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书法社团活动教学中读帖能力的培养

2021-10-23 22:05梁指添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11期
关键词:字帖用笔毛笔

梁指添

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说:“询师法逸少,尤务劲险,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里复返,乃疲,乃布坐,至宿其旁,三日乃得法,其精如此”足见欧阳询读碑的仔细和认真。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引用唐太宗的话:“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于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理,然后可以临摹。”这里所说“谛观”即是读帖的意思。可见古代书法家都很重视读帖。

目前,各小学书法社团的成员往往主要是一些喜爱书法的三到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学习书法充满期待和好奇,而且学习书法的热情高涨。书法基础相对其他同学要好些。所以,在社团活动中,老师的引导可能会更深入些,对书法的用笔、结构、笔势、神韵等都会有一些涉猎。那么读帖要读什么?

一、从研读用笔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读贴能力

用笔,顾名思义,就是毛笔的使用方法。通常包括兩个内容,一是毛笔怎样执。二是笔锋怎样用。这里讲读用笔主要是引导学生研究和揣摩如何用锋。

唐代张怀璀《玉堂禁经》中记录了九种用笔方法“一曰顿笔。二曰挫笔。三曰驭锋。四曰蹲锋。五曰睃锋。六曰衄锋。七曰趯锋。八曰按锋。九曰揭笔。”包含了使用毛笔书写时的书写动作和调锋动作。这是学书法的第一个要素。

明代谢肇涮在《五杂俎》中说“凡学古者,其入门须用古人之法度,而其究竟,须运自己之丰神,不独书也。”在书法社团活动中引导学生从字帖中研究和揣摩出古人的书写动作和调锋动作,破译古人用笔之法。帮助学生找到学书正确方向,避免走了叉路,绕了弯路。做到“不独书”,提高学书法的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书兴趣。

在我校的书法社团里有多个同学十分喜欢隋朝书法家智永的《真草干字文》里的楷书。他们发现字帖有的笔画出现“断尾”的现象,收笔处不知如何用笔。如“诛”字右边两横的收笔,“罪”字“非”部右三横的收笔,“名”长撇的收笔,明显没有回收笔锋或出锋。感觉笔触戛然而止,出现“断尾”。我跟学生分析:其实这是书家运用毛笔的副毫的技法。这样写的线条特征是尾部如折断的形状。这种用笔方法也就是《玉堂禁经》所说的“挫笔”之法。使用此法时行笔推进速度较快,还可以连续挫。对这种细致揣摩观察的学生我们当给予高度的肯定和鼓励。这就是认真的读帖,读笔法。通过鼓励,社团中练习行书《兰亭序》的同学也发现了他们学习的字帖里也有大量的挫笔。有横向的挫笔,有纵向的挫笔,有挫笔尾部很整齐有些跷叉不平。临习其它字帖的同学多少能在其临习的字帖中找到

“挫笔”的用法。又如《多宝塔》中

“一”的起笔,笔画中转折外都用了

“蹲锋”;伊秉绶隶书的线条用了“超锋”;“捺画”的出捺脚时是用了“揭笔”等等。这样在临写字帖之前要引导学生揣摩字帖的笔法,找到古人书写时的状态,读了古人的用笔。学生们会有破译难题后的一种快感,增强了学生临帖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书的兴趣。

用笔之法概括讲是提按使转,讲具体些又有顿笔、挫笔、驭锋、蹲锋、踆锋、衄锋、趯锋、按锋、揭笔。在讲授清楚笔法的基础让学生研读字帖的笔画的形态,研究出书家所用何种用笔。为临准字帖打下扎实的基础,做好充分足的准备,做到“读”准用笔。

二、从研读笔画和字的形态活动中培养学生读贴能力

笔画、字体各有其形。每个爱好书法的同学都想把字写像。先由形人手。三年级学生初学毛笔字对笔画的大小粗细、长短、斜正、曲直等外形认识不够准确,往往写起来抓不准字的形态。在教学中往往要在笔画的外形上多想办法。如教学颜体的捺画时,学生往往不能写出捺画的基本形态,在上课时借助儿歌帮助他们强调特点:斜捺滑梯样,平捺像波浪,轻起右下行,捺脚像大刀。有趣而生动的描述了捺画的外形。也可借助与笔画外形相似的实物一一笤帚。这样比对强调捺画的上细下粗,平出捺脚的特点。又如撇画像象牙:柳体字的竖钩倒过来看像“鹅头”;像欲滴而未滴的露水的垂露竖;像悬挂的绣花针一样的悬针竖。还可以借用笔画的名称帮助学生读懂笔画的形态。如读“天”字,不能读成横、横、撇、捺。而要读成短横、短横、弧撇、斜捺。

在读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线更准确的读出字形特点。大多数汉字的字形轮廓与某种几何图形接近或是几种几何图形的组合。在学生临写前教师要求学生把字的最左、最高、最右、最低的几个点连接起来,呈现各种与之相似的几何图形。如”人”字呈三角形,“天”字呈梯形,“来”字呈菱形。在实际教学中亦可用“双钩”“单钩”描出字里面的笔画部首、偏旁和粗细、长短、俯仰、平分、对称等。从而引导学生“读”准字的形态。

