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东 张永涛 顾正娣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的重要讲话,为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总动员。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将党史学习教育和博士后培养有机地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践行“三个必然要求”的根本遵循、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的重要举措、提升人才素质质量的有效手段三个方面深入理解党史学习教育重要性的同时,从树立博士后精神、创新制度发展、汇聚社会力量三个层面构建学习成效的主阵地,通过从学史明理中汲取前行力量,从学史增信中找准初心目标,从学史崇德中解读精神密码,从学史力行中践行使命担当,以探索党史学习教育助推博士后高质量培养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 党史教育; 新时代; 创新; 博士后
中图分类号: D261.4; G644.8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1.04.011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1]。深入学习、研究和运用党史,把党史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教育和人才培养事业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国广大青年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坚定不移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2]博士后作为“国家创新型人才中的一支骨干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如何进一步鼓舞斗志、明确方向,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 党史教育对博士后培养的重要性
(一) 以人为本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
党的发展历史是一部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记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事迹和精神,记载着我们党始终同人民在一起,践行使命的初心。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显著标志,也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体现。一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思想原则。马克思主义科学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出人民群众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第一次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第一次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并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堅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彰显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一脉相承的重要思想原则。二是深化党性宗旨的根本体现。“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是党的根本宗旨。通过党史学习将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三是学习成效转化工作动力的直观表现。党史学习教育要同体现成效、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把学习的成果真正体现在面向人民需求、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上,将党史学习的精神收获转化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激情与动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卓越的接班人。
(二) 博士后是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
经过35年的发展壮大,25万名博士后人员绝大多数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和科研骨干,成为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我们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高度关注这支青年人才队伍。其一,博士后人员是科研人才队伍的重要梯队。据统计,1937年至1943年间被编入《美国科技伟人》中的500名科学家中有1/2以上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工作,至1950年有65名从事过博士后研究的博士入选美国科学院,3人获得了诺贝尔奖。美国联邦政府设立了杰出青年研究者计划,德国马普学会宣布设立每年5000万欧元的青年科学家资助计划,法国政府实施了“优秀青年人才归国”计划,都在吸引、支持青年人才从事以博士后为代表的科学研究工作。世界各国都把博士后制度作为培养使用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优秀博士和博士后已经成为国际人才竞争的重要对象。我国瞄准国际人才竞争和人才储备进行战略布局启动的“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短短几年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2016年至2018年入选的753人的成果调查显示,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337篇,获批专利855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51项,出版著作82部,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307项[3]。其二,博士后人员是优秀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我国出站的博士后人员中60%以上进入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并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提高。博士后加入高校师资队伍,首先是优化了年龄结构。全国博士后进站平均年龄31岁,经过两年在站培养,刚好是干事、创新的黄金年龄。其次是优化了学历结构。高校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一直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评价指标,近年来,许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博士比例大幅度提高,与大批博士后加盟以及师资博士后设立密不可分。再次是优化了学缘结构。为了防止师资队伍建设的“近亲繁殖”,许多高校对本校毕业生留校任教提出了限制,积极引进博士后补充师资队伍,通过跨地区、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融合,客观上造就了一支视野广阔、博采众长,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不仅优化了学术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各学科间取长补短、协调发展。其三,博士后人员是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推手。在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中国博士后制度的一大特色。自1994年在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来,越来越多的博士后出站选择进入企业,目前企业博士后3.6万人,在公司企业申报专利4.34万项,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经济效益。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非常重视博士后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中的作用,在与近百名博士后座谈交流推进“人才强省”战略、推动浙江经济发展时指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是培养使用高层次科研人才的有效载体,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要成为浙江企业提高研发能力的生力军。”[4]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浙江宁波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收的博士后研发出的快速检测试剂,累计在国内检测146.46万例,并销往法国、英国、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3],为公司实现的关键技术产业化产生经济效益4亿多元,企业博士后已经成为企业创新浪潮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三) 加强党史教育对推动博士后人才队伍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国博士后是经过完整教育体系培养、处在象牙塔高端、立足科学研究领域工作的年轻特殊群体,正如李克强总理所定义的,“博士后具有深厚知识基础和探索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层次人才群体”。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接受思想上的洗礼,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5],增强责任感、提升使命感,正当其时,十分必要。其一是践行“三个必然要求”的根本遵循。我们要从事关民族复兴伟业、党和国家事业、党的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深刻领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其二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的重要举措。“高度重视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加强团结和引导,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最大限度把他们聚集在党的周围。”[6]党管人才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引导和理念根植,有利于博士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强化人才的政治属性,发挥第一资源的关键作用。其三是提高人才质量、提升人才素质的重要方式。在党史学习中让博士后进一步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担当。在党史的熏陶中丰富博士后自身的价值内涵,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在党史学习实践中提升博士后的价值空间,充分运用科研领域优势的同时,发挥政治学习的多元价值。
