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雁北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江苏 无锡214028)
2019年底—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多地爆发,全球蔓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温室效应、大气污染、人口爆炸、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全人类的生态意识建立刻不容缓。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共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到“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已显而易见。培养具有良好生态文明素质的公民,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育的推动。正规的学校生态教育无疑是生态教育体系构成的关键,应贯穿于学校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活动之中。生态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是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1)五年的长学制使五年制高职校的生态教育更具连续性和系统性。在我国,系统而正规的学校生态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已有开展,但较少在高职阶段延续和深化,这使得学校的生态教育缺乏衔接性和连续性,有碍于高职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养成。生态教育水平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需要有制度保障、培养模式的长期积淀,需要学校有规划、系统性的长期教育,而五年制高职校的“五年”长学制特点,使其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连续性,有利于高职校生态教育政策的长期实行,使其生态教育的培育工作更具系统性和有效性。
2)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特征使五年制高职校的生态教育更具紧迫性。五年制高职生多为中考失利的初中毕业生,他们文化基础薄弱,社会公德意识较淡薄,其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正处于迅速形成而又不稳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通过学校的引导进行生态教育,促使其形成科学、正确的生态观,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同时,与大学生相比,他们会更早地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更早地成为社会活动的决策者与执行者,通过生态教育树立高职生生态意识和生态理念,内化为生态道德行为,更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3)培养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属性使五年制高职校的生态教育更具深远性。五年制高职校以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前三年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主,后两年重点学习专业技能并进入企业实践,而目前部分企业的生态文化观尚未形成,因此在校期间对高职生的生态教育极为重要,高职生生态意识的树立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生态文化观念的构建,其获得良好的生态教育更能促进企业形成既能发展又环保的生态文化观。
相比于西方一些国家,我国生态教育起步较晚。21世纪以来,生态问题作为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被社会所关注。受思想观念、制度体制、师资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五年制高职校生态教育的水平差异较大,整体水平有待加强。一方面,高职生生态文明素养不够,生态价值观还没有树立,生态意识有待加强;另一方面,高职校生态教育不够完善,必修课里生态教育方面的内容较少,选修课也不充分,一些生态教育内容多在思想政治等理论课中硬性灌输,缺少灵活生动的实践课程和活动。可见,五年制高职生生态教育的客观诉求与高职校生态教育的实际情况存在差距。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提升五年制高职校的生态教育水平,使其满足高职生对生态教育的客观诉求。
PEST分析法是西方管理理论中常被运用于分析影响产业或企业各种宏观环境因素的一种基础方法,主要是对某行业或企业的政治(Politics)、经济(Economic)、社会(Society)、技术(Technology)4类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2]。利用PEST分析法,能够对五年制高职校的生态教育水平的提升路径做出较为全面、客观、具体的分析,见图1。
图1 五年制高职校生态教育水平影响因素
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责、学生主体、企业支持的分级、分层、分段的生态教育协同落实机制。生态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长期的工程,其有效实施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学生、企业行业以分级、分层、分段的方式共同参与推进。“分级”是以国家、地方和学校为主的管理层级,明确各自的角色与职责、权能与任务。由中央统筹、地方落实、学校主责,将生态教育与国家建设、地方发展、学生成长、社会需要有机结合;“分层”是职业学校根据地方特色、学校实际、企业需求等情况,对职业学校与普通教育、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差异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积极探索符合五年制高职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本校特色的生态教育落实机制;“分段”是职业学校分部门、分批次,全校师生进行生态教育相关内容的集中学习和研讨,使生态教育制度在学校设计层面、中层管理层面、教师落实层面、学生学习践行层面“想明白”“做到位”“坚持好”。此外,政府和职业学校要充分重视并积极引导企业行业深度融入生态教育。企业应以生态教育为主要定位,以校企协同育人的方式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共同推进生态教育协同落实机制的形成。
在逐步完善生态教育投入机制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有效生态教育投入,加强生态校园基础建设,拓宽生态教育投入范畴。教育投入是一切教育活动进行、维持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教育实践活动系统中基本要素之一[3]。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教育财政投入整体上呈现出逐年稳步增长的态势[4]。但从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来看,部分地方政府和职业学校在进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忽视了学校生态环境的设计与营造,对校园生态文化、生态课程建设等软件方面的有效投入较为薄弱,在生态教育政策机制和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则更为欠缺。由此可见,职业学校生态教育的有效投入不足,范畴较小。基于此,建议学校划拨专项生态教育经费,每学期进行相关方面的预算与支出,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一是注重学校生态环境的设计与营造:建设可循环、多生态的自然环境,使草木、虫鱼、兽禽等多物种共同栖息、自然生长;建设节约型校园,积极推进低碳校园建设、实行绿色办公、设置水电节能模式、制定并实施无烟校园计划等,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做到环保、节能。二是建设个性鲜明的校园生态人文景观:利用校园标语、海报、宣传栏、温馨提示标识、广播、网络平台等校园文化宣传载体,生动形象地进行生态教育宣传,突显浓郁的生态文化氛围;建设生态科普活动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学习参观,参加绿色志愿活动,让学生直接感受生态保护的意义,促进其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5]。三是增加生态教育师资研训投入,提高教师生态教育教学水平及相关科研能力,提升职业学校生态教育水平文化软实力。
