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瑞,杨小锋
(1.宝鸡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宝鸡721013;2.商洛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 商洛726000)
“1+X”证书制度试点的首批职业教育培训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了建筑行业的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截至2020年12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已公示4批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3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建筑类专业共涉及7类职业等级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建筑类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但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学时并没有纳入到学生课程学习的学时,也没有计算成学生的学分,可见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下存在课证分离的现象[1]。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社会输送人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本科的课程体系构建除了学历教育外,更应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3],将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的技能点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进一步加快“1+X”证书制度的落地,本科院校必须加快课程体系建设进度,加快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4]。目前已经公布的X证书多达472种,且随着“1+X”证书制度的成熟,X证书的种类将会越来越多,将X证书体系内容全部融入课程既没必要也不现实[5],故本研究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通过探寻现有职业技能标准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内在逻辑关系,寻求技能证书和课程的融合点,进而探索“1+X”证书制度下的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以期为同类型专业建设提供借鉴思路。
现已公布的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3项,分别是BIM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建筑识图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装配式建筑构建制作与安装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每种职业技能等级都有初级、中级和高级3种级别,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也不尽相同。
虽然每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同等级的标准不同,但都从技术和管理层面对学习者进行考察,从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入手,提高学习者的基础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水平。初级、中级和高级分别对应技能的熟悉、掌握和综合应用3个方面。
根据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需要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及新知识、新技术,具有一定的敏锐性,具备土木工程及其他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专业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并能够综合应用,能够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工程管理的实际问题,掌握专业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职业资格要求的基本知识。
现有的课程体系是结合对建筑行业人才需求、毕业生的工作性质、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相关岗位的职责分析等的调研,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专业教学标准以及方案制定指导意见来建设的。现行课程体系是多年实践的总结和更新,经过专家多轮论证才得以实施。但“1+X”证书制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如何将职业技能培养与现有课程体系有效衔接才是当下构建课程体系的核心,见图1。
图1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不同职业技能的不同等级都有对应标准,但是技能标准的考察重点应落脚于对工程管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将技能证书等级标准纳入到课程体系中不需要因证设课,只需要找到职业技能的技能点与课程体系的融合点即可,见图2。每种职业技能等级对应若干个技能点,这些技能点可以与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相对应,初级、中级和高级3个等级循序渐进且相互交叉。
图2 职业技能与课程的融合点
在优化课程体系时,根据课程与技能的匹配程度寻找课程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之间的融合点,在课程中融入相应职业技能考核的技能点,明确课程内容设置,进而起到优化课程体系的作用。在寻找融合点时,初级技能一般与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对应,中级技能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对应,高级技能与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对应。
对于教学内容陈旧、不全面、重复的问题,需要置换、强化、补充、拓展原有知识点。考虑到“1+X”证书制度中“X”的未知性,学生可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技能等级鉴定,但如果学校各专业没有开设国家认定的技能鉴定课程,教师需根据技能鉴定标准自主开发对应课程或培训包,以任选课等形式开设,满足学生对“X”的需求。除了基本素质课程外,设计专业新课程包括:1+X考证模块、实训课程等模块。以教育部批准的“X”证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在业界有影响力的职业技能证书作为主要的融通模块,支持学生考取与专业相关的多个职业技能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
在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工学结合优质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由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课程建设团队,每门课程成立开发小组,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互联网为教育提供更多的手段和技术载体,通过虚拟仿真、线上课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等方式拓宽教与学的途径和方法。对于一些知识点多、实践要求高的课程,推出混合式教学课程,线上课程串讲知识点,线下课程提高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和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运行,提高学生对工程项目整体管理的综合能力。