对于一些较难“读”准的字形,我们不可利用格子找位置。小学生多用米字格来临习指导学生了解米字格,知道米字格每一条辅线的各字,“读”时可以利用米字格的辅助线确定笔画的位置。从而进一步“读”准字形。如研读“多”字,四撇皆呈斜势,学生难写准此字。指导学生把“多”的第一笔要写在米字格的竖线上,与第二、三四撇平行且间距均匀,第二笔横撇的折处在竖中线靠右向左下撇出不宜过长,有意把上面的“夕”字写小,第三笔侧点与下面的“夕”部的侧点同写在竖中线上,第四笔短撇起笔在第一笔与横撇的折处的中间起。第六笔有意写大些。

读帖时“读”准形态,才能为临像字帖、精临字帖做充分准备。

三、从研读线条活动中培养学生读贴能力

笔画是相对于文字而言的,文字是由笔画组成,到了书法中,这笔画就是线条。书法线条中比较重要的体现就是线条的力度。在小学书法社团活动中,书法线条的训练离不开中锋行笔训练。“读”线条从“读”中锋线人手。

汉代蔡邕《九势》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是最早重视中锋的著录。

沈尹默先生在《书法论》里说:“笔笔中锋,点画无不圆满可观。”

中锋用笔可谓“用笔千古不易”。如果你问小学生中锋是一个怎样的笔势,他们会说笔毫心不能偏了,而且表现出来的线条两边是对称的。那么怎样才不会偏呢?怎样才能使力度通过软的笔毫传递出来?我会让学生实际操作用刀割纸的实验,感受到刀立起来才容易把纸割破这种现象,让学生找到这种感受去使用毛笔。用毛笔去割纸来体会中锋用笔。在训练线条的力度时,我会用橡皮筋拴在笔杆上让学生拉线条,拉的时候会使毛笔有一种牵引的感觉,手一松又会弹回去,这种练习会使学生写出线条的力度,避免出现有学生甩毛笔的现象。我想宋代米芾在《论书-答翟伯寿》中说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大概就是这种感觉。线条的质感力度其实是通过笔毫与纸摩擦而产生的一种力度感。这种摩擦力就是来源于毛笔在纸上行驶的一种阻力。所以我会用这种游戏让学生找到这种感受,然后再把这种感觉运用在毛笔书写当中去。

当学生在丰富的写中锋线的感受时自然会从字帖中的线条找到共鸣,判断出线条的质感,从静态的字帖中读出古人动态的书写状态,与“神似”又更靠近一步。

四、从研读笔画、偏旁、字与字等之间的搭配关系活动中培养学生读贴能力

读懂笔画、偏旁、字與字等之间的搭配关系,进一步研究分析字帖的书法元素,让学生深入学习书法提高临创能力。

对于独体字要把握笔画搭配的位置关系。如在临习柳体楷书的“天”字,上面两横并非绝对水平平放而是各自向右上上翘,两横上翘的角度稍有不同,其中上横为仰势,下横为俯势。又如“人”“十”“在”等字应“读”准笔画的主次关系,即应突出主笔捺、竖、撇。

在“读”合体字时既要“读”出各偏旁宽窄、长短、高低等特点和收放、平分、迎就、对称、呼应、穿插等位置关系。如教学欧体楷书“武”字时,课前准备好武字各个部首的剪纸教具大、中、小各三套。在上课时请学生在画有米字格的黑板上,选择各个大小适合的部件拼字。学生会对照原帖的字选择。在摆放部件时训练了学生对主次关系、避让关系、穿插关系的分析体会。又如“雪”“守”须天覆盖下;“合”“茶”“金”须下方迎就;“缀”“器”“爽”须排叠匀整;“效”“甥”“助”须而不犯;“动”“卸”“卿”须部件错落。读帖过程可以让学生借助线画出各部件的轮廓与原帖进行比对,更准确地研读这些关系。

“读”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在小学书法社团教学中主要以楷书教学为主。楷书有楷书的章法要求和规律。字距与行距是相等的每字要在自己固定的空间中完成,或者说一个字基本上是在固定的方格中腾挪,最大限度中也能“侵略”一下四周的“邻居”。所以,楷书章法的构成重点是在等距的范围内研究分析字与字的各种关系问题。如大小关系,笔画多的字大,笔画少的字小,形成大小对比;纵横关系“读”准字形取纵势或横势;正欹关系;均衡关系;收放关系;浓淡虚实头系等。在读帖时要细心“读”准,在临创时能解决学生书法作品中章法问题。

总之,读帖应贯穿于整个小学书法社团活动教学的始终。只有“读”出来才能临出来,只有眼中有才能心中有,只有心中有才能写下来,只有“察之者尚精”才能“拟之者贵似”。精到细致的习惯,敏锐的观察力是在小学书法社团的教学中重点培养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正确的读帖方法,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帖能力。

猜你喜欢
字帖用笔毛笔
暑期练字?打造独一无二的字帖
毛笔的由来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使用后的毛笔该如何存放?等
包饺子
小字帖
小字帖
小字帖
旧毛笔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