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红
(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 神经内科二区,广东 江门 529000)
帕金森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其病因复杂,多和环境、神经系统老化等因素有关,临床以精神障碍、机体功能下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睡眠质量下降等为表现。临床调查发现[1],帕金森患者多存在生活功能障碍和情绪障碍,临床在治疗过程中需加强对上述症状的关注,并提前做好护理措施。康复护理和心理疏导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措施,对于稳定患者情绪及改善生活质量有重要帮助,相关文献报道加强帕金森患者的患者康复锻炼与心理干预,可有效辅助改善步态异常[2]。鉴于此,本次研究纳入60 例帕金森患者,分析其联合应用价值。
将60 例帕金森病患者按不同护理方式分组。观察组30 例,男16 例,女14 例,年龄57~88 岁,平均(72.64±3.53)岁,病程1~8 年,平均(4.53±0.48)年。对照组30 例,男17 例,女13 例,年龄58~88 岁,平均(72.73±3.61)岁,病程1~9 年,平均(4.58±0.53)年。两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平均病程等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2016 版《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②运动缓慢者,随意运动的启动缓慢;③疾病进展后,重复性动作的速度及幅度进行性降低;④以下症状中至少存在一个,包括肌僵直、静止性震颤(4Hz~6Hz)、姿势平衡障碍等。排除标准:①反复脑卒中发作史,伴帕金森病特征的阶梯状进展;②反复的脑损伤史;③明确的脑炎史,有动眼危象;④在应用抗精神病药物过程中出现症状;⑤起病3 年后仍仅表现单侧症状。
对照组方法:密切监测患者病情,指导其饮食、用药等,告知其注意事项,并让患者家属督促患者治疗。观察组方法:
(1)康复护理干预:①动作训练:每天坚持平衡运动训练2h,每天早晚训练各一次,跪位,重心前后,左右方向移动;身体向前,在软地垫上“行走”站着坐在巴氏球的腿沿身体上下肢晃动,坐于立在下方大腿上的交叉向上伸腿,击掌;站在座位下的身体上下肢运动是反向的平衡运动等。②面部表情动作训练[3]: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面部表情变化,颜面运动需要同时配合各种吞咽、表情动作训练,如对一个镜子人物进行面部微笑、皱眉、眨眼、撇嘴等吞咽表情动作运动,15min/次,2 次/d。
(2)心理疏导:①行为认知疗法:详细且全面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并细致了解其家庭背景,明确缓解患者情绪的关键点,用引导、提问等方式,明确认知患者语言行为、行为习惯等,掌握其逻辑思维方式,消除负性思想,协助建立正确认知模式。②心理护理疗法[4]:引导其表达出自身想法,释放内心不良情绪,讲解疾病治疗方式,降低其焦虑、担心的情绪,提升依从性和信任度,并加强患者心理评估频率,根据评估结果指导患者下一步护理干预。最后让其家属也参与到此次心理护理中,多陪伴、关心、理解患者。
比对两组护理前后情绪状态评分:分别于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1 个月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心理状态,SDS:共20 个项目,无抑郁:<53 分,轻度:53~62 分,中度:63~72 分,重度:≥73 分。SAS:共20 个项目,无焦虑:<50 分,轻度:50~59 分,中度:60~69 分,重度:>69 分。
比对两组步态功能指标:三维步态分析内容包括步长、跨步长、步频、跨步周期以及步速。
比对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于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1 个月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评价,简表包含生理、心理、环境与社会关系4 个维度,总分为10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佳。
数据纳入SPSS 22.0 软件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组间SDS、S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DS、S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观察组护理后步长、跨步长和步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步频和跨步周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比对两组护理前后情绪状态评分()
表1 比对两组护理前后情绪状态评分()
表2 比对两组步态功能指标()
表2 比对两组步态功能指标()
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中生理、心理、环境与社会关系4 个维度评分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活质量中生理、心理、环境与社会关系4 个维度评分护理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3。
表3 比对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表3 比对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帕金森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慢性疾病,具有病程迁延,复发性高的特点。而临床已知报道中,帕金森病多合并生活功能障碍和情绪障碍,若不增大对上述症状的关注,不仅会损害患者健康,还会增加医疗纠纷发生率[5]。为此,加强早期帕金森病护理尤为很重要。
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SDS、SAS 评分低于对照组而护理后步长、跨步长和步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联合护理方案效果要好于常规护理。分析其原因可知,传统干预措施方法单一且无法及时有效的满足患者内心需求,导致其应用价值受限。而康复护理和心理疏导具有明显的针对性。目前国内报告指出[6],心理健康护理药物干预比其他常规药物护理干预效果更明显。田志婷[7]学者在研究过程中讨论了90 例帕金森病患者,其结果发现心理护理以基于患者为中心,针对病人的实际情况,从患者的行为认识和心理感知两方面,针对症进行有针对的干预,不断地与病人交流和沟通,消除负面情绪,如心理互动,改善其认知,叮嘱患者定期做好放松训练,用深呼吸的方式让其放松各个部位,促进康复。此外,根据其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心理活动的变化,对其心态进行评估,明确了它产生焦虑和抑郁的原因,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干预,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训练中可播放舒缓、柔和的音乐,指导患者每日入睡前记录当天最有趣、最难忘的事情,空余时间读报纸、看书,回味有趣的事情,提升认知力。而康复护理则是通过肢体动作训练和面部表情训练来帮助患者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但其功能训练强度必须严格按照患者病情恢复程度,遵循有简入难,由少到多的过程,以此确保训练的有效性和安全型[8]。进一步分析发现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中生理、心理、环境与社会关系4 个维度评分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心理护理干预联合康复指导可辅助改善帕金森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联合护理方案取代传统单一护理模式的缺点,从患者疾病、生活、环境与社会关系等多个方面加强心理疏导与康复护理干预,促使帕金森患者在自护能力、治疗依从性等方面得到提高,有效控制疾病进展、缓解疾病不良症状与体征,联合方案干预后反馈在患者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临床治疗期间辅助减轻病情、增加活动能力,缓解不良情绪,通过联合干预逐步改善患者心理、生理功能,同时降低环境对疾病的影响,促使患者社会功能逐步恢复,从而大幅度改善预后生活质量[9]。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联合康复指导可有效的改善帕金森患者负性情绪和步态功能,提升预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