二、 以提升博士后培养质量为目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一) 在赓续奋斗传承中树立博士后精神
如果说精神是人立国强的基础,那么精神谱系就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与灵魂。在精神谱系中,每一个节点都是经过时代洗礼、历史检验的精髓传承。博士后作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人才群体,也同样需要树立一股革命加拼命的顽强精神。一代又一代博士后在努力拼搏中,体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7],形成了自身群体的精神谱系,其核心要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创新”。在十四五规划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内容中明确提出“支持设立博士后创新岗位”,博士后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人才的“关键词”。35年间,中国博士后制度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围绕科技发展前沿取得了众多高水平创新成果,有探寻蜘蛛哺乳发现之旅的陈占起,有研发克隆猴细胞“去核”关键技术的刘真,有为控制艾滋病、新冠肺炎做出卓越贡献的吴尊友等,正是他们的创新精神为我国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了博士后力量。二是“求知”。30岁刚刚博士毕业的年轻人,正是对人生充满向往、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求知阶段,他们干劲十足、思维活跃、学习接受能力极强,他们需要的是沒有“束缚”继续探索的平台和机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设置的初衷就是为这样充满希望的群体提供自主选题尽情探索的舞台。一个个杰出的成果、一串串闪亮的数字,都证明了“求知”是对创新最好的诠释和证明,是对博士后身份最好的解读和认同。三是“奉献”。从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成员,到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一线的博士后们,再到夜以继日拼搏在一线的北斗导航博士后团队,他们勇担重担,为祖国和人民奉献着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既要从中学习、领悟、传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也要感悟、凝练、发掘新的精神精髓。在总结博士后重要成果、先进事迹的基础上,提炼宣传博士后精神,让这支年轻、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在新时代不断发展、壮大、传承。
(二) 在感悟思想伟力中深植发展意识
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指引,而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发展。我们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充分领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重要性。中国博士后发展史就是一部以理念为先导、制度为引领,不懈探索、改革创新的过程。1985年,经李政道先生倡议、邓小平同志决策,因改革而生、为创新而兴的中国博士后制度破土而出。1985年到1987年是博士后制度的创立时期,建立了博士后管理机构,设立了科研流动站,构筑了制度的基本框架。1988年到1997年是博士后制度的探索时期,成立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建立流动站审批制度,批准第一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开展博士后基金资助工作。1998年到2014年属于发展时期,结合实际修订了博士后管理规定,印发了博士后工作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组织开展博士后学术交流和科技服务工作。2015年至今属于新时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人社部出台相应文件提出具体要求。我国在借鉴国外经验、立足中国国情、结合中国实际、体现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博士后制度体系、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实施了“博新计划”“国际交流计划”,博士后基金建立了覆盖进站前、在站期间、出站后的全链条资助体系,各省也出台了“超级博士后”“万名博士后聚集计划”“博士后卓越人才跟踪培养计划”等一系列创新举措[3],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冲破思维桎梏,打破管理常规,不拘一格物色、培养、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在充分调研博士后工作实际的基础上,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推陈出新、创新施策。
(三) 在把握历史大势中汇聚社会力量
1990年在设立博士后基金管理机构时,李政道先生建议将原定的国家博士后基金管理委员会改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目的就是希望汇聚国际国内的社会力量共同促进中国博士后事业的发展。35年间,国家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地方政府、公司企业、科研院所配套经费逐年攀升。在社会各方支持下的博士后成果转化基地相继建立。博士后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3]。通过博士后科技服务团,一大批博士后活跃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通过组织一场场学术前沿论坛,博士后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找准专业优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意见》指出,鼓励加大社会资金投入,利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设立博士后奖励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地方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搭建博士后交流平台,支持社会组织为博士后科技研发、自主创新提供服务。汇聚社会力量形成中国博士后发展合力依旧任重道远,通过党史教育学习,需要进一步梳理思路,拓展渠道,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平台展现博士后辉煌成果和感人事迹,提高博士后群体影响力,探索发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公募基金会优势,引导汇聚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博士后事业再上新台阶。
三、 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博士后队伍全面发展
(一) 在学史明理中汲取前行力量
行源于心,力源于志。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让博士后认清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把握历史发展规律,顺势而为,奋发有为。一是要观大势。作为青年学者首先需要认清时代的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政治格局复杂多变。只有认清大趋势才能把握机遇,直面挑战,轻松应对。二是要系大局。当前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存在着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难以预见的风险,博士后要主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党的宝贵经验,尊重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在学习历史中获得启迪,在科学研究和事业发展中增强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三是要成大事。党史教育既要深刻认识中国发展的来之不易,更要看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奇迹,增强志气、骨气、底气。随着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对于博士后来说正是成大事、出成果的最好时机,据统计,“十三五”时期博士后共承担国家级项目9万个,省部级项目8万个,平均每位博士后人员承担2个以上研究项目,在站期间人均发表科研成果近3篇,在《科学》《自然》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共计200余篇[3]。在这支平均进站年龄仅有31岁的年轻、富有活力的高层次人才群体中,已经先后有125人成长为两院院士。
(二) 在学史增信中找准初心目标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让博士后在思想淬炼中,坚守初心、坚定信心、坚持恒心。一是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践行科研工作者的初心。在学术浮躁的今天,现实的利益和投机的心态左右了本应纯净的学术圈。博士后作为青年人才的代表群体应该铭记学习和发现真理的科研初心,像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屠呦呦勉励和希望年轻科研工作者那样,“不忘初心、耐得住寂寞,多做原始创新,切忌学术浮躁”。二是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增强自身发展的信心。经过35年的发展,国家对博士后的直接投入不断增加,地方和单位也不断提高博士后待遇。从“博新计划”的每人60余万元的直接投入,到众多高校开出的30万元起薪,都印证了博士后自身的科研水平和社会价值,要在学习教育中进一步树立自信,以“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心和“功成不必有我”担当,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是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秉承潜心问学的恒心。李克强总理在会见中国博士后青年创新人才座谈会代表时,曾寄语博士后研究人员要在基础研究领域以十年磨一剑、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沉下心来潜心向学,进行探索性创新研究,不断向未知领域进军、向科技和学术高峰攀登。这既是国家对博士后的期望,也是找准初心,奋勇前行的动力。
