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佩玉
粤北采茶戏是广东粤北地区的小戏剧种,旧称唱花灯、大茶或“三脚班”,因其具有内涵丰富的艺术价值,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作为一名身负有传承传统文化使命的新时代教师,应负担起建立本土音乐文化教育的重任,将采茶舞纳入课堂教学中。
一、认识客家采茶舞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客家作为汉族的一个独特的存在,拥有着丰富而多彩的文化底蕴。而客家的舞蹈更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粤北采茶戏中最庞大的支系就是客家采茶舞。客家采茶舞有“三绝”: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此三者的配合,使得采茶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内容的多样性。其中女生容易学的扇子花和男生容易学的矮子步是本次研究的重点。其表演形式中的打扇花,即男、女的右手均拿彩绸扇作为道具,运用扇子高、低、左、右、前、后、正、反等不同位置来表演动作。有戏语道:“采茶没扇子,等于吃饭有(没)筷子”,由此可见扇子在采茶舞中的重要性。矮子步(这里主要学习“正丑”)是根据劳动群众在劳动中的上山、下山及摘茶动作演变而成.无论戏中动作如何变化,双腿始终保持半蹲或全蹲的姿势。丑角矮子步独特演绎常成为采茶戏的亮点,使客家采茶戏更富喜剧色彩,矮子步也成为刻画人物的点睛之笔。
目前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舞蹈教学领域,常见以藏族舞、傣族舞和维吾尔族舞等舞蹈形式为代表,但只依靠这几个表现鲜明的地域性舞蹈,来肩负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似乎不够合理。特别是对于还处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各方面极具塑造性的学生,引导他们多发现、多认识、多学习各种民间艺术舞蹈形式,是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学习客家采茶舞蹈文化
(一)增强可塑性
将客家采茶舞蹈引入小学音乐课堂能大大地增强学生的舞蹈可塑性。高年级段的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阶段,运用客家采茶舞蹈的艺术特征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接受和運用其风格和韵律,以更加透彻、鲜明的表演出戏中人物形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结合相应的客家戏的音乐和节奏,创作出一系列综合训练性的舞蹈组合以化解一般舞蹈动作的单一性,从而有效地拓宽学生在此方面的视野。
(二)提高表演力
通过学习客家采茶舞蹈,不仅能够掌握最基本的采茶舞蹈动作、风格和韵律,而且能在合作表演的基础上,理解采茶舞蹈基础的知识、提高合作表演能力。由于客家舞蹈的欢乐、诙谐等风格,通过在教学中适时增加充满童趣的训练内容,还能避免小学生表演过程中出现表情呆板、缺乏激情、缺乏表现力等方面的问题。
(三)激发积极性
客家舞蹈中的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采茶女和丑角,在一般的民间舞蹈中是及其少见的,舞蹈所蕴含的活泼风趣、诙谐幽默的气质是最其吸引人之处。此次将客家采茶舞蹈引入小学课堂,能更大地拓展小学生在学习舞蹈方面的视界和素材,进而提高他们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对本土艺术文化的学习欲望。
三、传承客家采茶舞蹈文化
自2018年开始,区教育局和采茶剧团每年都在各个学校举办“采茶戏曲进校园”专项活动,此活动备受各校中小学生的喜爱与关注。活动中剧团老师们以采茶戏中的传统曲目为主,倾情演绎客家采茶戏中的人物形象,例如《斑鸠调》等,还和学生们通过轮唱歌词、教走基本的十字步等进行互动,这里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们对学习采茶舞的渴望与激情。通过对曲江客家采茶舞蹈的学习,让更多的中小学生了解曲江本土的民俗文化、社会礼仪和风土人情等文化背景。
借此东风,我们在把客家采茶舞融入高年级音乐课堂中,并一直强调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加深学生们对本土或相关地域文化知识的了解。这不仅为将客家采茶舞蹈引进小学教育教学打好了基础,也对目前的小学舞蹈教学提出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