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蓉,向英
(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 德阳 618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脊髓受损病症的检出率逐年上升,通过早期治疗,科学护理有效降低了脊髓损伤病症的危害,帮助很多早期患者增强生命质量,提升其治疗有效率。脊髓损伤(SCI)属于严重致残性疾病,是脊髓受各种因素刺激出现结构异常、功能障碍,易继发排尿障碍等并发症,导致患者出现尿潴留或需长期留置导尿管,增加下尿路感染发生率[1]。及早实施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为减少膀胱内残余尿量,促进膀胱功能恢复的关键,有报告指出[2]在间歇导尿基础上开展护理干预可提高病情控制效果,如通过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提升患者的机体感应能力,增强其治疗自信心、降低临床尿路感染不良反应发生,提升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恢复质量。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探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比常规护理的应用价值。
选取德阳市人民医院2019 年2 月至2020 年1 月接收60 例脊髓损伤患者研究。试验组男17 例,女13例,年龄22~52 岁,平均(36.14±13.42)岁;损伤部位:14 例颈髓损伤者、7 例胸髓损伤者、9 例腰髓损伤者。对照组男18 例,女12 例,年龄21~53 岁,平均(36.22±13.91)岁;损伤部位:13 例颈髓损伤者、8 例胸髓损伤者、9 例腰髓损伤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18~73 岁者;②临床资料完整者;③需要间歇性导尿者;④依从性较高者;⑤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⑥精神及心理状态正常者。
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丢失者;②语言沟通障碍者;③不配合进行随访者;④自愿退出本次研究者;⑤精神及心理疾病者。
常规护理:在间歇导尿过程中常规消毒,遵医嘱加强导尿管管理。
综合康复护理模式:
(1)意识训练:通过流水声、口哨声等外界训练,使患者膀胱产生自主排尿意识及资产自主反射,其次在排尿前通过热毛巾湿敷腹部、尾部叩击、下压腹部、扩张肛门等方法刺激膀胱功能,但应注意下压腹部不适用于尿肌反射亢进、休克等患者[3]。
(2)饮水量控制:在间歇导尿过程中叮嘱患者控制饮水量在1.5~2.5L 内、每餐饮水量400mL、两餐之间饮水量200mL,切勿出现一次性过量摄入等情况,其次叮嘱患者勿饮用茶水、汽水、西瓜汁等饮料,避免短期内大量饮水导致膀胱过度充盈[4]。
(3)体位协助训练:协助患者站立,使膀胱在重力作用下更容易排出体内沉淀物,降低尿潴留发生率,其次站立可促进机体排尿反射恢复,2~3h/d[5]。
(4)检查时间:间歇导尿过程中每周进行尿培养、尿常规检验一次,待患者排尿功能恢复每2~3 周检查1 次,针对泌尿系统感染者需实施抗生素治疗,并每天使用温水擦拭外阴[6]。
(5)心理疏导:间歇导尿过程中患者受导尿管刺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在实施各操作前需详细为其讲解各操作目的、方法、价值,提高患者配合程度,操作后多与患者沟通及时发现、疏导其产生负面情绪[7]。
(6)院外随访:护理人员每月通过电话或微信进行随访,掌握其出院后自主排尿恢复情况、治疗依从性,并结合其实际情况进行指导。
①临床指标包括: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护理满意度(在护理人员指导下进入医院公众号,选择护理满意度评价,分值:0~100 分)。②评价两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
借助SPSS 22.0 分析,t、平方差表示计量资料,%、卡方表示计数资料,P值表示检验结果,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膀胱容量、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临床指标()
表1 临床指标()
试验组为3.33%,对照组为20.0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泌尿系统感染率对比[n(%)]
试验组为6.67%,对照组为30.0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对比[n(%)]
试验组为96.67%,对照组为80.0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依从对比[n(%)]
SCI 为临床常见病,损伤后可影响患者膀胱功能,诱发尿潴留等并发症,若未及时采取有效手段治疗会增加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严重者出现肾衰竭,危及患者生命[8]。
既往临床多选择尿管留置等方法辅助排尿,但长期使用会增加尿路感染,加之辅助膀胱排尿会导致膀胱功能衰退,因此需在导尿同时辅助开展康复护理,达到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护理目的[9]。本研究中试验组膀胱容量(452.28±29.71)mL 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79.92±3.42)mL 低于对照组,提示综合康复护理模式有效性,分析:综合康复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可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康复需求、心理需求,以降低并发症率、改善生活质量为护理目的,此次护理中通过意识训练、饮水量控制、体位训练、检查时间控制、心理疏导等措施,既可刺激膀胱功能,提高膀胱容量,又可引导患者养成自主排尿意识,促进患者病情康复,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试验组患者护理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中试验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0.00%,与辛玉英[10]5.33%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接近,提示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在间歇导尿中可行性。
传统的留置导尿管法因在尿道内停留时间较长,极易办法不良反应从而影响预后效果,随着医疗技术发展近年早期间歇导尿方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且在护理中加强操作规范性、及时性;其次早期间歇导尿并不是完全替代膀胱,而是通过规律性运动促进排尿功能的再形成,而护理中留置导尿管时间缩短可降低感染发生率,此外在护理中患者可得到细致的关怀及高质量的护理,促进患者排尿功能恢复,但研究发现护理人员专业能力会直接影响预后效果,因此医院需提高对护理人员专业能力的管理,通过定期、不定期培训、考核使其在工作中保持慎独的精神,还可鼓励并指导其在生活中多学习专业知识,以便为临床就诊患者提供能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此外在各措施实施前护理人员需做好沟通、告知工作,一定要确保患者以积极的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避免出现依从性不佳等情况影响预后效果及护患关系。
综上所述,脊髓损伤早期间歇导尿护理中选用综合康复护理模式,既可降低残余尿量、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又可提高患者膀胱容量及护理满意度,值得借鉴及参考但基于本研究设计较为简单、纳入样本数量有限,通过对比仅证实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可改善患者依从性及预后效果,但尚未明确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加之纳入样本数量较小无法规避研究偏畸性,鉴于此后期需优化研究设计方案,在扩张研究样本、增加对比数据同时为临床护理人员照护脊髓损伤早期间歇导尿患者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