(三) 在学史崇德中解读精神密码
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营养、传承精神、塑造品格应是优秀博士后的自觉精神追求。一是明大德。“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8]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尚情怀和理想信念。1985年7月16日,邓小平同志在向李政道先生了解落实博士后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时专门讲到了人才和理想的问题,小平同志讲:“我们说要有理想,主要是两条。第一条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第二条是爱国主义,就是要使祖国兴旺发达,使中华民族兴旺发达。”从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到隐姓埋名刻苦钻研30年的“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一代代人的道德情操为我们树立了永久的精神航标。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成员李维义,为凉山州盐源县500名困难群众免费义诊,完成150例眼科手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后安小鹏,参与养殖技术示范推广研究,培训农民500多名,带动增收1.26亿元[3]。还有依托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回国的博士后们用他们的悠悠赤子情、拳拳报国心,诠释了新时代博士后的精神密码。二是守公德。对于博士后来说,公德就是在博士后领域大家公认的道德品质、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包括博士后职业道德和博士后精神。在严格遵守博士后工作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要继承和发扬以创新、求知、奉献为主要要素的博士后精神。三是严私德。每年出站的上万名优秀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奔赴各行各业,成为管理、教学、科研等领域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一言一行代表了博士后的群体荣誉,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要在党史学习中加强道德自律,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做到严于律己、忠诚担当。
(四) 在学史力行中践行使命担当
学党史、悟思想的落脚点在于践行。一是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动科研攻关。以培养优秀青年博士后为代表的“博新计划”,在设计之初就瞄准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高新技术和基础科学前沿领域持续发力,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为国家重点发展和急需紧缺的领域培育储备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队伍。随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出台,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核心领域成为博士后人才引进、博士后基金资助的重点范围。博士后应该抢抓战略机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成为推动技术创新的生力军。二是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指引,积极投身实践。党的十九大将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3年来,共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500余名博士后通过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参与脱贫攻坚,博士后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入贫困村镇,对接帮扶、扶心扶志,谱写了一首首感人的扶贫颂歌。今天,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迈向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博士后应该继续发挥人才优势,多渠道、全过程参与到乡村振兴这一国家重大战略中来,身体力行融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三是以服务社会为宗旨,践行使命担当。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考验、锻炼了博士后这支年轻的队伍,百余名博士后人员临危驰援武汉,在危急关头,体现了博士后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使命与担当。通过学习身边的榜样,让更多的博士后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学术论坛、科技服务活动等平台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为社会全面进步贡献博士后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21(04):4-11.
[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7.
[3] 刘祖华,李肖璨,谢鹏.锻造高质量发展的“博士后力量”:中国博士后制度实施35周年记[N].中国组织人事报,2020-12-03(04).
[4] 习近平:博士后工作站要成为研发生力军[N].科技日报,2003-01-29(06).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5.
[6]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96.
[7]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8.
[8]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
(责任编辑 文 格)
Integration of the History of CPCs Learning and
Education into Postdoctoral Training Path
LI Xiao-dong1, ZHANG Yong-tao2, GU Zheng-di3
(1.The Personnel Department,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Jiangsu,China;
2.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Beijing 100083;
3.School Of Government Audit,Nanjing Audit University,Nanjing 211815,Jiangsu,China)
Abstract:Xi Jinping,the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delivered an important speech at the campaigns launch meeting on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He mobilized the entire party and the country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with confidence.A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alent training,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with post-doctoral training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the practice of the “three necessary requirements”,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with talents and the principle of the party being in charge of talents,and the effective mean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s.It implements the learning results in three ways: the establishment of postdoctoral spirit,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and convergence of social forces.With the aim of promoting high-quality training of post-doctor in realistic route from Party history learning,it gains the forward strength from the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reason understanding,it focuses on the original goal from the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confidence increasing,it interprets the spiritual code from the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moral conduct building,it undertakes responsibility from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carrying out by actual efforts.
Key words:the history of the CPCs learning; the New Era; work innovation; post-doctor
收稿日期:2021-04-21
作者簡介:李晓东(1980-),男,江苏南京人,河海大学人事处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张永涛(1984-),男,河南漯河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七级职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
顾正娣(1981-),女,江苏射阳人,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审计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HQ012);南京审计大学党的建设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