拓宽生态教育视野,政府、学校、社区、企业联动合作,在社会实践中使五年制高职生将生态文明理念自觉内化为价值引领。五年制高职生态教育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学校与所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加强联合。学校要与政府、社区、企业联动合作,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明晰自身生态教育发展定位,拓宽生态教育工作视野,提升学校生态教育工作眼界。如加强与进行生态教育相关兄弟院校的联系,借助邀请专家来校开展讲座、跨校组建生态教育相关科研团队等形式,提高学校生态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参与企业实践,将企业生态文化理念贯穿于学校生态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从而提升学校生态教育的品质与能力。同时学校应创造开放、丰富、多元的学习环境,让高职生的生态文明学习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在潜移默化的行动中提升自己的生态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将生态文明理念自觉内化为价值引领。如以社团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与环保宣传,了解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现状,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与宣传;在学校主导、教师指导下,以课程实践为出发点,组织学生到生态乡村、绿色工厂、企业生态教育基地等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了解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等情况;学校在能力范围内,与相关产业企业及环保部门联合,引导学生参与生态保护与环境修复建设,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与焦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学习。通过社会协同、多方联动,实现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与生态教育水平提升的共谋双赢。
以校园信息化技术为载体,优化生态教育教学实践路径,把生态教育理念转化为课程支撑,建立立体、多元的生态教育课程评价反馈机制。运用PEST分析法,从技术角度提升五年制高职校生态教育水平,其落脚点在教学,尤其应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路径、提升教学效果,加强教学反馈。学者王学俭[6]提出“将环境教育的内容(如概念、态度、技能)融入现行的各门课程中去,通过各门学科的课程实施,化整为零地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与目标,这称为环境教育的多学科模式”,这种模式能较好地解决职业学校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空间时间有限的问题,值得借鉴、学习。而在环境教育多学科渗透模式下,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做到以下3点:首先,借助信息技术媒介,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意见征求等调查方式获得数据,掌握地方政府、学校、企业、师生各主体对生态教育的实际需求,以此进行生态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的动态调整;其次,利用教学信息化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等特点增强生态教育教学课堂的互动性与参与性,提高生态教学内容的呈现力,使抽象的理论认知变得立体可感;最后,凭借教学信息化手段建立立体、全面、多元的生态教学课程评价体系,将当地政府、学校、家庭、学生、企业等主体共同纳入生态课程评价体系,建设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多维教学评价体系。信息化技术是五年制高职生态教育水平提高的必要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
1)弥补五年制高职生态教育不足,提升学校教育品质。学校是进行生态教育的主要场所,生态教育的核心是自然教育与人格教育和谐完美演绎,是一个学校素质教育水平的重要体现。生态教育对唤起高职生对人与自然、社会发展的整体关注、理解生态的基本规律、深刻认识生命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实现高职校“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生态教育已成为五年制高职校在新世纪开放教育探索中关注的新视角,是关注高职生可持续性发展,提升教育新品质的重要衡量标准。但目前部分高职校对高职生的生态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生态教育水平较低。一些高职校生态教育课程的设置较为随意,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教学规划,更无规范的生态教育体系,其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接受生态教育的学生数量也较少。可见,探究生态教育有效的路径方法,弥补高职生态教育的不足,从而提升学校教育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2)走出现代文明生态危机,树立生态意识,守护人类家园。以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社会,现代科技与经济水平无限发展,现代科技的“理性化”将一切指向效率,这种功利主义带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改善、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现代性的能源危机、生态危机与精神危机。现代科学技术将大自然视为仅供人类征服和利用的无生命的机械装置,无限制地对大自然进行“欺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不顾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只承认人类的价值,将大自然视为人类理性探究欲望和物质消费欲望的对象;肯定了人的欲望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现代文明世俗化方向使得科学技术、城市化、商业文化、消费文化成为现代文明的核心特征,大自然在人类庞大的工业技术体系染指下不可避免地“溃败”,人类具备了摧毁地球整个生态圈的危险性与可能性。人类生态意识的建立迫在眉睫,它成为人们守护地球家园的唯一出路,这是进行生态教育重要的意义所在。
3)培育高职生生态价值观念,重构人与自然的新型伦理关系。现代文明把人从前现代的血缘共同体和地域共同体中抽离出来,还原为由工具理性和物质欲望主宰的原子式个人,原来人与大自然之间比较亲密的关系全面断裂,人生的意义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中变得虚无[7]。人的意图与行为和实际完成的结果之间距离越来越大,人如果不能直接看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便很难对其行为负责,并且有意识地推卸责任,人的生态良知和想象力被无限弱化。全球化的生产流通体系使人逐步丧失了生态责任心和生态道德感。消费文化日益兴盛,人们对物质、金钱、地位、荣誉过分推崇,错误的价值取向极大地影响了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高职生们,建立人与自然的生态整体观、尊重自然和敬畏生命的新型生态价值观不仅对未来的青年们更对全人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直接关系到高职生对自然万物的理解与行为的展开,关系到他们的人生道路和世界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