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扶博
任教以来,我一直在农村小学担任的语文教学。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农村小学生朗读水平整体不高,朗读时普遍存在着喜欢“唱”读情况,这是他们朗读的最大一个缺点。特别中低年级的学生集体朗读时,总是全班学生一起,拖声带气地“唱”读,而且绝大多数的课文都用一样的腔调。其“唱”完的结果是:虽然“唱”得流利,却完全不能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更不能深刻体会课文中的生动字词和优美句子,甚至个别在滥竽充数的跟“唱”,连生字生词都不认识。因此,在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改掉“唱读”习惯,采取有效途径不断地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课文朗读发生兴趣了,才会愿意去读、乐意去读。在教学实践中,备课时每节课都要设计一定的读书时间,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大声朗读,学生读完了,再让其再找同桌或小组内其他学生去读。刚刚开始,学生们读书声音小,有点胆怯、不敢读,但通过训练,渐渐地他们都很主动地找学习伙伴读书了,读书声音也会变大。有的学生读着读着,还会像古代的文人一样不知不觉地摇头晃脑起来。这时候,老师可以积极地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读书也是一种享受。在这样自由、轻松、活泼的环境下,学生敢于展现自己、能够大胆与同学交流,学生们朗读的兴趣就自然而然地浓厚起来。
除此之外,平常教学时,多研究教材,找出教材中特别适合感情朗读的句段,帮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其实,中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特别是教材中的诗歌、童话等体裁的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错落的节奏和优美的音韵,这些都是培养儿童语感的很好的素材。教师既要善于发掘课文语言文字的音乐性,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领会语言文字的所具有独特的美感。
二、变换形式,让学生感受读书乐趣
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形式,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朗读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朗读教学时应尽量减少齐读。因为齐读导致学生的情感表达方式单一。而且“唱读”最容易在齐读中表现出来,只要有一个学生大声“唱”,其他学生就会“有样学样”。所以,可以尽量减少齐读,特别是初读课文时,尽量让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大声读,可以快速读,可以低沉读,可以高昂读,这样才能更好表达自己所体会到的感情。
(一)示范导读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童话故事和诗歌美文,他们大多短小精美,充满童趣,有利于学生练习朗读。“模仿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教师本人或录音的范读引导学生朗读。在范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训练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二)情境诱读
任何言语活动都是一定的情境的产物。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集中注意力持续时间短,长时间单调的朗读方法只会使他们读得口干舌燥,有力无气。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创造条件,营造气氛,让学生愿意读、喜欢读、争着读,在读中锻炼能力。学生天生最喜欢的是参与表演活动,只要给他们创设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声隋并茂地进行表演,这样的朗读训练自然才会高效而实用。
(三)分角色读
分角色读是最容易引导孩子们快速进入课文内容情境的,当学生真正进入了课文角色,同学们想“唱读”也“唱”不起来,因为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特征。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四季》这一课。草芽儿很嫩,“草芽尖尖”声音要细一点,还可以有点幼稚的味道;荷叶很茂盛,“荷叶圆圆”声音可以粗一点儿;谷穗已成熟,
“谷穗弯弯”可以学着老爷爷的声音;雪娃娃很可爱,“雪人大肚子一挺”当然可以读得顽皮一点儿了。
三、开展互评,在评议中提高朗读水平
常言道:“當局者迷、旁观者清。”在朗读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学生都不知道自己的朗读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发现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从字音是否正确、停顿是否合理、语速是否流利、表情是否到位,是否有感情等方面互相进行评价。
常见的朗读评价主要有:一是鼓励式评价;二是诱导式评价。互评时,要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学生,当见到学生朗读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相差甚远时,教师应当及时诱导评价学生,提议评议找出朗读者的闪光点给以鼓励。
总之,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农村小学生由于语言起点低、基础差,但在教师的精心指导和耐心训练下,农村小学生的朗读能力也能得到较快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