵活运用好多种元素,保证蒙古族舞蹈能够在现代环境当中,得到更加优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